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教育与创意思维
潘立勇, 武晓玮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作者简介: 1.潘立勇(https://orcid.org/0000-0002-3289-3240),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休闲学研究; 2.武晓玮(https://orcid.org/0000-0001-8188-6488),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休闲学、休闲教育研究。

摘要

创意思维具有“境”和“术”两个层次,前者是透显事物本真的澄明境界,后者是有效创意的思维方式。创意思维的形成需要休闲的心态和境域,休闲教育则可以帮助人们善用休闲,发挥休闲对创意的积极作用,消除现实教育的弊端,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创意思维。休闲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创意思维之“境”,休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启发创意思维之“术”。适应创意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富有创意思维的人才,需大力发展休闲教育。

关键词: 休闲教育; 创意思维; “境”和“术”
Leisure Education and Creative Mind
Pan Liyong, Wu Xiao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Creative thinking includes two domains: ″realm″ and ″tactics″. One is a realm that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state of the existence, and the other is the concrete thinking mode to create effective ideas.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mind requires leisure mentality and context, and leisure education enables people to make better use of leisure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reative thinking. Also, leisure education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creative thinking more effectively. The aim of leisure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the ″realm″, while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leisure education can inspire the ″tactics″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creative time and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creative mind,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leisure education.
The ″realm″ of creative thinking refers to a state of clarity, which is similar to removing the shadow of the real world through ″insight″ or ″inspiration″, so as to open and highlight the nature and the best state of all things. The ″realm″ of creative thinking embraces three features: unrestrained, free, and self-complacent, which lead to creation and self-realization. Due to the pressure and constraints from life and culture, man is not born free, but creative mind gives us relative freedom, so that we can enjoy freedom in the imaginary world, in the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ies of literature, art 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that the spirit can be liberated, the freedo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ind can integrate. The ″tactics″ of creative thinking refers to the specific way of thinking to solve problems. The ″tactics″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endowed with three features too: novel, diverse and effective. Creative think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y of thinking which is stereotyped. It is un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The result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that you can see countless answers to a question and provide numerous possibiliti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Creative thinking is inseparable from leisure. First, leisure provides the basis for stimulating creative thinking beyond time and space. Second, leisure provides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thought for creative think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education suppres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Education is supposed to be a process of demasking. In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people can find themselves, improve themselves and realize their natural authentic state. They can freely exert the power of thinking and then create and make things happen. However, the direction of the existing education is deviate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nspiring people’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hindering the play of the creative mind. Leisure education enables people to make better use of leisure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reative mind. Leisure education’s self-orientation and free exploration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education reality, breaking the oppression and bondage of conventional education thinking, and encourage real free-exploration.
The aim of leisure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the ″realm″ of creative thinking. First, leisure education helps people to know themselves, to get rid of bondage, and truly possess the essence of self-freedom, thus caters to the freedom of the ″realm″ of the creative mind. Second, leisure education guides people to stimulate vitality in leisure, improve creativity, thus addresses to the creation of the ″realm″ of the creative mind. Third, leisure education promotes people to know themselves, to release themselves, thus to the self-realization of the ″realm″ of the creative mind.The content of leisure education inspires the ″tactics″ of the creative mind. First, leisure education cultivate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leisure, views leisur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inspir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actics″ of the creative mind. Second, leisure education promotes and improves the leisure choice ability of the public, helps people find the diversity of leisure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leisure activity, thus inspire the diversity of ″tactics″ of the creative mind. Third, leisure education cultivates the public’s leisure knowledge and skills, improves the leisure effect, and thereby reali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actics″ of the creative mind.

Keyword: leisure education; creative mind; ″realm″ and ″tactics″

创意是提升产业、改变世界的最重要动力, 如何培养创意思维已成为当代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休闲教育对培养创意思维具有积极作用。休闲的特点在于自在、自由、自得, 休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在、自由地进入创意境域, 并通过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获得创意。

一、 创意思维的“ 境” 与“ 术”

