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酒”概念域成员的历史演变研究
殷晓杰1, 崔陈敏2
1.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2.宁波科学中学, 浙江 宁波 315336

[作者简介] 1.殷晓杰(https://orcid.org/0000-0001-5104-7085),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训诂学研究; 2.崔陈敏(https://orcid.org/0000-0003-4835-664X)女,宁波科学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摘要

“倒酒”义词是汉语的常用词,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呈现“筛”“泻”“斟”等词与“倒”南北对立的局面。汉语史上“倒酒”概念域的主要成员有“斟”“酌”“泻”“筛”“倒”等,且经历了“斟/酌→酌→斟/泻→斟→倒”的主导词更替;“倒”首先取得“倾倒非酒类液体”概念域的主导词地位,之后不断积蓄力量,自民国以来逐步取代了“斟”在通语“倒酒”概念域中的统治地位。换言之,现代方言“倒酒”概念域成员南北对峙的雏形是五四以来才形成的,历史并不长。

关键词: “倒酒”概念域;; “斟”; “酌”; “泻”; “倒”; 主导词; 历史演变; 共时分布
On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Members of the Concept Domain ″to Pour Wine″
Yin Xiaojie, Cui Chenmin
1.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2.Ningbo Science Middle School, Ningbo 315336, China
Abstract

Every word belongs to certain time and certain region. Epochality refers to the words used only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while regionality to the words merely used in a certain region. To reveal the epoch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words is not only one of the basic tasks of Lexical History Research, but also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subject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words correctly.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at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pochal and regional nature of language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and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academia. The term ″ Daojiu (倒酒)″ (to pour wine) is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ynchronic distribution and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main members of the concept domain ″to pour wine″ in Chinese, and trie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modern Chinese, the words such as ″ Shai (筛)″, ″ Xie (泻)″, ″ Zhen (斟)″ and ″ Dao (倒)″ are in a North-South dis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rds such as ″ Zhen (斟)″, ″ Zhuo (酌)″, ″ Xie (泻)″, ″ Shai (筛)″, ″ Dao (倒)″, etc., were used to express the concept ″ to pour wine″, and they followed the replacement order of the dominant words from ″ Zhen (斟)/ Zhuo (酌)″ to ″ Zhuo (酌)″, to ″ Zhen (斟)/ Xie (泻)″, to ″ Zhen (斟) ″ and finally to ″ Dao (倒) ″. Today the leading word ″ Dao (倒)″ first obtain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concept ″to pour out non-alcoholic liquids″, and then it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Since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 it had gradually replac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 Zhen (斟) ″ in expressing the concept ″to pour wine″.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before it, the ancients used a spoon to scoop wine out of a container and then poured it into a cup for drinking. Moreover, judging from the ancient classics, no clear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words ″ Zhen (斟)″ and ″ Zhuo (酌)″ carried the exact meaning ″to pour win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shape and appearance of the unearthed pre-Qin pots, the direct pouring of wine became possible due to the finding of tubular-flow shape attached to one side of the pots. In addition, the ancient scholars such as Dai Dong, Duan Yucai and Zhu Bin had actually found and pointed out that ″ Zhen (斟)″ ″ Zhuo (酌)″ in the pre-Qin period could both mean ″to scoop″ and ″to scoop at first and then pour″, so they were the two main verb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to pour wine″ at that time.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 Zhen (斟)″ and ″ Zhuo (酌)″ both acquired the meaning ″to pour wine″, and there were such examples in literatures, but the latter was more common. ″ Xie (泻) ″ and ″ Dao (倒) ″ appeared in the periods of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whose main meaning was ″to dump″, and the usage ″to pour wine″ did not appear at that time. As far as they are concerned, the word frequency of ″ Xie (泻)″ was higher, and it had a large number of collocates, especially in the book of Qimin Yaoshu (《齐民要术》). Since the Tang Dynasty, ″ Zhen (斟)″ had gradually replaced ″ Zhuo (酌)″ and held a dominant position, followed by ″ Xie (泻)″ and ″ Dao (倒)″. ″ Shai (筛)″ and ″ Shai (酾)″ began to appear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espectively. In the dynast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 Zhen (斟)″ was still playing a key role, and its collocates had increased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 Dao (倒)″ began to hold a leading position in expressing the concept ″to pour non-alcoholic liquid″, tending to replace ″ Zhen (斟)″. The word of ″ Shai (筛)″ appeared in the dialect and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China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but it did not last long.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usage frequency of this word declined, and it was only prominent in the dialect of Wu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Correspondingly, ″ Zhuo (酌)″ and ″ Xie (泻)″ completely declined in the common language.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 Dao (倒)″ has not only far outnumbered ″ Zhen (斟)″ in expressing the meaning ″to pour wine″, but also is far beyond ″ Zhen (斟)″ in collocation, and gradually replac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 Zhen (斟)″ in the common language. Similar to ″ Shai (筛)″ which had become the southern dialect, ″ Zhen (斟)″ had also dropped out of the common language and were only used in Hui Dialect, Cantonese and Pinghua in Guangxi, etc. Generally speaking, ″ Zhen (斟)″ is the leading word which had held the dominant position for the longest tim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time of its position overtaken by ″ Dao (倒) ″ is not very long. Toda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ceptual domain ″to pour win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China came into being only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All in all, the meaning development of many dialect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can be interpreted and their origins can be found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Keyword: conceptual domain″to pour wine″; ″Zhen (斟)″; ″Zhuo (酌)″; ″Xie (泻)″; ″Dao (倒)″; dominant word; diachronic evolution; synchronic distribution

表示“ 倒酒” 概念的动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 普通话说“ 倒” , 现代方言情况比较复杂。根据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88和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2]32-30,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 倒酒” 概念的词主要有:绝大部分官话区所使用的“ 倒” , 冀鲁官话部分地区和东北官话的“ 满” , 西南官话部分地区(湖北境内)的“ 酌” , 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的“ 筛” , 部分江淮官话和部分吴语地区的“ 泻” , 徽语、粤语和广西平话的“ 斟” , 闽南话的“ 腾” 和闽北话的“ 倾” 。即从现代方言共时分布来看, 呈现“ 筛” “ 泻” “ 斟” 等与“ 倒” (当然, 整个北方内部又呈现大片区用“ 倒” , “ 满” “ 斟” “ 压” “ 筛” “ 斟” “ 泻” 等词零星分布、夹杂其中的复杂局面。)的南北对立。

经考察, 现代方言共时分布的这些词在汉语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主要有“ 倒” “ 满” “ 筛” “ 斟” “ 酌” “ 泻” , “ 腾” “ 倾” 的见例较少。显然, 其中不少词历史上(或今天)可以表“ 倾倒” 义, 即不少词的义域范围古今有变化。那么历史上“ 倒酒” 概念域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其中既包含主导词的更替和主要成员的增减, 又包含了主要成员义域大小的变化。此外, “ 倒酒” 概念域的地域变迁轨迹及其现代方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时代等问题目前都不清楚, 均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 倒酒” 概念域进行考察。

