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强国战略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
周锦涛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作者简介] 周锦涛(https://orcid.org/0000-0002-3171-7448),男,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摘要

20世纪初,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众多救国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之矢志奋斗。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强国战略的奋斗历程全面展现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国情是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根本依据,明确先进文化的时代方向是其实施的奋斗目标,推动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其实施的根本动力,坚持群众路线是其实施的基本立足点,保证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其实施的关键所在,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力是其实施的坚强保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化强国战略; 百年历史; 基本经验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Experiences in Exploring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Zhou Jintao
School of Marx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vision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pursued Marxism from the many theories of national prosperity through culture, and have been struggling hard for it. China’s modern history of nearly a hundred years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its effor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This process has fully demonstrated the great leap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standing up to become rich and powerful. As a result, China has bright prospects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China’s society since modern times is the key to learning about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t is possible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culture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work out a cultural strategy to tru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direction.

The goal leads the way forward and provides the driving force for ongoing effort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Marxism with the excellence of culture in different eras in Chinese history, thus developing the new cultural strategic thought of New Democracy, the socialist cultural strategic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lso in the current new era. These new ideas of the times always reflect the tendency of China’s highly developed culture and have foun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nation, country, and political party lies in it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China’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bility to govern and innovate. Only 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tinues to innovate itself can it lead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culture, reach the peak of science and theory, and then realize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world.

In a class society, culture always represents and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certain classes. Therefo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orce in 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deolog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national flags, roads and political securi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been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upholding the party’s dominant power over the ideology, and developing stable and systematic communist values.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 of China’s new democracy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greatest advantage to ensure th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opening-u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realize the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ployment of innovativ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strategies to guide cultural advancement and accumulate forces for the endeavou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united and le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rough new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wakening, creation of new theoretical results, new strategies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new achievements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sum up, reviewing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the party’s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an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conditions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current era is the goal.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Implementing the mass line is the basic foothold. Ensuring ideological dominance is the key.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ultural leadership is a practical guarantee for its implementation.

Keywor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a century history; basic experience

新文化运动以来, 一批先进的共产主义者秉持“ 文化能使国强” 的理念, 从众多救国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并立足中国国情, 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结合起来, 紧密依靠群众, 不断创新进取, 在文化方面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两大文化思想体系。两者在思想内涵上一脉相承,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再现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历史进程, 展示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1

一、 准确把握国情: 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根本依据

准确把握中国国情, 是制定一切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正确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变化, 才能了解中国国情, 也才能全面分析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找到真正解决“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关于中国国情,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理论探索。毛泽东在1936年已基本认清了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 他在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与民主革命等相关问题, 他明确指出:“ 中国现在的社会, 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 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 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2]633进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即“ 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1316-1317, 为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核的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是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前提。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全面完成的1956年9月,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明确指出“ 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 , “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 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4]809-810。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主要矛盾的明确, 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即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然而, 由于经验不足, 在紧接而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 左” 的倾向, 一些超越当时社会现状的任务和政策不仅破坏了生产力, 而且打击了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 也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在“ 文化大革命” 结束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全面、准确地分析了中国国情, 在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两手抓” 的新发展战略, 从而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把握,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是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研究国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始, 是当时中国全面改革的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 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 我们解决种种矛盾, 澄清种种疑惑, 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 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5]13他特别注重把党的建设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强调全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以现实国情为基础, 以生产力标准为评价尺度,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 对我们的学风是一种改造。而且, 开展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 又可以从多方面促进理论自身繁荣发展” [6]25。1997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十年, 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就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仍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的挑战, 号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 四位一体” 的总体发展战略中, 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为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文化的需求亦更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强烈。正是基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出现的深刻变革, 十九大报告在全面总结党的文化建设成就与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 这客观上要求文化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中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明确时代方向: 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奋斗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化融合起来,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一直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发展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我们共产党人, 多年以来, 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 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 一切这些的目的, 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 “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2]663。在全面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正如毛泽东所明确指出的,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2]708-709。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明灯, 引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由于缺乏成功经验的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艰辛的探索, 党内“ 左” 倾思想曾一度占据上风, 导致了“ 文化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根据对世情国情的正确分析, 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 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内涵与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要文化问题, 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1986年9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 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即“ 两手抓” 的战略指导下, 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波折, 国内各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并出现政治风波。面对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明确了党的领导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紧紧围绕“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从全新的视角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 三位一体” 的发展战略。1996年10月,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总结了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成为指导中国精神文明建设跨世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的科学命题,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善自身建设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以来, 思想文化交锋更加剧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文化建设形势并总结经验, 深刻把握文化的发展趋势, 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民族复兴, 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 吹响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号角。胡锦涛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 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4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思想文化建设亦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自信得到彰显, 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但世界并不完全太平,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 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屋建瓴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 指出了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 而我国通过改革开放的努力, 现在正满怀信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人民的梦, 也是人民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全面发展繁荣的期待, 新时代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 “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1