创意思维是指创造包含特定思想、文化和价值的新意象、新形象或新表象的思维和意识活动[1]。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正是创意思维的运用, 才使得人类能够创造自己、发展自己, 促成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马克思认为, 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卡西尔认为, 是否会使用符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制造工具还是使用符号, 都需要创意思维; 正是创意思维才使人区别于动物, 成为宇宙间的创造性存在。创意思维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 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方面, 创意思维促进个体成长, 使人成为超越物的存在; 另一方面, 创意思维的运用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创意思维有两个层次, 即“ 境” 与“ 术” 。创意思维之“ 境” 指一种澄明境界, 类似于通过顿悟或灵感去除本真世界的遮蔽, 使万物的本然及最佳状态得以敞开、彰显。宋代诗人陆游曾说:“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 “ 天成” “ 偶得” 即指进入创意思维之“ 境” , 并非苦心积虑所就, 而是不经意间借助一种通透体悟的大智慧, 便使所求自然灵妙地呈现。同休闲一样, 创意思维之“ 境” 也具有自在、自由、自得这三个特征[2], 进入此境会激发人的创造,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由于各种限制存在, 人生来并不自由, 但创意思维却给予我们相对的自由, 让我们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 在文学艺术或科学技术的创意思维活动中自由驰骋, 让精神得到解放。正是处于自由状态的创意思维才激发了惊人的创造, 许多创新成果及优秀作品都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据说, 爱因斯坦的许多想法都是在推着童车散步、雨天在桥上等候朋友时忽然冒出来的, 艾伦· 格林斯潘许多经济发展的最佳构想常常是在泡澡的时候产生的; 中国文人和艺术家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是酒后自由状态下产生的, 留下了诸如“ 李白斗酒诗百篇” 、王羲之酒后作《兰亭集序》等佳话。

创意思维之“ 术” 指解决问题的具体思维方式、途径。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等; 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具体的思维方法, 比如头脑风暴思维法、见微知著思维法、费米思维法、借力用力思维、穷则生变思维法、超脱思维法、系统思维法等等[3]63-168。创意思维之“ 术” 具有三个特征:新颖、多样、有效。创意思维一定是打破常规、新颖独到的思维方式。发挥创意思维的结果是能在一个问题中看到无数答案, 因为事物的属性是无穷多的, 创意思维能揭示事物的多样属性, 找出无数的解决方法, 为解决问题提供无限可能; 运用创意思维的结果则是从找到的解决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更好地解决问题, 当从一个方向寻找答案不可能时, 不妨换一个方向去探索想要的答案, 从而解决问题, 实现最好的效果。

二、 休闲教育之于创意思维的价值
(一) 创意思维离不开休闲

休闲为激发创意思维提供超越时空的基础。超越性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属性, 也是思维能够产生创意的根本原因。创意思维是对现实和陈规的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人可以超越内外的束缚, 让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很好的发挥, 从而将自我对象化为创意作品。创意思维能够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 不受时空的限制, 构想现实时空之外的事物和情景, 所谓“ 思与境偕” “ 物与神游” 都反映了思维的这一属性。同时, 思维能够超越具体的客观事物, 例如, 在野外听到鸟儿欢快的鸣叫声, 头脑中可能出现的是一首优美的乐曲, 或者听着一首优美的乐曲, 头脑中出现的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爱因斯坦能够在思维中追随光线进入太空, 发现新的时空性质, 正是由于思维超越了具体事物[4]。这种超越的实现离不开休闲的时空基础, 一个为了工作或其他琐事忙得焦头烂额的人, 只会关注当前时间、当前空间下的具体事物, 怎么会有超越的眼光, 超越眼前的羁绊, 而产生创意思维呢?休闲是一种自由的体验和表达, 是自由时间与自由心灵空间的结合, 可以让人超越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与遮蔽, 以最本真、自然的方式自在地体验、自由地想象, 超越眼前的时间、空间、具体事物, 从而激发创意思维。在休闲提供的自由时间中, 人们可以摆脱必要事务的规定和要求, 相对而言不受他人的干涉与打扰, 按照自己的心意, 自在地进行活动, 主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休闲提供的自由心灵空间中, 人们可以以悠然自得的心态, 自然、喜悦、自信地欣赏、发现、创造, 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让思维超越现实的局限和束缚, 这就为激发创意思维提供了时空基础。