一、 “ 倒酒” 概念域及相关释义说明
(一) “ 倒酒” 概念域的说明

张敏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理念概括为9条, 其中第8条是:语言里的范畴化并不完全是由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的, 一个范畴内部常常包括中心的部分和扩展的边缘部分[3]4。因此, 范畴化的原则既有基于图式的, 也有基于原型的。同样, 对于“ 倒酒” 概念域这个范畴, 也会有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 也就是说, 随着语言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新成员的加入, 同时也会有原有成员的退出, 但每个时期总会有处于概念域核心即处于中心地位的少数几个主要成员。抓住这些主要成员的发展变化, 并详细描写其演变的轨迹, 便可以大致把握住这个概念域的历时演变的概况。就“ 倒酒” 概念域而言, 历史上的主要成员有“ 酌” “ 斟” “ 泻” “ 筛” “ 倒” 等, 因此, 我们研究“ 倒酒” 概念域的历时演变就要抓住该概念域的中心部分, 详细描述这几个主要成员竞争、替换的过程; 对于边缘部分, 则进行简略描述, 以管窥整个“ 倒酒” 概念域的发展变化。

每个时期有各自的词汇系统, 每个时期的各种方言又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虽然“ 各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不同, 但概念场大体上是人类共同的, 把不同系统的词汇放在概念场的背景上, 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坐标, 这就可以互相比较” 。而“ 一个时代的一个词汇场(lexical field)之所以能和另一个时代的词汇场进行比较, 是因为它们覆盖着同一个概念场(conceptual field)” [4]392。就“ 倒酒” 概念域而言, 现代方言中“ 倒酒” 概念域的主要成员在各方言词汇系统中所处的层级是不一样的, 比如官话方言中“ 倒” 覆盖整个“ 倾倒(固体、液体等所有事物)” 概念域, 它是“ 倾倒” 语义场的上位词, 而吴方言中的“ 筛” 非但不能“ 倒固体” , 而且对“ 茶、水” 等也有所选择, 只覆盖“ 倒酒” 概念域, 因此它是“ 倾倒” 语义场的下位词, “ 倒茶” “ 倒水” 现代吴方言也用“ 倒” 。显然“ 倒酒” 概念域处于“ 倾倒” 概念域的下级, 因此现代方言词“ 倒” “ 筛” “ 斟” “ 酌” “ 泻” “ 满” 都覆盖“ 倒酒” 概念域,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同时代的“ 倒酒” 义词汇场可以进行比较, 是因为它们覆盖着同一个概念场— — “ 倒酒” 。因此, 从这个角度考虑, 为集中讨论, 本文只讨论“ 倒酒” 概念域的历时演变情况, 考虑到历史文献中的实际情况, 不少“ 倒酒” 概念域成员兼跨“ 倾倒液体(非酒类, 如茶、水等)” 概念域, 因此实际考察时将会以“ 倒酒” 为中心, 兼及“ 倒茶、水等液体” 。

(二) “ 斟” “ 酌” 释义

1.《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释义商讨

据初步调查, 目前所能见到“ 斟” 的较早文献记载是《吕氏春秋· 任数》:“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藜羹不斟, 七日不尝粒, 昼寝。” 相较而言, “ 酌” 要早很多, 早在西周晚期“ 伯公父勺(爵)” (1976年陕西扶风云塘铜器窖藏出土两件勺状铜器, 两器铭文连读, 发掘者释为:“ 伯公父作金爵, 用献, 用酌, 用享, 用孝于朕皇考, 用祈眉寿, 子孙永宝用耇。” 详参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 载《文物》1978年第11期, 第6-13页。发掘者虽释器铭为“ 金爵” , 但在发掘报告中又称其为“ 勺” , 朱凤瀚在《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则据器铭称此器为“ 爵” 。不过学界对铭文中的“ 爵” 字尚有不同的释法, 如李家浩即释其为“ 瓒” , 故将此二器名为“ 瓒” , 详参李家浩《包山二六六号简所记木器研究》, 见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2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525-554页。)柄铸铭文中已见此字:“ 白(伯)公父乍(作)金爵, 用獻(献)用酌, 用亯(享)用孝。” “ 献” 和“ 酌” 正是文献所载此器具的功能。换言之, 先秦时期“ 斟” “ 酌” 等词都已产生, 但根据现行大型语文辞书的解释, 这一时期“ 斟” “ 酌” 均非“ 倒酒” 义。对于“ 斟” 基本义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5]第7卷, 339(简称《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6]2255(简称《大字典》)完全一致, 即用勺子舀取; 而关于“ 酌” , 二典的解释稍有差别, 《大词典》中基本词义为“ 斟酒” [5]第9卷, 1371, 《大字典》为“ 斟酒劝饮” “ 斟酒; 饮酒” [6]3573, 其实《大字典》所列两义本质几无差别, 可视为同一义。

先来看“ 斟” , 《大字典》引《说文· 斗部》, 认为“ 勺” 这里是动词用法, 那么“ 斟” 就是用勺子舀取之义。“ 斟” 之所以会有这一意义, 与此期盛酒器的形制有莫大的关系, 正像王凤阳所指出的:“ 上古时代, 贮酒器主要用罍、壶, 要喝酒, 先用长把的斗把酒舀到尊里, 因为尊侈口无盖, 便于酌酒。饮前再用勺从尊里把酒舀到盉里、斝里烫热, 再倒在爵、觚、觯等饮器里喝。因此, 饮酒要‘ 斟’ 、要‘ 酌’ 。” 同时, 王先生又进一步指出:“ 为了免去‘ 斟’ 、‘ 酌’ 的麻烦, 从容器中直接向饮器中倒酒, 后代在壶上加了‘ 流’ , 成为有嘴的壶。” [7]564也就是说, 王先生认为, 上古时期贮酒器在形制上还未出现“ 流” (即壶嘴), 喝酒时不是用酒壶将酒直接倒在酒盅、酒杯里, 而是用斗、勺舀取出来, 再倒入饮器中。但出土文物和相关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事实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承汪维辉师惠示苏州博物馆藏春秋时期蟠螭纹三足提梁铜盉(图6)的照片, 并提醒笔者注意考证壶形器管状流的出现时代, 谨此致谢!), 下文将详述此问题。

再来看“ 酌” , 我们认为二典的解释尚有可商之处:其一, 释义不确, 例句与义项不合。“ 斟” 在先秦汉语中有“ 舀取” 之义, 而在现代汉语里又有“ 倒酒” 义, 二典仅粗略地将“ 酌” 解释为“ 斟酒” 或“ 斟酒劝饮” , 那么这个“ 斟酒” 到底是先秦汉语的“ 斟酒” 还是现代汉语的“ 斟酒” , 即到底是“ 舀酒” 之义还是“ 倒酒” 之义?让人迷惑不解, 一时难以辨明。二典在收录“ 斟酒” (所举例证均为《诗· 周南· 卷耳》:“ 我姑酌彼金罍, 维以不永怀。” )义的同时还分列了“ 酌” 的另外一个义项即“ 挹取; 舀取” , 并举《诗· 大雅· 行苇》“ 酒醴维醹, 酌以大斗” 为证。据此可以推出二典的编者是将此处的“ 斟酒” 理解为“ 倒酒” , 而非“ 舀酒” 之义, 否则两个义项重复。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比较这两个义项下的例句就会发现:“ 酌彼金罍” 与“ 酌以大斗” 的“ 酌” 一样, 也是“ 舀取” 之义, “ 酌彼金罍” 即从金罍这一贮酒器中舀酒。因此, “ 斟酒(倒酒)” 义下的例句, 起码《诗· 周南· 卷耳》例是不符合“ 倒酒” 义的, 用“ 舀取” 义来解释更为合理。其二, “ 斟酒” 与“ 饮酒” 意义截然不同, 且据下文的历史考察可知, “ 酌” 这两个含义的出现时代明显有先后, “ 舀取” 义在先秦, “ 倒酒” 义在魏晋时期, 因此, 《大字典》将两个意思列为一条义项并不妥当。