三、 推动创新发展: 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进步, 国家的发展, 文化的繁荣, 都离不开创新。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兴衰成败取决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创新, 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只有不断创新, 中华民族才能腾飞于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 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 一个伟大的执政党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开创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需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 同时要总结经验, 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建党前后,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传播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时, 就开始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共产国际代表对我党的诸多不合中国国情的教条主义错误指导, 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鉴于此, 毛泽东鲜明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科学命题,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广阔道路。1945年,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多次强调全党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而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紧紧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根本问题, 提出了许多符合国情并取得重大实践成就的新的科学理论, 是我们党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宝贵财富。1997年, 党的十五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形势, 全面把握大局, 紧紧围绕“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 提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这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重大理论结晶。2002年,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此次大会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围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 的时代主题, 创立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做了全面阐述。2012年,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并将其写入党章, 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新方向, 昭示着中国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社会做出全面分析后, 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 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南。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

第二, 文化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科技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与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体系, 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一旦转化为生产力, 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推动经济、文化及社会快速发展, 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的变革作用, 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科技的重大作用, 并明确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论断, 科技进步快速改善了中国的面貌,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中共领导人就力倡科学, 尤其强调科学的指导思想与科学的思维方法。毛泽东向来认为,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社会科学, 还包含自然科学, 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从自然里得到自由。科学技术的提倡与实践对革命年代党领导区域发展生产、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及破除封建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科技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而科技发展的水平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全球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指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内容, 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落后面貌, 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赶超世界先进强国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有感于改革开放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8年9月, 邓小平进一步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著名论断, 将科技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战略至高地位:“ 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274

20世纪90年代,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重要, 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 这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愈加迫切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 , 必须“ 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 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至关重要的” [5]132

21世纪初,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初步建立, 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 努力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 要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9]387而且在此基础上, 胡锦涛号召创建创新型国家,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9]402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 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则文化强, 文化强则国强, 而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支撑,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等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0]203在党中央领导下, 全国深入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强化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地位与作用,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国、实现中国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三, 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传播方式, 通过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 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列宁曾经说过,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教育, 采取各种因时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发展教育, 不仅提高了广大党员及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 而且促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在革命年代, 中国共产党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落后的农村, 干部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基本上是文盲。为了改变这种文化极其落后的局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干部中开办党校及各种培训机构, 在农村设立免费小学及各种临时教育机构。到了陕北后, 教育的力度普遍加强, 各根据地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蔚然成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干部学校, 广大干部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分别编班学习, 尤其经过整风运动以后, 广大干部接受了一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在农村开办小学、夜校、冬学、识字班等,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政治素质。新中国成立后, 各种大中学校普遍建立, 各类人才辈出, 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至70年代, 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期间, 教育长期被忽视, 我国一度处于文化严重落后、人才极其缺乏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邓小平同志指出, 教育对于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然而, “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11]160。在他的亲自指导下, 全国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1985年设立教师节, 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九年义务教育逐步落实, 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 邓小平特别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 [12]40。也只有将教育作为文化战略着力点进行重点突破, 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0世纪末,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 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其成效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 不断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他指出:“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 [13]499在如何发挥教育创新的能动性方面, 江泽民特别强调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教育创新,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印发, 描绘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文件。紧接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法规颁行, 教育立法实施效果显著, 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1世纪初, 随着人力资源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教育的战略性地位更加突显。胡锦涛指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特别是科技发展方面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就必须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9]113他认为, 只有不断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 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 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发布, 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 昭示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特别是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站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的战略高度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14]党的十九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 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部署, 号召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早日实现教育强国、文化强国。

