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的当代类型、身份认同与社会认知——基于245个样本的分析
刘志军1, 朱月2
1.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2.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 浙江 宁波 315000

[作者简介] 1.刘志军(http://orcid.org/0000-0002-9072-2212),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 2.朱月(http://orcid.org/0000-0002-1692-350X),女,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教师,社会学学士,主要从事婚姻与家庭研究。

摘要

对185个访谈个案及60个网络贴吧材料的梳理分析表明,继母群体在当代呈现类型多样化、认同多元化、形象去污名化的特点。她们大多源于家庭解体后的婚姻重组,分为“传统续弦”、“正常二次婚配”和“第三者上位”三种类型。虽然存在认同畏惧、认同放弃、认同拒绝的问题,但认同融入已占据主流,多数继母能以社会妈妈的身份与继子女保持比较和谐友爱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刻板印象在继母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依旧起着重要作用,但大众也逐渐从先入为主地拒斥继母转变为关注其个体差异和立体性的社会身份,呈现去污名化趋势。这一趋势是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与继母群体的发展壮大、女性意识的觉醒、婚姻家庭等社会观念的变迁、公众认知的日益理性及立体化等因素紧密相连,是不同群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不过,这一进程仍因生物与文化因素及历史污名化形象的羁绊而发展缓慢。

关键词: 继母; 身份认同; 污名化; 去污名化
Contemporary Types, Identity and Social Cognition of Stepmothers: An Analysis Based on 245 Cases
Liu Zhijun1, Zhu Yue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HD Ningbo School, Ningbo 315000, China
Abstract

As a special role of women, stepmother is always trapped in an awkward situation in manipulating with relationships among family members. People have mixed feelings towards stepmothers. The negative stereotype of an evil stepmother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As remarriage gradually become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inland China, more and more stepmothers emerge.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types, identity and social cognition of stepmothers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re are 245 cases used for analysis, among which 185 were collected by students who attended the cours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t Zhejiang University. Another 60 cases were collected from Tianya BBS between January and April, 2015. In addition, we did a small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students at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got 178 valid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only used as a reference to a few related issues. Nowadays, there are three ways through which a woman enters a new family and becomes a stepmother. We could name them ″Remarry after wife’s death ( xuxian),″ ″Remarry after divorce″ and ″Remarry with mistress″ from the paternal perspective. The result is three types of step-families. Our studies show that the harmony index of the second type of step-family is usually not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families. Base on 185 cases collected by students, we found that stepmothers who were married for the first time account for 34% and those married for the second time account for 65%. The majority became stepmothers during the age 30-39 and 33% of them were less than 30. Stepmothers could also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entered the new family with their own kids. The possibility of giving birth to a new baby was significantly low if she entered the new family with her own kids. But other stepmothers were more likely to give birth to a new baby and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of how to get along with their own kids and stepchildren. Stepmothers’ identity may fall in four situations which could be generalized as ″Fear of Identity,″ ″Abandon of Identity,″ ″Rejection of Identity″ and ″Acceptance of Identity.″ Many stepmothers including those who were about to be still hope to play the role of biological motherhood and thus leading to problems of ″Fear of Identity″ and ″Abandon of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some tended to slide into another extreme and rejected to play the role of stepmothers at all. Only those who could separate social motherhood from biological motherhood and adjust their expectations accordingly could act as stepmothers quite well and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stepchildren. Usually, a stepchild won’t accept his or her stepmother willingly if she once was his or her father’s mistress and caused his or her parents’ divorce. The age of stepchild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tep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attitude stepmother showed to stepchildren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ep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Nowadays, the main reason why stepchildren hate their stepmothers is their duplicity. It’s uncommon to see traditional wicked stepmothers who maltreat stepchildren as described in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As far as stepmothers’ husbands are concerned, child-orientated ones usually are less likely to cherish stepmotherhood than the self-orientated ones. Their roles in step-familie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Detached Father″ or ″Involved Father.″ The former often contributed negatively to family relationships, but the latter could act as great lubricant for step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attitudes of stepmothers’ parents-in-law often depend on whether stepmothers could take good care of stepchildren. Our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stepmothers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Stepmothers are still stigmatized in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 public hav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s to the differences among stepmothers. At the same time, youngsters are ready to treat stepmothers individually than as a group. The mass media also start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ouching stories about stepmothers or reinterpret stepmothers in classic fairy tales, which indicates an obvious tendency of the destigmatization of stepmothers. The tenden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reasing scale of stepmothers, the spread of femin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nd fami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cognition, etc. However, due to the sluggishness of social-cultural change, the slown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attitudes and the separation of biological motherhood with social motherhood, the destigmatization of stepmothers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Keyword: stepmother; identity; stigmatization; destigmatization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所谓“ 继母” , 广义上是指有非婚生子女的再婚家庭中的母亲, 另有“ 后妈” 、“ 后娘” 、“ 后母” 、“ 如母” 、“ 假母” 、“ 假继” 、“ 继亲” 等称呼, 其中较为书面、中性的常用词为“ 继母” (上述这些同义称呼词并非仅有口头称呼与正规称呼之分, 也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其中, “ 后妈” 、“ 后娘” 这类称呼带有明显的负面意义, 像“ 后娘养的” 更是很常见的骂人词汇; 而“ 继母” 这一称呼则显得较为中性, 常用于正式的书面表述。为行文方便, 后文将根据上下文使用不同的称谓, 但以“ 继母” 这一称呼为主。)。由于成年子女已具备完全行为能力, 与继母的关系相对比较自由、平等, 大家谈论最多的“ 继母” 往往指称有未成年非婚生子女的再婚家庭中的母亲, 本文也将在这一意义上进行探讨。