2.“ 斟” “ 酌” 余义考辨

下面重点讨论另外两个问题, 一是先秦时期“ 斟” “ 酌” 是否具有“ 倒酒” 义, 二是“ 斟” “ 酌” 之“ 挹注” 义。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 先秦的盛酒器除了壶之外, 还有盉、斝、卣等, 其中尤以盉的形制最为引人注目, 王国维《说盉》一文提出:“ 此盉者, 盖用以和水之器, 自其形制言之, 其有梁或鋬者, 所以持而荡涤之也, 其有盖及细长之喙者, 所以使荡涤时酒不泛溢也, 其有喙者, 所以注酒于爵也。” [8]153另据出土器物和相关研究成果(李嘉《造物史视野中的先秦青铜“ 壶” 形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对先秦时期盉、壶、卣等壶形器的形制和功能的变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本文主要参考了李文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结论。)可知, 时处夏代中晚期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盉(图1), 其基本形制是鼓腹, 有冲天管状流, 主体为三个大的分档袋状足, 与流相对的一侧设鋬以为捉手。当然, 这样的形制是不适合把饮的, 也不宜用作盛储, 而只能将其他容器盛装的酒品注入其中, 且主要是用来调酒和温酒的。商代后期盉的流不再设置在器顶部, 而是设在肩部或腹部, 形制变化较多, 如出自安阳的马永盉(图2), 还有迄今为止见到的形制较为特殊的父丁壶(图3), 该壶形制为最初的有流壶形器的形制。直至春秋战国时期, 盉除了前有管状流之外, 还增加了提梁, 如吴王夫差盉(图4), 另外以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博物馆藏的胜盉(图5)为代表的无足铜盉, 其形制与后世有流的茶壶、酒壶几无差别。换言之, 早在先秦时期, 部分贮酒器已经有管状流, 最早出现在盉上, 而不是壶上。无论盉为调酒器还是温酒器, 流的出现意味着“ 倒酒” 成为可能。那么, 也就意味着“ 斟” “ 酌” 等词可能在先秦时期已产生“ 倒酒” 义, 但目前所看到的文献用例并未体现这一点, 反映出文献例证的滞后性特点。

图1 二里头青铜盉

图4 吴王夫差盉

图6 蟠螭纹三足提梁铜盉

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即“ 斟” “ 酌” 的“ 挹注” 义, 先来看以下材料:

《六书故· 工事四》:“ 酌, 以勺挹酒注之爵也, 以勺曰酌, 以斗曰斟。” [9]1049《说文· 斗部》:“ 斟, 勺也。” 段玉裁注:“ 《玉篇》、《广韵》作酌。许以盛酒行觞为酌, 则水浆不曰酌, 枓亦曰勺, 用枓挹注亦曰勺。《诗· 泂》:‘ 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则勺、酌古通也。勺之谓之斟。” [10]718《礼记· 郊特牲》:“ 缩酌用茅, 明酌也。” 朱彬训纂:“ 酌犹斟也。酒已泲, 则斟之以实尊彝。” [11]411

从上述材料来看, 戴侗、段玉裁、朱彬等古代学者实际上发现并指出了“ 斟” “ 酌” 不同于“ 舀取” 义的另外一种解释, 即“ 用枓挹注” 。也就是说, 这些学者认为, “ 斟” “ 勺(酌)” 包含了“ 挹(舀)” 和“ 注(倒)” 这两个动作, 并非只有“ 舀取” 义。同时段氏也提出与“ 斟” “ 酌” 相关的“ 挹” “ 抒” 除了“ 舀取” 义外, 也有“ 挹彼注兹” 的意思。《说文· 手部》:“ 挹, 抒也。” “ 抒, 挹也。” 段玉裁注:“ 凡挹彼注兹曰抒。” [10]604但同时期也有学者认为“ 抒” “ 挹” 乃“ 舀取、汲取” 义, 如王筠句读:“ 《通俗文》:‘ 汲出谓之抒。’ ” “ 《华严经音义》引《珠丛》曰:‘ 凡以器斟酌于水谓之挹。’ ” [12]482

笔者认为, 先秦“ 斟” “ 酌” 在“ 舀取” 义之外, 还有“ 挹注” 义, 主要理由有二:一是“ 舀酒” 和“ 倒酒” 是两个连贯动作, “ 斟” “ 酌” 表“ 挹注” 义与事理相符; 二是“ 酌” 之“ 盛酒行觞” 义的前提是“ 盛酒” , “ 盛酒” 即朱彬所言“ 斟之以实尊彝” — — “ 先舀酒后倒酒” , 也就是说, 从“ 酌” 的引申义也可以反推出“ 酌” 有“ 盛酒(即挹注)” 义, 而“ 斟” 与“ 酌” 同, 亦有“ 挹注” 义。先秦汉语“ 斟” “ 酌” 有“ 挹注” 义, 表达这一语义既有词的形式, 又有短语的形式, 而现代汉语只有后一种方式, 这是古今汉语词化不同的一个表现。

二、 “ 倒酒” 概念域的历时考察

以下将分先秦至隋、唐宋、元明清和民国以来四个时段对“ 倒酒” 概念域进行考察。

(一) 先秦至隋时期

据上节研究, 先秦时期“ 斟” “ 酌” 除了“ 舀取” 义外, 还有“ 挹注” 义,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引用了上述《六书故· 工事四》、朱彬训纂和《说文》段注, 但均含混地将其归入“ 酌” 之“ 舀取” “ 斟酒” 义和“ 斟” 之“ 舀取” 义下, 未深入辨析, 从而未能发现古代学者如此细致、精妙的词义训释, 进而漏收“ 挹注” 这一重要义项。

此期还有一个表“ 倾倒” 义的动词“ 注” , 但从所接对象看, 它一般用于倾倒水、浆(一种微酸的饮料)一类的液体, 未见倒酒的用法, 如:

(1)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可以餴饎。(《诗经· 大雅· 泂酌》)

(2)虽有乎千金之玉卮, 至贵, 而无当, 漏, 不可盛水, 则人孰注浆哉?(《韩非子· 外诸说右上》)