四、 坚持群众路线: 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基本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所有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 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深入社会考察民众利益需求, 形成了群众路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大拥护。

在阶级社会里, 文化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 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一直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在大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特别强调民众利益, 坚信广大的工农民众才是党最信得过的联合力量, 认为各地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 好得很” 。大革命失败转入土地革命以后, 中共更加认识到普通民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不仅积极从政治、经济上满足民众要求, 而且在文化上积极为民众服务, 从而充分调动起广大民众全面反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积极性。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清醒地认识到, 抗战的胜利不是决定于国民政府, 而是决定于民众, 因而坚信以发动广大普通民众为核心的人民战争才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群众一旦掌握先进文化, 就会拥有无穷的战斗力, 而这种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就是代表广大工农民众利益的先进文化,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必须有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2]708。正是因为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我们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改变了过去一段时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指出当前必须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主要任务, 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主要奋斗目标。1986年, 邓小平同志在回顾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奋斗历史时指出, “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 , 也正因为党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党, 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 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 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 [8]190。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邓小平提出了“ 社会主义本质” 的概念, 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虽然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影响, 但江泽民同志认为只要紧紧依靠广大民众,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稳步前进。江泽民多次指出, “ 必须看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13]542。江泽民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事业, 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翁, 文化建设必须从人民大众中来, 并服务人民大众。他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深入研究我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 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精神作品, 以丰富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正如他在1991年纪念建党70周年的大会上所说:“ 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 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6]159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强调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确立了人民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丰富了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深刻内涵, 拓展了人民大众享有文化、创造文化的主体性空间。胡锦涛指出, 社会的主要矛盾仍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在文化建设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奋斗导向,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归宿, 大力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就必须以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 坚持“ 二为” 方向与“ 双百” 方针, 在政府引导下加强文化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

实现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必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更多地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精神产品, 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 为保障与改善文化民生,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法规, 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 新时代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而且要实现人民幸福, 在解决人民“ 从无到有” 的需求之后, 注重解决“ 从有到优” 的需求, 朝着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幸福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然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与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因而, “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必须抓好文化建设, 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 [10]315

五、 保证意识形态领导权: 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识形态主要指在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 代表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直接关系着旗帜、道路与国家政治安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 形成了稳定、系统的共产主义价值观, 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的核心力量。

五四运动是民族危机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极大地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救国的思想与道路抉择, 在众多思潮中, 他们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力图为落后的中国找出一条新的自强之路。建党伊始, 中国共产党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从此,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毛泽东同志清楚认识到在复杂的农村环境中, 许多人文化思想落后, 即使组织上入了党, 但思想意识中还保留了诸多非无产阶级因素, 于是他特别重视党内的意识形态教育, 坚持在党内开展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 尤其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这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全党的思想高度统一, 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党内“ 左” 倾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加之改革开放开始实行后, 国外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大量涌入, 对部分国民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复杂的思想领域斗争, 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 党内必须在思想领域内既反“ 左” 又反右, 特别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他认为过去革命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进行的, 只要培养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精神, 不管在什么艰难的环境中, 不论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水平, 都能取得革命与建设的胜利, 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文明, 需要这种奋斗信念。他指出:“ 没有这种精神文明, 没有共产主义思想, 没有共产主义道德, 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12]367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下, 20世纪80年代末期, 我国意识形态遭遇强势冲击, 中共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 我们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 的意见,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 大刀阔斧地采取措施, 加强党的建设, 消除前一段时间党的个别领导同志由于错误思想而削弱党的领导的严重后果。江泽民同志在总结1989年的政治风波前后党的思想文化建设教训时指出:“ 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 综观国内外全局, 面对现实, 把握未来, 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紧迫感, 充分发动和依靠全党的力量来抓紧党的建设工作, 在各方面从严治党, 为全面提高党的战斗力而斗争。” [6]89他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 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6]15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