休闲有助于提升创意思维的精神内涵和境界。“ 创意这种特殊的思维和意识活动是指创造新意象、新表象和新形象, 而这种新意象、新表象和新形象又是包含丰富思想、文化和价值的。如果创造了一种新意象、新表象和新形象, 但它们没有思想、文化和价值的内涵, 则不属于真正的创意。” [1]真正的创意必然包含新颖、丰富的思想、文化、价值, 而休闲可以帮助将人的才华、智慧、想法、情感、愿望等主体精神要素注入创意思维, 赋予创意思维以新颖独特的精神内涵, 提升其思维境界。约瑟夫· 皮普尔认为休闲的核心在于追求沉静的生活, 哲学思想即由此而来。“ 缺乏闲暇, 人类永远会是工作的奴隶, 被束缚于狭隘的世界中而脱身不得, 没有闲暇, 人就不可能有思想活动, 文化就无从产生。” [5]7沉浸于休闲之中, 人才可能成为自由自在的生灵, 可以自由、愉悦地汲取知识文化精华, 进行各种创造。诚如约翰· 赫伊津哈所言, 游戏中的人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 他所谓的游戏中的人即指休闲状态下的人。休闲中的人是最具创造力的人, 休闲中的主体消解了各种遮蔽与束缚, 以最本真的应然方式存在,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学习知识文化精髓, 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真正的才华和智慧, 同时,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与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切入世界的本真, 发现真理的内涵, 并且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主体目的, 展示自我的风格、格调与境界。宋儒有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程颢)“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两诗正是休闲提供创意自得境界和源头活水的生动写照。

(二) 现实教育的弊端压抑创意思维的发展

人脑中有无数个神经元, 每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路径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随着世界在我们意识中的显现不断扩大, 大脑中也建立起一个反映的世界, 收集到的信息会沿着每条通路汇集到大脑中枢, 形成一幅生动的“ 思路” 图。信息经常会选择熟悉的道路, 达到熟悉的目的地, 与此同时, 那些信息不常走的路慢慢荒芜, 我们的思维模式也就形成了。随着思维模式的形成, 我们发现, 在试图寻找新思路的时候, 我们总是感到似乎有一些强大的阻力。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进行创意思维?王文革指出:“ 我们的创意是对知识、经验的开发利用, 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就谈不上任何创意; 另一方面, 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会对创意产生一定的压抑, 让人不能脱离知识的轨道和经验的窠臼。” [6]24知识、经验是中性的, 本无压制性, 也许需要对此负责任的应当是学习知识、经验的模式, 所以, 阻碍创意思维最大的问题可能出在了教育模式上。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赵勇教授曾说:“ 一个由创新驱动的社会一定是由创新型社会成员组成的。而创新型的人才, 绝不会是来自那些强迫学生们背诵考试标准答案, 或是看学生能否‘ 反刍’ 那些以填鸭的方式教给他们的知识, 来作为奖惩方式的学校。” [7]2教育本应是一个去蔽的过程, 让人们在教育过程中找到自我, 完善自我, 实现无遮蔽的应然状态, 得以自由地发挥思维的力量, 进而去创造, 去实现。而现实教育的方向却出现了偏差, 不利于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阻碍了创意思维的发挥。现实的教育往往习惯向我们灌输“ 唯一” 正确、有用的知识、经验, 然后用诸如考试之类的强迫方法让我们记住这些知识、经验, 按照一样的标准, 把我们培养成同一面目的人, 而不是鼓励我们自己探索、主动思考, 发挥想象力, 发现世界的多样精彩, 发掘自我的无限潜能, 做独特而本真的自己。比如,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的阻碍, 以及学校教育中以成绩和升学为目的的统一标准考试, 都压抑着一个人的创意思维。教育的目的被外在的工具性价值所裹挟, 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使得那些工具性价值之外的东西完全被遮蔽了, 也就没有了发现、发明的可能。

(三) 休闲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如何认识休闲、利用休闲, 更好地发挥休闲对创意思维的积极作用?如何消除现实教育的弊端, 破除思维的束缚?休闲教育可能提供新的途径。美国休闲教育学者查尔斯· 布赖特比尔将休闲教育定义为“ 针对工作及其他维持生计的活动之外的目的的教育” , 认为休闲教育可以“ 让人们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以获得自我满足, 并将个人才能发挥到极致, 从而使自由支配时间有助于提升人整体的生活质量” [8]61。一方面, 休闲教育给人们提供休闲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 帮助人们发挥才能, 提升生活、生命质量; 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休闲教育引导人们认识、理解休闲以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让人们“ 获得生存的价值向度, 建立起人所特有的‘ 意义世界’ 和精神家园” [9]148