另外, 虽然先秦时期“ 倒” “ 泻” 等词均已出现, 但均未产生“ 倒酒” 义。“ 倒” 主要作“ 颠倒” 讲; “ 泻” 也写作“ 写” , 共有上、去两读, 其中上声读法主要有“ 移置; 输送” “ 倾吐; 抒发” “ 舒畅; 喜悦” 等义, 而去声主要为“ 倾泻” 之义, 显然后世“ 泻(写)” 的“ 倒酒” 义当由“ 倾泻” 义引申而来:

(3)以浍写水。(《周礼· 地官· 稻人》)

如前所述, “ 流” 的出现使得喝酒时不再需要先“ 舀” 后“ 倒” , 可以直接从贮酒器里倾倒至饮器里。而随着器物形制的这一发展, 两汉时期文献中已出现“ 斟” “ 酌” 等词明确表“ 倒酒” 义的一些用例。相对而言, “ 酌” 用得更多, 以下是我们搜集到的秦汉至隋时期“ 酌” 的全部用例(我们调查的语料主要有:《战国策》《新序》《新书》《说苑》《白虎通义》《春秋繁露》《盐铁论》《史记》《韩诗外传》《淮南子》《大戴礼记》《太平经》《论衡》《风俗通义》《新论》《汉书》《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古小说钩沉》《洛阳伽蓝记》《齐民要术》《世说新语》《搜神记》《颜氏家训》《后汉书》《南齐书》《宋书》《魏书》《三国志》及《三国志》裴注、东汉医书等。):

(4)已而其丈夫果来, 于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战国策· 燕策一》)

(5)景公赐之酒, 酣, 范昭曰:“ 愿诣君之樽酌。” 公曰:“ 酌寡人之樽, 进之于客。” (《新序· 杂事第一》)

(6)牛刀割鸡, 舒戟采葵, 鈇钺裁箸, 盆盎酌卮, 大小失宜, 善之者希。(《论衡· 自纪篇》)

(7)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 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世说新语· 任诞》)

(8)权特赐米酒众肴, 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 宁先以银碗酌酒, 自饮两碗, 乃酌与其都督。(《三国志· 吴志· 甘宁传》)

此期“ 酌” 除了“ 舀取” “ 倒酒” 义之外, 还有“ 饮酒” 义, 如晋陶潜《归去来兮辞》:“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再如:

(9)对清酤而不酌, 抑嘉肴而不享。(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

为方便说明动词“ 酌” 的词义发展情况, 我们对此期主要几部文献中“ 酌” 的义项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而言, “ 倒酒” 义是该期“ 酌” 的优势义项, 详情见表1

表1 先秦至隋“ 酌” 的义项使用情况

同期“ 斟” 单用的情况还比较少见, 如:

(10)遇酒, 客取酒饮讫。还杯, 木人受杯, 回身向酒钵之人取杓斟酒满杯。(《古小说钩沉· 水饰》)

(11)春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这一时期表示“ 倒酒” 义的, 除了“ 斟” “ 酌” 等单音词之外, 还有双音节词“ 斟酌” 。虽然整个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斟酌” 出现不少, 但表“ 倒酒” 义并不多见, 从我们调查的语料中仅检得以下两例:

(12)及谢躬诛死, 武驰至射犬降, 世祖见之甚悦, 引置左右, 每劳飨诸将, 武辄起斟酌于前, 世祖以为欢。(《后汉书· 马武传》)

(13)后操出近郊, 士大夫从者百许人, 慈乃为赍酒一升, 脯一斤, 手自斟酌, 百官莫不醉饱。(《后汉书· 方术列传》)

另有例子既可作“ 倒酒” 解, 亦可表“ 饮酒” 义:

(14)诸阮皆能饮酒, 仲容至宗人间共集, 不复用常杯斟酌, 以大瓮盛酒, 围坐, 相向大酌。(《世说新语· 任诞》)

(15)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

其他“ 斟酌” 表示的或是今天的“ 反复考虑、择善而定” 义, 或是“ 舀取” 义。

此期“ 注” 主要指“ 流入” “ 注解” 义, 还有“ 倾倒” 义, 依然未见“ 倒酒” 用法。以下仅列举“ 倾倒” 用例:

(16)今平地注水, 去燥就湿; 均薪施火, 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 而从其所与同。(《春秋繁露· 同类相动》)

(17)刘尹答曰:“ 譬如泄水注地, 正自纵横流漫, 略无正方圆者。” (《世说新语· 文学》)

动词“ 倒” 除了“ 颠倒” 义之外, 又产生出“ 倒下” 和“ 倾倒” 义, 表“ 倒下” 义时读上声, 表“ 倾倒” 义时读去声, 如:

(18)弓不虚发, 应声而倒。(司马相如《上林赋》)

(19)既还, 婢擎金澡盘盛水, 琉璃碗盛澡豆, 因倒着水中而饮之, 谓是干饭。(《世说新语· 纰漏》)

(20)彪性峻直, 得书不答, 方与温谈论。良久, 敕左右:倒盐百斛着江水中。(《古小说钩沉· 笑林》)

例(19)(20)中“ 倒” 所接的对象都是固体, 此期尚未出现“ 倒+液体” 的用法, 因此也就没有表“ 倒酒” 义的“ 倒” 。

与此同时, “ 泻(写)” 也产生出“ 倾倒” 义, 如:

(21)掘堂上作大坎, 泻水其中。(《搜神记》卷十四)

这一用法在北魏《齐民要术》中见例尤多, 共计29例, 例如:

(22)一食顷, 作热汤, 水解, 令得下手, 泻着瓮中。(《养羊》)

(23)良久水尽, 饙熟极软, 泻着席上, 摊之令冷。(《笨麴并酒》)

(24)其糠、渖悉泻坑中, 勿令狗鼠食之。(《法酒》)

(25)量饭着盆中, 或栲栳中, 然后泻饭着瓮中。泻时直倾下, 勿以手拨饭。尖量麴末, 泻着饭上, 慎勿挠搅, 亦勿移动。(《作酢法》)

《齐民要术》中“ 泻(写)” 的对象相当丰富, 可以是固体, 如黍、糠、饭、麴末等, 也可以是液体, 如热脂(热的油脂)、渖(汁)、乳、清汁、盐汁、淘米泔等, 也有半流质, 如地黄根汁、薄粥、油豉、胶汁、鸡鸭子(鸡鸭蛋)。虽然“ 泻” 在该期的义域是最为广泛的, 但没有一个接“ 酒” 的例子。

要之, 先秦至隋“ 倒酒” 义词的主导词是“ 酌” , 主要成员还有“ 斟” 和“ 斟酌” ; “ 注” 不见“ 倒酒” 的用法; 作“ 倾倒” 义的动词“ 倒” “ 泻” 均已产生, 前者主要接固体, 而后者固体、液体、半流质均可, 但均未出现后面接“ 酒” 的用法; 动词“ 筛” 在东汉时也已出现, 但为“ 用筛子过物” 义。