继母作为女性的特殊形象, 往往在家庭角色关系中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人们对这个身份也蕴含着太多复杂的感情,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邪恶继母的负面刻板印象 [1, 2]。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学、民俗和神话传说中, 继母的形象往往被极端地表现为光明与黑暗两副面孔[3], 一面是受难的天使, 另一面则是令人憎恶的恶魔[4]。如俄国柳德米拉· 乌瓦罗娃笔下的继母平和无私, 是道德的典范; 而《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中国古代“ 二十四孝” 中闵子骞与王祥的继母则凶恶狠毒, 是邪恶的化身[5, 6]。总体来看, 继母群体在传统文学的描写中鲜有光鲜形象, 污名化的继母形象根深蒂固。戈夫曼将“ 污名” 定义为人们在群际互动中所具有的某种令人“ 丢脸” 的特征, 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 受损身份” [7]3, 至今广为流传的邪恶继母形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污名。

近年来, 负面的关于继母的社会新闻也层出不穷。2007年曾有一桩“ 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 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后来的事实证明, 继母陈彩诗并没有虐待小慧的行为, 但面对真相, 大部分曾疯狂报道其虐童行为的媒体却噤语失声(参见贾亦凡、陈斌、阿仁《2007年十大假新闻》, 2007年12月30日,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6720017.html, 2016年5月20日。)。可以说, 媒体对继母形象的报道多以负面为主, 甚至会刻意制造其负面、消极的形象以博人眼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 家庭结构逐渐多元化。不断走高的离婚率, 意味着重组家庭的数量也会急剧上升。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全国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 306.7万对, 同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则有363.7万对, 比上年增长3.9%(数据来源于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6月10日, 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506/201506008324399.shtml, 2016年5月20日。)。这是自2004年以来, 我国离婚率连续11年递增。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包容度的进一步提升, 再婚愈发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 继母” 作为再婚家庭的产物, 亦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探讨继母群体的当代状况及其社会认知就显得非常必要。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继母这一角色的家庭作用及社会作用, 那么诸多重组家庭都可能因为这一角色没有被成功担当而导致矛盾重重甚至再次破裂, 给社会增添不和谐因素。加之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 作为女性特殊形象的继母角色的去污名化也显得颇为必要且刻不容缓。本文基于个案资料, 对继母群体的当代情况进行梳理, 分析其类型、身份认同及社会反响, 以期对公众更好地认识继母这一群体以及推动继母形象的去污名化有所裨益。

(二) 研究回顾

学界早已关注到继母形象这一议题,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继母的刻板印象以及继母形象的文本分析、历史变迁、形成原因等方面展开。

1.继母的刻板印象

在中国的上古时期, 就有舜帝后母不善的史载[8]。在西方, 邪恶继母的故事主题早在公元9世纪就已发端[9], 此后持续存在[1, 10], 且长盛不衰[2, 6]。直到现在, 主流媒体中的继母形象也是高度类型化的[11], 新闻报道中继母形象的污名化以及因偏见带来的网络舆论暴力问题也屡见不鲜[12, 13, 14]。Planitz等对澳大利亚重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调查也显示, 关于重组家庭的负面刻板印象持续存在[15]。这种刻板印象, 也有学者称为文化定势, 即对某种特征的社会群体的固定印象。