休闲教育让人们更好地利用休闲, 发挥休闲对创意思维的积极作用。休闲无疑是人们自由放松、愉悦精神、享受并发展的精神状态。但休闲却不是单纯依靠自然本能便能达到适中的境界,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聪明地休闲, 许多人有“ 闲” 但不懂得“ 休” , 许多人想“ 休” 但没有机会“ 闲” , 这些状态都会极大地遏制休闲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不利于创意思维的激发。健康、适当、聪明的休闲是需要教育的, 休闲教育以“ 让人们认识休闲与自我, 利用休闲, 展开休闲生活, 实现自我人生意义” 为目标, 以“ 培养人们的休闲观念、休闲选择能力、休闲知识和技能” 为主要内容, 帮助人们明确而有价值地认识休闲、利用休闲, 让生命本体在休闲中张扬, 实现本真应然的自我。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休闲的时空基础, 激发创意思维, 提升创意思维的精神内涵。

休闲教育的自我指归性与自由探索性可以消除现实教育工具性追求的弊端, 破除惯性思维的束缚。“ 生命的本真和意义都在自我之中” [10]21。本真的自我是存在的最基本、最真实的样态, 存在的一切意义和价值都应当也必然通过自我真实的生存来实现。然而自我又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许多人不得不戴上掩藏内心的面具, 屈从于现实而遮蔽自我, 成为“ 他在” 和“ 被在” [11]。只有在休闲中, 才能卸下伪装, 解除自身束缚和遮蔽, 回归真实的自我。“ 休闲提供的不是一条愤世嫉俗的现代意义上的逃避之路, 而是一条回归之路……在这种状态中, 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 更好’ 和更幸福。” [12]119休闲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认识休闲中的自我, 即认识真正的自我, 使人不断超越必然的限制, 按照应然的尺度去突破发展, 不断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回归自我本体这一最高目标。所以说, 休闲教育是真正以自我为指归的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可以从自我本身出发, 打破思维的外在束缚和遮蔽, 解放思想, 让思维自由发挥。

休闲教育鼓励真正的自由探索。休闲的本质是自由, 走向休闲就是走向自我本体的自由, 超越一切依赖与束缚。“ 只要一种行为是自由的, 无拘无束的, 不受压抑的, 那它就是休闲的。去休闲, 意味着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 由自己的选择, 投身于某一项活动之中。” [13]6休闲是自我存在的应然状态, 而这种应然状态是自由的, 由此, 休闲的人就是占有自我自由本质的应然状态下完整意义上的人。清人张潮曾言:“ 人莫乐于闲, 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够读书, 闲则能游名胜, 闲则能交益友, 闲则能饮酒, 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 孰大于是?” [14]144在休闲中, 人们可以自由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探索未知的领域, 获得愉悦, 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探索是真正自由的探索发展, 是以自我本质力量决定和推动的探索发展, 是致力于人性发展完善的探索发展。休闲教育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休闲, 体会真正的自由, 鼓励人们进行自由探索, 尝试由自我本质力量决定的真正喜爱的事物, 促使人们的思维和生活得到解放, 走向自我本体的自由, 发挥自由思维的作用去感知、探索世界, 进而创造世界。

在休闲教育中, 人们可以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以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为目的, 从自我出发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而不是别人强迫的东西, 也不是他者认为有用的东西; 怀着欣喜、好奇之心去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享受休闲、利用休闲, 解放思想、破除束缚, 让思维自由, 超越当下的时间、空间、具体事物, 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与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智慧, 运用自己的想法、情感、愿望, 激发创意思维, 去创造、去实现, 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三、 休闲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 休闲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创意思维之“ 境”

从教育目标来看, 休闲教育旨在帮助人们“ 在休闲中感到满足并生活得有意义” [8]61, 认识自我, 占有自我自由本质, 利用且享受自由, 引导人们在自由中提高各种能力, 实现创造, 促进自我实现, 建立自我生存的意义世界, 从而充分呈现创意思维之“ 境” 。

1.休闲教育帮助人们认识自我, 摆脱束缚, 真正占有自我自由本质, 指向创意思维之“ 境” 的自由。自由是人的基本生存价值之一, 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休闲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广阔天地。然而, 休闲给人们提供的选择自由既提供了潜在的机会, 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人们所做出的选择会影响人们的休闲质量, 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生命质量。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才能真正占有自我的自由本质, 充分利用、享受自由; 否则会沦为自由的奴隶, 在毫无约束中迷失自我, 丧失本性。因此, 休闲教育必不可少。休闲教育是真正以自我为指归、鼓励自由探索的教育, 在休闲教育中, 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真实的自我, 即休闲中的自我, 占有自我的自由本质, 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同时, 休闲教育引导人们意识到自由的两面性, 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即自由、自主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有意义的行为, 避免滥用自由给自己带来负面伤害, 避免沦为自由的奴隶而丧失本性。经过休闲教育, 就可以理解什么是自由, 如何利用、享受自由, 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这种自由就是创意思维之“ 境” 的自由, 是创意思维的本质特征。