(二)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 倒酒” 概念域的主要变化有:一是“ 酌” 的主要义项由“ 倒酒” 义转而指“ 饮酒” , 与之相伴的是“ 斟” “ 泻” 的崛起, “ 酌” 在“ 倒酒” 概念域中的主导地位被它们所取代; 二是“ 酾” “ 倒” “ 筛” “ 泻” 等新成员先后加入“ 倒酒” 概念域, 特别是“ 泻” 的发展速度最快, 几乎成为与“ 斟” 并列的主导词。一些特点在唐代已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以下分唐五代、宋两个时段展开讨论。

1.唐五代使用情况

遍览唐五代时期主要的几部文献(主要考察了义净译经、敦煌变文以及王梵志诗、寒山诗、拾得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游仙窟》《北齐书》《梁书》《晋书》《周书》《隋书》《北史》《南史》《陈书》《全唐诗》《祖堂集》等文献。), 其中《全唐诗》关于饮酒的篇目不在少数, 因此对“ 倒酒” 概念域成员及其使用情况有比较全面的反映。据调查和统计, 《全唐诗》中表“ 倒酒” 义共有“ 斟、酌、倒、泻、酾、斟酌” 六个词, 其使用频次分别为:44、6、17、30、1、4。相对而言, 其他文献则见例不多, 像义净译经、敦煌变文、寒山诗、拾得诗、《祖堂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 受题材影响, 对“ 倒酒” 概念几无涉及, 因此相关用词罕见。换言之, 唐代“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在诗歌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 因此我们拟以《全唐诗》为主, 对唐代“ 倒酒” 概念域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来看《全唐诗》中动词“ 酌” 的词义使用情况, 动词“ 酌” 共有四种意义:

一是“ 饮酒” , 如:

(26)身名不问十年余, 老大谁能更读书。林中独酌邻家酒, 门外时闻长者车。(王缙《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27)湖风扶戍柳, 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酒, 聊祛南国忧。(张均《九日巴丘登高》)

二是“ 舀取” , 如:

(28)美酒酌悬瓢, 真淳好相映。蜗房卷堕首, 鹤颈抽长柄。(张说《咏瓢》)

(29)北斗酌美酒, 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 为人驻颓光。(李白《相和歌辞· 短歌行》)

三是“ 倒酒” , 如:

(30)烝烝我后, 享献惟夤。躬酌郁鬯, 跪奠明神。(《封泰山乐章· 寿和》)

四是今天的“ 斟酌” , 即“ 反复考虑、择善而定” 义, 如:

(31)祝融告休酌卑尊, 错陈齐玫辟华园, 芙蓉披猖塞鲜繁。(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据统计, 《全唐诗》中动词“ 酌” 凡382例, 其中“ 饮酒” 义355例, “ 舀取” 义20例, “ 倒酒” 义6例, “ 斟酌” 义1例。与两汉至隋时期相比, “ 酌” 的优势义项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特点在《北齐书》中也有一定的反映, 此书共见5例单用“ 酌” , 1处与“ 饮” 连用例, 单用例中4例为“ 饮酒” 义, “ 倒酒” 义只有1例, 分别举例如下:

(32)先是童谣曰:“ 黄花势欲落, 清觞满杯酌。” 言黄花不久也, 后主自立穆后以后, 昏饮无度, 故云“ 清觞满杯酌” 。(《北齐书· 穆后传》)

(33)每挟弹携壶, 敖游里闬, 遇会饮酌, 萧然自得。(《北齐书· 李元忠传》)

(34)太后令酌酒赐叡。叡正色曰:“ 今论国家大事, 非为巵酒!” 言讫便出。(《北齐书· 赵郡王琛传》)

与此同时, 之前处于发展期的“ 斟” 在此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单用的频次明显增多, 比如:

(35)炎月得凉夜, 芳樽谁与斟。故人南北居, 累月间徽音。(韦应物《夏夜忆卢嵩》)

(36)悲来乎, 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李白《杂曲歌辞· 悲歌》)

(37)半展龙须席, 轻斟玛瑙杯。年年春不定, 虚信岁前梅。(李商隐《小园独酌》)

(38)有气干牛斗, 无人辩辘轳。客来斟绿蚁, 妻试踏青蚨。(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

此外, 表“ 倒酒” 义的“ 泻” 和“ 倒” 此期也已产生, 在《全唐诗》中已见用例, 且用例比较多见, 特别是“ 泻” , 自产生之初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称得上是唐代“ 倒酒” 概念域中紧随“ 斟” 之后的另外一个主导词, 例如:

(39)酒泻银瓶倒底清, 夜深丝竹凤凰鸣。红妆醉起一花落, 更引春风无限情。(卢群玉《失题》)

(40)良宵公子宴兰堂, 浓麝薰人兽吐香。云带金龙衔画烛, 星罗银凤泻琼浆。(曹松《夜饮》)

(41)冥鸿复见伤弓翼, 高飞展转心无疑。满泻数杯酒, 狂吟几首诗。(鱼又玄《题柳公权书度人经后》)

(42)俱为落第年, 相识落花前。酒泻两三盏, 诗吟十数篇。(贾岛《送康秀才》)

虽然表“ 倒酒” 义的“ 倒” 也有部分用例, 但总体而言, 尚不及“ 斟” 和“ 泻” , 处于发展和蓄势期, 如:

(43)日色促归人, 连歌倒芳樽。马嘶俱醉起, 分手更何言。(李白《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44)怜我窜逐归, 相见得无恙。开筵交履舄, 烂漫倒家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

(45)鸟下见人寂, 鱼来闻饵馨。所嗟无可召, 不得倒吾瓶。(韩愈《独钓四首》其一)

此外, 唐代又有新成员“ 酾” 的加入, “ 酾” 本义为“ 滤酒” , 先秦已产生, 由“ 滤酒” 又引申出“ 倒酒” 之义, 此期用例不多, 如:

(46)遥通河汉口, 近抚松桂顶。饭荐七白蔬, 杯酾九光杏。(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 晓次神景宫》)

除了单音词之外, 双音词“ 斟酌” 仍有使用, 但数量比较少, 《全唐诗》中明确表“ 倒酒” 义的仅有4例, 如:

(47)挂影怜红壁, 倾心向绿杯。何曾斟酌处, 不使玉山颓。(郑审《酒席赋得匏瓢》)

(48)明月清风, 良宵会同。星河易翻, 欢娱不终。绿樽翠杓, 为君斟酌。今夕不饮, 何时欢乐。(夷陵女郎《空馆夜歌》)

总之, 单从用量上来看, “ 酌” 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 斟” 和“ 泻” 是有唐一代表“ 倒酒” 义的两个主导词, “ 倒” 紧随其后, 尚处于发展期。

2.宋代使用情况

“ 斟” 的主导词地位在宋代更加突出, 把“ 泻” 远远抛在后面; “ 倒” 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赶超“ 泻” , 紧随“ 斟” 之后; “ 酌” 主要表示“ 饮酒” 义, 明确表示“ 倒酒” 义的用例已不是很多。比如《全宋词》中, 表示“ 倒酒” 义的“ 斟” “ 酌” “ 倒” “ 泻” 这四个词单用的频次分别为:208、7、124、17。值得注意的是, 南宋南戏作品《张协状元》和宋元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与宋词的情况又不太一致。《张协状元》中只有“ 斟” (10例)和“ 泻” (14例), 且“ 泻” 略多于“ 斟” , 分别举例如下:

(49)(末)靠歇两个成亲后, 须要吃酒。(净)尊神等候许多时, 如何恁生?(末白)你好性急!请解元和娘子出来。(净)斟酒!(《张协状元》第十五出)

(50)小二泻酒。(丑)泻酒了。(末)未曾泻, 如何说泻酒了?你直恁不志诚!(打丑介)(丑)亚爹, 我泻酒了。(末)低声!再泻酒。(《张协状元》第十六出)

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只有“ 筛” , 这也是目前所见“ 筛” 表“ 倒酒” 义的最早用例, 如:

(51)赵正和宋四公叙了间阔就坐, 教酒保添只盏来筛酒, 吃了一杯。(《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52)入那酒店去, 酒保筛酒来。一杯两盏, 酒至三巡。(《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 筛” 之“ 倒酒” 义应该也是从酿酒过程中“ 滤酒” 这道工序发展而来的。“ 滤酒” 就是把酒里面的杂质用筛子筛一下, 由“ 筛取” 义引申出“ 倒酒” 义。需要说明的是, “ 筛” 与前述“ 酾” 的又音相同, 且都是从“ 滤酒” 义引申指“ 倒酒” , 但究其语源会发现, 二者本义区别明显。《说文· 酉部》:“ 酾, 下酒也。” 徐锴系传:“ 酾, 犹簏也, 簏取之也。” [13]283桂馥义证:“ 赵宧光曰:‘ 下酒者, 去糟取清也。’ ……《诗· 伐木》‘ 酾酒有藇’ , 传云:‘ 以筐曰酾, 以薮曰湑。’ 释文:‘ 谓以筐盗酒。’ ” [14]1312《急就篇》卷三 “ 簁箄箕帚” , 唐颜师古注:“ 簁, 所以箩去粗细者也, 今谓之筛。” [15]63《正字通· 竹部》:“ 筛, 竹器, 有孔以下物, 去粗取细。” [16]804由此可见, “ 筛” 本义为名词“ 竹筛” , 引申出动词“ 筛取” “ 滤酒” 义, 再引申出“ 倒酒” 义, 而“ 酾” 本义为动词“ 滤酒” , 继而引申出“ 倒酒” 义, 二者属同步引申例, 但应非一词。

总之, 宋词和宋南戏、宋元话本中表“ 倒酒” 义的主要用词是不一样的:前者的主导词是“ 斟” , 其次是“ 倒” ; 后两者的主导词分别是“ 泻” “ 斟” 和“ 筛” 。这种主要用词上的不同, 既有可能反映了时代的差异, 亦有可能反映了方言的差异。到底是哪种因素造成的不同, 需要结合之后“ 倒酒” 义词的发展趋势才能定夺。随着“ 酌” 优势义项的转移, 其在“ 倒酒” 概念域中的主导地位已完全丧失。

(三) 元明清时期

1.元明时期使用情况

此期“ 斟” 一直保持着其在“ 倒酒” 概念域中的统治地位, 而“ 倒” “ 泻” “ 筛” “ 酾” “ 酌” 等词则有“ 你进我退” 的势力增减, 比如元代“ 倒” 屈居次要地位; “ 酾” 虽然口语性比较强, 但依然少见, 我们在元散曲中发现一例, 即:

(53)青旗正在疏篱外, 醉和古人安在哉。窄, 不够酾。哎, 我再买。(张可久《山坡羊· 酒友》)

“ 酌” 主要作“ 饮酒” 解, 此期完全退出“ 倒酒” 概念域; “ 筛” 在元代又出现了“ 把酒加热” 这一引申义, 如:

(54)今日是自家生日, 小孩儿又是满月, 怕有相识弟兄每来时, 大嫂筛着热酒咱, 看有甚么人来?(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一折)

但南宋表“ 倒酒” 义的“ 泻” “ 筛” 基本不见于元杂剧、元散曲这些北方作品中, 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唐代曾一度成为主导词的“ 泻” 自宋以来慢慢退出通语, 但在南方方言中仍然比较活跃, 如前述南戏作品《张协状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在宋元之际产生的“ 筛” , 理应是一个南方方言词。以下是元代几部主要文献中“ 斟” 的主要用例:

(55)酒斟着磁盏台, 香浓红琥珀。哥哥莫不见现钱多卖。(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56)若是他玉山低趄你则频斟酒, 若是他宝剑离匣你则准备着头!枉送了八十座军州!(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第二折)

(57)影摇动城郭楼台, 杯斟的金波滟滟, 诗吟的青霄惨惨, 人惊的白鸟皑皑。(张养浩《普天乐· 大明湖泛舟》)

(58)谁同莺燕期?谁展鸳鸯被?谁双斟鹦鹉觞?谁匹配鸾凤对?(《小孙屠》第九出)

明代“ 斟” 除了斟酒的用法之外, 还可以斟茶, 其覆盖的语义范围扩大, 如:

(59)惟陆仲含自斟苦茗, 时饮时停, 与芳卿相向而坐。(《型世言》第十一回)

(60)斟不出茶来把口吹, 壶嘴放在姐口里, 不如做个茶壶嘴, 常在姐口讨便宜, 滋味清香分外奇。(《山歌》卷十)

(61)郑司理道:“ 既然仁兄困酒, 暂请安息片时。” 忙转身而出, 却教杨玉斟下香茶一瓯送去。(《喻世明言》卷十七)

(62)秦重下床, 将道袍轻轻脱下, 放在地平之上; 摸茶壶还是暖的, 斟上一瓯香喷喷的浓茶, 递与美娘。(《醒世恒言》卷三)

作为方言词的“ 筛” 后来居上, 在此期获得了较大发展, 在南北方作品中都有出现, 特别是在“ 三言二拍” 及《型世言》《水浒传》《金瓶梅》中, 《水浒传》中“ 筛” 甚至超越“ 斟” 成为主导词。

相较“ 筛” 的发展, 表“ 倒酒” 义的“ 倒” 出现“ 暂时性” 衰微, 其在明代几部语料中的数量微乎其微。《金瓶梅》中表“ 倾倒” 义的“ 倒” 凡8例, 5例用于“ 倒茶” , 1例用于“ 倒梅汤” , 2例用于“ 倒酒” , “ 倒酒” 义不是“ 倒” 的主要用法。如:

(63)孟玉楼道:“ 老冯你且住, 不要去打酒, 俺们在家酒饭吃得饱饱来, 你有茶, 倒两瓯子来吃罢。”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

(64)那奴才手不干净, 我不吃他倒的茶。(《金瓶梅》第七十六回)

(65)于是春梅向冰盆内倒了一瓯儿梅汤, 与西门庆呷了一口, 湃骨之凉, 透心沁齿, 如甘露洒心一般。(《金瓶梅》第二十九回)

(66)妇人道:“ 你趁早儿休动, 是宅里老爹送来的, 你哥还没见哩。等他来家, 有便倒一瓯子与你吃。” 韩二道:“ 等什么哥, 就是皇帝爷的, 我也吃一钟儿!” 才待搬泥头, 被妇人劈手一推, 夺过酒来, 提到屋里去了。(《金瓶梅》第三十八回)