在当今以继母为题材的影视剧中, 继母或是传统的贤妻良母, 或是面目可憎者[4]。前者可以说是充当了正功能客体的“ 延母亲” 类型, 后者则充当了反功能客体的“ 反母亲” 类型[16]。“ 反母亲” 类型的继母在典籍和民间故事中比比皆是, 表现为虐待子女或致子女于死地[17, 18, 19]。“ 延母亲” 的贤妻良母型则相对较少, 有汉代翟方进、魏芒、郭丹等人的后母, 程文矩的继室李穆姜等[18], 但这类作品的影响要小得多[19]

2.继母形象的文本分析

不少学者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各类媒介中的继母形象进行梳理, 结果都无一例外地论证了继母形象以负面为主[3, 5]。如赵艳丽从涉及11个民族、横跨30余年的74本中国民间故事集中选取48篇涉及继母角色的民间故事文本, 分析结果显示, 设计谋害非亲生子女并最终遭受惩罚的坏继母有39个, 占81%; 善良及智慧的好继母3个, 频率为6%[20]。历史文献中的继母形象也往往是负面的。许智银、朱圣明通过对汉代后母形象的梳理发现, 其行为不但以负面居多, 且行为恶毒的继母常被用来衬托孝子之孝[8, 18]。这种局面在当代的新闻媒体和影视剧中虽有改观, 但也不容乐观。Claxton-Oldfield对当时电影的检索结果显示, 没有任何一部以一种明确的积极方式来描绘继父母, 且“ 三分之一以上的关于继母的介绍里将其描述为凶残的、爱虐待的” , 甚至将其描述为“ 贪恋金钱的或令人讨厌的” [21]。Miller则注意到还有众多戏剧依然热衷于表现邪恶继母[22]。马藜梳理了中国影视剧中的继母形象, 发现总体上依然是受难的天使型形象或令人憎恶的恶魔化形象[4]。吴益民对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和凤凰网与继母有关的285篇新闻报道做了梳理, 结果表明, 呈现继母中性形象的文章116篇, 占总篇数的41%, 呈现“ 继母” 倾向性形象的文章169篇, 占总篇数的59%, 其中负面形象占绝对多数[11]。国外新闻媒体也大抵如此[6]

3.继母形象的历史变迁

中外继母的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15— 17世纪, 欧洲大规模的驱巫运动进一步使“ 继母=巫婆=魔鬼=女人” 成为集体无意识。从17世纪早期的童话故事到1936年以来迪士尼经典卡通《白雪公主》等的上演, 连环画册、影视作品、舞台剧等对经典童话的传播与复制, 虽然载体各异, 但继母形象并未发生重大改变[3], 对当代的继母想象产生了强烈影响[1], 尤其对儿童心目中的继母印象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23]。当然, 也有善良继母的作品, 如北欧童话《善良的后母》等, 但非常稀少。

不过,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继母的偏见多多少少有所改善, 尤其是在各种思潮流派兼容并蓄的当今社会。电视上无私大爱的继母形象也渐渐进入观众的视线, 如《幸福来敲门》《家的N次方》等, 都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中将继母妖魔化的印象[4, 24]。王竹英对22名高二学生的一项小调查显示, 已有接近50%的同学能够理智地做出思考, 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对于继母的思维定式[25]

4.继母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

关于继母刻板印象的成因, 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缺乏天然的血缘联系是根本原因[26]。美国民族学家布鲁诺· 贝特尔海姆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的基础上, 认为继母的意象是从亲生母亲身上分裂、变形而来的[27]。如果回溯历史, 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遍及地中海地区的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崇拜, 大母神的原型就是把母亲的双重属性如生/死、善良/邪恶、仁慈/血腥等统一为一个整体。随着人类认识从善恶同一到善恶分立的漫长演化, 大母神原型中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被区别对待, 于是“ 各国的故事与传说都让继母充当母性残忍一面的化身” [28]204。也有学者从实际利益冲突的角度做出了解释[29, 30], 如针对中国古代的情况, 李静蓉认为继母子之间的矛盾斗争本质上源于家庭财产争夺的利益冲突[29]。还有学者从道德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这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的道德需求造成了继母所蕴含的人性与妻性、母性的割裂, 而这种人性与道德的分离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必然结局[16]