2.休闲教育引导人们在休闲中激发活力, 提高创造力, 指向创意思维之“ 境” 的创造。休闲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可能, 人们可以根据兴趣尝试多种活动, 在此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基本才能, 如想象力、行动力、创造力。休闲教育“ 将休闲视为学习的机会, 可以培养我们的品味、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对我们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使我们能拥有创造性的、令人振奋的、富于冒险的完满人生” [8]68。通过休闲教育, 可以了解科学的休闲观念, 提高休闲选择能力, 掌握丰富的休闲知识和技能, 这些都会促使人们在休闲中实践所学, 拓宽尝试范围, 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

3.休闲教育促进人们认识自我, 释放自我, 指向创意思维之“ 境” 的自我实现。休闲不仅是自在、自由的本然状态, 而且是自为、自得的应然状态, 正缘于休闲, 人们才能卸下伪装, 解除束缚, 回归自我的本性、实现自我的潜能。但自我实现能力不是生而就有的, 这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教育最伟大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 [8]30。而休闲教育是真正以自我为指归的教育, 休闲教育“ 让人们能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休闲活动, 而非仅是顺随环境。它帮助个人发现自我, 培育人们深刻的洞察力” [8]62。它使每个人不断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回归自我本体这一最高目标, 正是这样的过程, 才激发人们运用创意思维, 将自我对象化为创意思维的作品, 完成自我实现。

(二) 休闲教育的内容是启发创意思维之“ 术”

从教育内容和方法来看, 休闲教育引导人们有价值地、明确地、聪明地利用休闲, 培养人们的休闲观念、休闲选择能力、休闲知识和技能, 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看待休闲、发现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并做出合适选择、更好地展开休闲生活, 实现更好的效果, 如此才能很好地启发创意思维之“ 术” 。

1.休闲教育培养大众科学的休闲观念, 从新的角度看休闲, 启发创意思维之“ 术” 的新视角。长久以来, 人们对休闲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误区, 比如, 把休闲仅仅当作休息、放松, 被动、盲目地打发闲暇时间; 抑或把休闲等同于肆意玩乐、游手好闲, 以致玩物丧志、放纵自我、扭曲人性; 再有把休闲当作纯金钱的消费, 成为奢侈、炫耀的符号, 丧失精神尺度; 还有把休闲看作影响工作的洪水猛兽等等。休闲教育培养大众科学的休闲观念, 就是要走出原有的理解误区, 正确认识休闲的本质。休闲绝不是简单的放松、无意义的放纵或影响工作的洪水猛兽, 而是让人们从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 享受愉悦、自由并获得自我发展。只有用这种科学态度看待休闲, 才能正确地利用、支配和开发休闲这一财富, 从而为创意思维营造新的精神家园和观照角度。传统常谓“ 天道酬勤” , “ 铁棒磨成针” , 于今可谓:天道未必酬勤, 游戏无妨人生, 自在洒落、良知独照, 也许创意就在其中[11]

2.休闲教育促进提高大众的休闲选择能力, 帮助大众发现休闲方式的多样性, 选择最适合的休闲方式, 由此启发创意思维之“ 术” 的多样性。休闲选择能力就是个体从自己的兴趣、期望和特长出发, 自主、自由地选择符合道德伦理、促进自我发展的休闲方式的能力, 包括时间利用能力、审美能力、自主选择能力等等。休闲方式是多样的, 不同的排列组合会创造多种可能, 休闲教育帮助大众发现多样的休闲方式, 选择创造性的休闲方式来体现自己的追求和理念。“ 自由的真正意义是一个人利用机会去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利, 对闲暇活动过程中的全部细节做出决定和选择。” [15]5因此, 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最深层的需求, 自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休闲方式, 兴趣是创造的最大动力, 由此才可能产生创意的多样乃至无穷。