(67)不一时, 徒弟另用热壶筛热酒上来。先满斟一杯, 双手递与月娘。月娘不肯接。吴大舅说:“ 舍妹他天性不用酒。” 伯才道:“ 老夫人连路风霜, 用些何害?好歹浅用些。” 一面倒去半钟, 递上去与月娘, 接了。(《金瓶梅》第八十四回)

“ 酾” 偶有出现, 但一直处于概念域的边缘, 见例不多, 如:

(68)见他在里边吃酒, 有几个小妖拿盘拿盏, 执壶酾酒, 不住的两头乱跑, 关防的略松了些儿。(《西游记》第三十四回)

(69)操教酾热酒一杯, 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 酒且斟下, 某去便来。” (《三国演义》第五回)

“ 泻” 则继续走向衰弱, 在我们所调查的元明几部主要语料中不见。此期“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元明“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的使用情况

2.清代使用情况

清初“ 斟” 在保持“ 倒酒” 概念域主导地位的同时, 其语义范围继续扩展至“ 水” , 斟酒、斟茶、斟水都可以, 如:

(70)万般东西都不吃, 单单拣着吃大恭, 从来没见这蹊跷性。叫丫环斟水与他, 漱漱口好掇令盅。(《聊斋俚曲集· 增补幸云曲》第十九回)

语义范围有所扩展的还有“ 筛” , 清初“ 筛” 在北方方言中继续使用, 且获得一定发展, 其语义范围由“ 酒” 延伸至“ 茶” , 如:

(71)慧娘拜了婆婆, 到了那屋里, 叫人筛茶, 说:“ 姐姐呀, 往后你可就是客了。” (《聊斋俚曲集· 翻魇殃》第八回)

(72)公子朝上拜揖, 徐氏说我还该谢罪。二人礼毕, 徐氏说您爷两坐着, 我去筛茶去。(《聊斋俚曲集· 禳妒咒》第十一回)

“ 倒” 的发展一直低迷, 在清初北方作品《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中不但“ 倒酒” 义用例罕见, 即便是“ 倾倒(液体)” 义的用例也非常少。但这一情况在清中叶之后发生了较大改变,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虽然表“ 倒酒” 义“ 倒” 仍无见例, 但“ 倒茶” 的用法却比比皆是, 共计57例, 另外还有“ 倒水” “ 倒醋” 的说法, 可以说“ 倒” 在“ 倾倒液体(非酒类)” 概念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红楼梦》(后四十回)及《品花宝鉴》《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中无不如此。如:

(73)刘老老忙道:“ 才刚那个嫂子倒了茶来, 我吃过了, 姑娘也该用饭了。” (《红楼梦》第四十回)

(74)麝月听说, 回手便把宝玉披着起来的一件貂颏满襟暖袄披上, 下去向盆内洗洗手, 先倒了一钟温水, 拿了大漱盂, 宝玉漱了口。(《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75)平儿早剔了一壳黄子送来, 凤姐道:“ 多倒些姜醋。” 一面也吃了, 笑道:“ 你们坐着吃罢, 我可去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76)说着, 走到堂屋里, 把那桌子上茶壶里的茶倒了半碗过来, 蘸着那茶在炕桌上写了两行字。(《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77)掌柜的进来张罗了一会, 亲手倒了几杯茶出去, 遂换走堂进来点菜。(《品花宝鉴》第五十回)

(78)三小子倒上茶来, 还站起来同他呵一呵腰, 说一声“ 劳驾”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

从以上例子不难发现, 此时“ 倒” 的对象主要是“ 酒类” 以外的茶、水、梅汤等, 而“ 酒类” 作为对象出现的次数不多, 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在其他文献中还出现了姜醋、茶、滚白水、药等, 这就说明此时“ 倒” 的对象有了较大范围的扩充, 主要集中在“ 非酒类” 上。比如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 “ 倒” 共出现83次, 其中73次所带对象为“ 茶” , 并没有出现“ 酒” ; 而相对应的“ 斟” 出现78次, 66次为“ 斟酒” , 11次为“ 斟茶” , 1次为“ 斟水” 。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清中叶以来后接“ 酒类” 多用动词“ 斟” , 而“ 非酒类” 多用“ 倒” , 尤以“ 茶” 为代表, 二者在出现语境上呈现互补状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断, 清中叶以来“ 倒” 已经触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 非酒类” 这一对象的使用中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而“ 斟” 则局限于“ 酒类” 以及少量的“ 茶” 上。按此趋势发展下去, 我们不难推断, 随着“ 倒” 的搭配对象越来越丰富, 极有可能把“ 酒类” 也纳入进来, 使用频次当然也会随之节节攀升, 而“ 斟” 最终会被“ 倒” 所取代。

清初还在北方方言中使用的“ 筛” 在清中叶之后慢慢从北方退出, 《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官场现形记》等南北方官话作品中已较少见其踪迹, 但在清末吴语作品《海上花列传》中却有大量见例, 高达36例, 远超过“ 斟” (10例), 且二者出现的语境也不尽相同, 10例“ 斟” 全部出现在叙述语中, 而对话中表示“ 倒酒” 义共有3例, 全部用“ 筛” , 如:

(79)吴雪香插嘴道:“ 蕙贞阿哥覅筛哉, 俚吃仔酒要无清头个, 请王老爷用两杯罢。” (《海上花列传》第五回)

(80)金凤道:“ 拨俚吃仔点末哉, 我来筛。” 从翠凤手里接过酒壶来, 约七分满筛了一杯。子富合掌拜道:“ 谢谢耐, 搭我筛满仔阿好?” (《海上花列传》第八回)

“ 筛” 与“ 斟” 出现频次和出现语境上的差别, 更加说明了吴语中表示“ 倒酒” 义主要用“ 筛” , “ 斟” 应是通语用词。表3是清代“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的使用情况:

表3 清代“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的使用情况

从以上元明清时期“ 筛” 的表现, 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其流行地域的变迁:南方方言词“ 筛” 在元至清中叶发展较好, 尤其在江淮官话、山东方言和吴语中。在明代初期, “ 筛” 在江淮官话中占据主导地位, 之后继续北上, 并在清初山东方言中获得更大发展; 清中叶之后, 曾经流行于大江南北的“ 筛” 又慢慢退出北方方言, 在吴方言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现代吴方言中。

总体而言, 元明清时期“ 斟” 一直是“ 倒酒” 概念域的主导词, 而现代官话“ 倒酒” 概念域的主导词“ 倒” 则是此期“ 倾倒液体(非酒类)” 概念域的主导词, “ 泻” 不见于此期几部主要南北方文献; 南方方言词“ 筛” 曾一度北上至山东、河南、北京等地, 但最终没有战胜“ 斟” , 清中叶之后便退回至南方, 其在北方的发展只是“ 昙花一现” ; 自唐代出现的“ 酾” , 其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处于概念域的边缘。“ 斟” “ 倒” “ 筛” 在义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其中“ 倒” 的对象范围最广, 固体、液体均可, 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此时的“ 倒” 已经渗透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常的交际用语中已经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 “ 斟” 则突破了“ 酒类” 的局限, 除“ 斟酒” 以外还出现了“ 斟茶” “ 斟水” ; 而“ 筛” 的对象仍旧停留在酒类, 偶尔会与“ 茶” 搭配。