21世纪初, 随着科技领域的突破,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 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此起彼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胡锦涛指出, “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 思想理论领域里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 , “ 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 [9]527, 如果不及时果断处理, 就会出现大问题、大危机, 甚至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所以, 他多次强调, “ 经验告诉我们, 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 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 [9]527。他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贯彻, 妥善处理前进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矛盾, 时刻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后,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 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民心。不过, 国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企图依然存在, 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仍在滋长, 意识形态的斗争仍是长期而复杂的, 如果不能提前准备并采取应对措施, 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 就会陷入思想斗争的被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 必须“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41, 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号召全党清醒面对“ 四大考验” , 坚决克服“ 四个危险” , 紧紧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与领导权, 唱响主旋律, 坚守主阵地, 凝聚正能量,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环境。他把意识形态建设同经济建设一起放在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并指出, “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6]153, 必须重视和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 及时建立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反应机制, 提高技术防范能力, 及时、有效地预防与应对各种有可能危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和行动。

六、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力: 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坚强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就一直高度重视运用科学思想理论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方略、文化发展新成就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可以说, 党的文化领导力是党的文化战略得以顺利实现的坚强保障,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政治逻辑所决定与证明了的。

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在最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最有能力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政党。在建党之初, 一批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中国自强之路进程中, 从纷繁的救国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革命的过程中, 中共在全民族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统一了人民的思想理念, 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指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改革开放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强大的文化领导能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 及时纠正各种错误思潮, 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胜利。

而且,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力不仅仅表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 更表现在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迈进。“ 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7]77, 其实质就是解决党在思想文化上的领导权问题,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科学思想教育并改造我们的队伍, 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小平提出“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江泽民特别强调党的文化先进性, 将党的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党在新时期的领导力进一步加强。胡锦涛号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 继续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 “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4, 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事实上,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文化领导力就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创新力, 指引全国人民奋斗的方向。毛泽东曾经多次强调, “ 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 如果没有革命理论, 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 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2]533。正是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才能在革命与建设事业中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各个历史阶段创建新的文化理论, 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它们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伟大理论创新, 体现了理论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今展现出强大的思想领导力, 显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根据中国的国情发展出相应的文化理论, 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文化力量, 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文化领导力是由其本身的政治属性与创新能力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从思想文化上领导与团结全国人民, 担负起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 也曾发生过“ 左” 倾、右倾的错误, 但党的内在机制能保证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 及时纠正错误, 朝着正确道路前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以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等持续推进作风建设, 坚持依规治党、标本兼治, 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努力建设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 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 不论在过去, 还是在当下, 中国共产党都能够担负起时代的文化使命, 在伟大的中国梦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新的文化进步, 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各阶段文化战略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年.
[Xi Jinping,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elivered at the 19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2017-10-18),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 [本文引用:1]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Mao Zedong,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Ⅱ),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 [本文引用:1]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Mao Zedong,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Ⅳ),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 [本文引用:1]
[4] 中共中央办公厅编: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年.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ed. ), Documents of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57. ] [本文引用:1]
[5]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Jiang Zemin, Selected Works of Jiang Zemin (Ⅱ),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 [本文引用:1]
[6]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Jiang Zemin, Selected Works of Jiang Zemin (Ⅰ),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 [本文引用:1]
[7] 胡锦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求是》2012年第1期, 第3-7页.
[Hu Jintao,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Path of Socialism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to Build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 Seeking Truth, No. 1(2012), pp. 3-7. ] [本文引用:1]
[8]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Deng Xiaoping, Selected Works of Deng Xiaoping (Ⅲ),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3. ] [本文引用:1]
[9]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年.
[Hu Jintao, Selected Works of Hu Jintao (Ⅱ),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6. ] [本文引用:1]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年.
[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Ⅱ),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7. ] [本文引用: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
[Document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ed. ), Chronicle of Deng Xiaoping 1975-1997(Ⅰ), Beijing: Central Party Literature Press, 2004. ] [本文引用:1]
[1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Deng Xiaoping, Selected Works of Deng Xiaoping (Ⅱ),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4. ] [本文引用:1]
[13]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Jiang Zemin, Selected Works of Jiang Zemin (Ⅲ),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 [本文引用:1]
[14] 吴晶胡浩: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8年9月10日, http: //www. gov. 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 htm, 2019年4月22日.
[Wu Jing & Hu Hao, ″Xi Jinping Attended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 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19-04-22. ] [本文引用:1]
[15]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年.
[Hu Jintao, Selected Works of Hu Jintao (Ⅲ),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6. ] [本文引用:1]
[1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年.
[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Ⅰ),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4. ] [本文引用:1]
[1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Mao Zedong,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Ⅰ),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