| 孔隙率:7.27%~19.45% | 采用多阶段注浆方法(含固定液),进行2~10次灌浆循环处理,一次循环后反向注入. | 低强度砂岩:UCS、弹性模量、脆性指数分别提高 229%、179%、177%. 高强度砂岩:UCS、弹性模量、脆性指数分别提高22%、14%、12%. | 低强度和低强度砂岩渗透系数分别降低96%、99%. | 文献[47] |
| 隙宽约为0.3 mm,长度为36 mm | 采用多阶段注浆法,注入流速为0.5 mL/min,共进行16、17次循环处理. | 峰值剪切强度从125 kPa提升至733 kPa. | 渗透系数从10−3 m/s降至10−7 m/s,下降4个数量级. | 文献 [48] |
| 隙宽为0.31~0.74 mm(含分支裂隙) | 采用单相注浆法,注入速率为20 mL/min,总注入体积为0.5 L. | — | 主裂隙的表观愈合率均为80%~96.3%. 处理前渗透系数约为10−1 m/s,处理后降至10−4 m/s以下,降低3、4个数量级. | 文献 [48] |
| 隙宽为0.60~0.70 mm,长度为40 cm | 采用单相注入法进行2次灌浆处理,注入速率为20 mL/min或40 mL/min. | — | 生物注浆2 d后渗透系数降低3个数量级. | 文献 [49] |
| 隙宽为1 mm,长度为100 mm | 采用多阶段注浆方法(含固定液),进行10次灌浆循环处理. | 切应力增加26%~40%,剪切刚度提高70%. | 渗透系数从10−5 m/s降至10−7 m/s,降低2个数量级. | 文献 [40] |
隙宽为1.0~2.5 mm,长度为100 mm
| 采用单相注浆法进行8次灌浆循环. | — | 未处理样本渗透系数为0.1536~0.4342 m/s,处理后降至3×10−5~5×10−5 m/s,降低4个数量级. | 文献 [33] |
| 裂隙长50 mm | 采用多阶段注浆方法(含固定液),共进行15次灌浆循环,注浆速率为0.5 mL/min. | — | 单位时间渗流量下降80.31%~90.04%,渗透系数降至10−8m/s数量级. | 文献 [44] |
| 节理面倾角为0°~75° | 采用单相注浆法方法,每 24 h注入 加固溶液20 mL,共加固20 d. | MICP 修复后样品的偏应力比修复前增加了50%. | — | 文献 [38] |
| 岩石裂隙:地下25 m深,倾角约为25° | 采用多阶段注浆方法(含固定液),结合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 建模. | — | 注入点附近导水系数降低 >99%,2 m距离处降低约 35% | 文献[3] |
井筒裂隙: 井深为340.8 m | 采用多阶段注浆方法(含固定液),注入25次尿素/钙溶液和10次微生物悬液. | 15 min内注入压力从处理前的42%衰减至18%. | 注水速率从0.29 m³/h 降至0.011 m³/h. | 文献[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