(四) 民国以来

如前所述,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 粤方言区多用“ 斟” , 吴方言区、赣方言区以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多用“ 筛” , 闽方言区多用“ 泻” , 北方官话区多用“ 倒” 。从地区分布来看, “ 倒” 所在地区范围是最广的。同样, 在现代汉语中, “ 倒” 所使用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那么“ 倒” 是如何取代“ 斟” 占据统治地位的呢?清末还没有看到明显的迹象。我们调查了民国以来的一些文献, “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的使用情况具体见表4

表4 民国以来“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的使用情况

表4我们可以看到, “ 泻” 与“ 筛” 这两个词在通语作品中的使用次数加起来仅为1次, 延续了清代以来逐渐下滑的趋势, 可以说在现代汉语通语“ 倒酒” 义词的竞争较量中彻底没落了, 被“ 倒” 和“ 斟” 所替代, 这两个词现在只存在于方言中。反观“ 斟” 和“ 倒” 这两个词, 仍处于彼此竞争较量中, 虽然二者在出现语境上并无差别, 但在出现频次上, “ 倒” 的次数远远多于“ 斟” , 且是“ 斟” 的4倍还多。显然, 从使用数量上来看, “ 倒” 已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从搭配对象上来看, “ 斟” 的使用对象仍然固定在“ 酒类” 。而“ 倒” 的对象又有了扩充, 将先前从未出现过的酒类扩充了进来。这就意味着“ 倒” 的义域的扩大化。例如:

(81)杜任先倒酒。(老舍《西望长安》)

(82)他想起碗橱里有一瓶白兰地酒, 取了来, 倒了满满一玻璃杯, 面向外立在窗口慢慢呷着。(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83)他走到桌前, 找了一个看上去还算干净的杯子, 给自己倒了杯啤酒。(王朔《我是你爸爸》)

三、 结 语

为了更加清楚地显示各个历史时期“ 倒酒” 概念域主导词的更替情况, 我们列简表如下(表5):

表5 “ 倒酒” 概念域主导词的更替情况

根据上文的考察和表格呈现, 我们可以将“ 倒酒” 概念域主要成员的历时演变过程描述为:一般认为, 先秦时期, 古人饮酒要用勺从盛酒器中将酒舀出来, 再倒入酒杯中饮用, 但从出土的先秦壶形器的形制来看, 当时也有了直接倒酒的可能, 然从文献用例来看, 尚未发现“ 斟” “ 酌” 等词明确表“ 倒酒” 义的书证; 经仔细辨析, 本文提出, “ 斟” “ 酌” 既可以表示“ 舀取” 义, 又可以表示“ 先舀取后倾注” 义, 算是当时表“ 倒酒” 义的主要动词(与后世单表“ 倒酒” 义不太一样, 系古今词化的不同。)。秦汉之后, 文献中“ 斟” “ 酌” 之“ 倒酒” 义可见, 但当时用得比较多的是“ 酌” , “ 泻” “ 倒”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 但它们的主要义项为“ 倾倒” 义, 尚未出现“ 倒酒” 的用法, 其中“ 泻” 的出现频率较高, 且所搭配的对象也很丰富, 尤以《齐民要术》为代表。唐以来“ 斟” 在出现频率上逐渐取代“ 酌” , 占据统治地位, 其次为“ 泻” , 再次为“ 倒” , “ 酾” “ 筛” 则在唐、宋先后萌芽。到了元明清时期, “ 斟” 在整体上仍处于统治地位, 其搭配对象虽有发展但仍偏少; “ 酌” “ 泻” 在通语中彻底没落; “ 倒” 在“ 倾倒非酒类液体” 概念域中居于主导地位, 有将“ 斟” 取而代之的趋势; “ 筛” 在方言中崛起, 并曾在清初南北方都比较流行, 但这一兴盛非常短暂, 自清中叶之后便走向衰微, 只在清末吴语中还有突出表现, 说明至晚在清末, “ 筛” 已成为一个吴方言词, 是吴语“ 倒酒” 概念域的主导词。自民国以来, “ 倒” 逐渐取代了“ 斟” 在通语中的统治地位, 不仅在表“ 倒酒” 义的数量上远远超过“ 斟” , 在搭配对象上, 也远远广于“ 斟” , “ 斟” 继“ 筛” 成为南方方言词之后也退出通语, 只见于徽语、粤语和广西平话等方言中。也就是说, 现代方言“ 倒酒” 概念域南北分布的雏形是五四以来才形成的, 历史并不长。

参考文献
[1] 曹志耘主编: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年.
[Cao Zhiyun (ed. ), Linguistic Atlas of Chinese Dialects (Lexico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8. ] [本文引用:1]
[2] 李荣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Li Rong (ed. ), Modern Chinese Dialect Dictionary,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2. ] [本文引用:1]
[3]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Zhang M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Noun Phrases,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98. ] [本文引用:1]
[4] 蒋绍愚: 《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 《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第387-401页.
[Jiang Shaoyu, ″Semantic Analyses of Verbs of Striking,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No. 5(2007), pp. 387-401. ] [本文引用:1]
[5]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993年.
[Luo Zhufeng (ed. ), 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Shanghai: 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Press, 1986-1993. ] [本文引用:2]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 《汉语大字典》,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 2010年.
[ Editorial Board of the Gr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ed. ), The Gr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engdu: Sichuan Dictionary Publishing House; Wuhan: Chongwen Publishing House, 2010. ] [本文引用:2]
[7] 王凤阳: 《古辞辨》(增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Wang Fengyang, Guci Bian (Enlarged Revisio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1. ] [本文引用:1]
[8] 王国维: 《观堂集林》(上),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
[Wang Guowei, Guantang Jilin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9. ] [本文引用:1]
[9] 戴侗: 《六书故》, 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册,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Dai Dong, Liushu Gu, 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Vol. 12,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86. ] [本文引用:1]
[10]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Duan Yucai, Annotations to Shuowen Jiezi,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8. ] [本文引用:2]
[11] 朱彬: 《礼记训纂》,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年.
[Zhu Bin, Liji Xunzhu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6. ] [本文引用:1]
[12] 王筠: 《说文解字句读》,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年.
[Wang Yun, Shuowen Jiezi Judo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8. ] [本文引用:1]
[13] 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年.
[Xu Kai, Shuowen Jiezi Xizhu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7. ] [本文引用:1]
[14] 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年.
[Gui Fu, Shuowen Jiezi Yizhe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7. ] [本文引用:1]
[15] 史游: 《急就篇》, 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册,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Shi You, Jijiu Pian, 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Vol. 4,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 1986. ] [本文引用:1]
[16] 张自烈: 《正字通》,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6年.
[Zhang Zilie, Zhengzitong, Beijing: China Workers' Publishing House, 1996.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