3.休闲教育培养大众良好的休闲知识和技能, 提升休闲效果, 并借此实现创意思维之“ 术” 之效益。在某些休闲活动中, 如果没有一定的休闲知识和技能, 就不能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任何一种令人满意的活动都和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分不开。不管是烹调、划船、打高尔夫球、写诗、收藏古玩、做木工活还是打桥牌,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逐步增长而不断地得到丰富。” [12]238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了“ 畅” 的概念, 指在工作或休闲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 即人在进入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之情。它要求活动的难度和个体自身技能水平是一致的, 才能获得这种极度喜悦的精神体验, 而这种“ 畅” 的体验正是创意创造的最佳心理状态。创意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过程, 缺乏必要的技能, 有可能眼高手低, 欲创而无术, 因此, 通过休闲教育掌握良好的休闲知识和技能, 才能充分利用自由, 获得并实现更好的创意。

总之, 从教育目标来看, 休闲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在休闲中认识自我, 占有自我自由本质, 利用且享受自由, 引导人们在自由中提高各种能力, 实现创造, 促进自我实现, 建立自我生存的意义世界, 由此充分呈现创意思维之“ 境” ; 从教育内容和方法来看, 休闲教育培养人们的休闲观念、休闲选择能力、休闲知识和技能, 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看待休闲、发现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并做出合适选择、更好地展开休闲生活, 实现更好的效果, 由此充分启发创意思维之“ 术” 。休闲教育是培养创意思维的新路径, 在创意时代, 更需大力发展休闲教育。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胡敏中: 《论创意思维》, 《江汉论坛》2008年第3期, 第71-74页.
[Hu Minzhong, ″On Creative Thinking, ″ Jianghan Tribune, No. 3(2008), pp. 71-74. ] [本文引用:2]
[2] 潘立勇: 《审美与休闲——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第5-11页.
[Pan Liyong, ″Leisure Life and Aesthetics: The Liberated Experience of the Self-dependent Being,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6(2005), pp. 5-11. ] [本文引用:1]
[3] 杨培明主编: 《创思八讲: 创意、创新与创造性思维》,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
[Yang Peiming(ed. ), Eight Lectures on Creation: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4. ] [本文引用:1]
[4] 段轩如: 《创意思维的特点及创意意识的强化》,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第45-48页.
[Duan Xuanru,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Creative Consciousness, ″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No. 5(2002), pp. 45-48. ] [本文引用:1]
[5] [德]约瑟夫·皮普尔: 《闲暇: 文化的基础》, 刘森尧译,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5年.
[Pieper J. ,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trans. by Liu Senyao, Beijing: New Star Press, 2005. ] [本文引用:1]
[6] 王文革主编: 《文化创意十五讲》,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年.
[Wang Wenge(ed. ), Fifteen Lectures on Culture Creativity, Beij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13. ] [本文引用:1]
[7] 赵勇: 《迎头赶上, 还是领跑全球: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教育》, 解乃祎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Zhao Yong, 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rans. by Xie Naiyi,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0. ] [本文引用:1]
[8] [美]查尔斯·K. 布赖特比尔: 《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 陈发兵、刘耳、蒋书婉译,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
[Brightbill C. K. , 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 trans. by Chen Fabing, Liu Er & Jiang Shuwan,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9. ] [本文引用:5]
[9] 刘海春: 《生命与休闲教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Liu Haichun, Life and Leisure Education,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 [本文引用:1]
[10] 冯建军: 《生命与教育》,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Feng Jianjun, Life and Education, 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 ] [本文引用:1]
[11] 潘立勇: 《休闲、审美与文化创意》, 《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第147-154页.
[Pan Liyong, ″Leisure, Aesthetics and Culture Creativity, ″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No. 6(2017), pp. 147-154. ] [本文引用:2]
[12]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 《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 成素梅、马惠娣、季斌等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Goodale T. & Godbey G. , The Evolution of Leisur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rans. by Cheng Sumei, Ma Huidi & Ji Bin et al. ,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 [本文引用:2]
[13] [美]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 康筝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Godbey G. ,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trans. by Kang Zheng,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 [本文引用:1]
[14] 张潮: 《幽梦影全鉴》(典藏版), 蔡践译,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6年.
[Zhang Chao, Youmengying, trans. by Cai Jian,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16. ] [本文引用:1]
[15] [美]J·曼蒂、L·奥杜姆: 《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 叶京、潘敏、鲍建东等译, 北京: 春秋出版社, 1989年.
[Mundy J. & Odum L. ,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rans. by Ye Jing, Pan Min & Bao Jiand ong et al. , Beijing: Spring and Autumn Publishing House, 1989.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