综上, 要推动继母形象去污名化的进程, 首先需要对当代继母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认知进行系统的梳理,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对这些内容的探究还相对欠缺。本文将基于实证资料, 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简单定量的方法对继母身份的现代建构与社会认知进行系统解读, 从而考察继母群体在现代社会的生活现状。本次分析所用的访谈个案, 由浙江大学2015年夏季学期选修“ 文化人类学” 课程的学生完成, 共获得185个重组家庭案例。这些案例除8%来自网络平台外, 其余均取材于访谈者的周边生活(78%来自熟人好友, 13%来自亲戚, 1%为自身所在家庭), 可信度较高, 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继母在现代生活中已较为常见。

但是, 上述案例无法呈现当代社会大众对继母群体的态度, 加上一些敏感问题或许在访谈中难以深入, 我们又通过网络采集了相关的资料。通过浏览和比较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猫扑、豆瓣、知乎等几大网络论坛中的帖子, 最后选定天涯论坛作为样本采集平台。这主要是因为天涯论坛的相关样本量以及网友互动量远远高于猫扑、豆瓣和知乎, 其综合性又强于百度贴吧。2015年1-4月, 笔者通过关键词搜索了相关帖子, 然后按照回复数进行排序, 在剔除与本文研究内容不符或无关的帖子后, 按序选取了60个帖子作为本研究的补充样本。此外, 我们在浙江大学学生中进行了以“ 如何看待后妈群体” 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78份, 有效回收率为89%(本次问卷调查由张钟、王禄两位同学设计实施并分析, 特此说明。)。问卷所得资料仅作为探讨部分议题的参考。

二、 继母的当代类型

基于访谈个案和网络贴吧的资料, 下文将对现代社会中继母进入家庭的方式和重组家庭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 以便从总体上呈现继母群体的现状。

(一) 继母进入家庭的方式

过去的继母大部分源于续弦, 而现在大多来源于婚姻重组, 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以所谓“ 第三者” 的身份介入的。基于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 当今继母进入新家庭的方式可以划分为“ 传统续弦” 、“ 正常二次婚配” 和“ 第三者上位” 三种类型。

1.传统续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续弦指的是男子丧妻后再娶。根据这一定义, 笔者将样本中所有男方丧偶后再娶的家庭均归入续弦这一方式。通过续弦方式进入新家庭的继母, 在当今社会中的绝对数量或许并不少, 但从整个继母群体的构成来看, 所占比重并不高。在185个课程样本中, 续弦家庭仅占17%。从现有情况来看, 续弦多分为两种:一是考虑孩子年纪较小, 为孩子寻找一位母亲; 二是丧偶男子年岁渐长, 希望找寻一位伴侣。在第二种情况下进入新家庭的女性更多承担的是伴侣角色而非母亲角色, 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丧偶父亲在续弦时总是顾虑重重, 从中也可体现出继母污名化影响的深远。如天涯网友“ 苦茶亦甜” 是一位年轻的丧偶父亲, 他为是否应该为年仅4岁的女儿找寻一位新母亲而向广大网友征询意见。在他看来, 孩子对母亲的向往以及女孩的成长发育过程都需要一位新母亲, 但“ 后妈” 这一敏感词汇又令其犹豫不决。从网友的回复来看, 大部分网友都支持他为孩子找寻一位新母亲:

只有放下过去, 才能抱紧未来, 趁现在孩子还不叛逆, 还可以接受的情况下, 给孩子找个后妈吧, 但是一定要对宝宝好的后妈哦!(天涯网友:疯子很Crazy)

我也是单身爸爸, 能找的时候就给宝宝找个妈妈吧, 毕竟孩子需要母爱。(天涯网友:第七刀)

续弦的特点在于原夫妻的婚姻不曾破裂, 对那些年轻的丧偶父亲而言, 续弦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网友的回复也基本建立在为孩子考虑的基础上。

2.正常二次婚配

正常二次婚配是现代继母的主要来源, 在185个课程样本中, 所占比重最大, 高达75%。而在天涯论坛的60个家庭样本中, 正常二次婚配的家庭所占的比重也超过50%。在这一方式中, 男方婚姻的解体与继母无关, 继子女至少不会因为原家庭的解体而责难继母。从课程样本中可发现, 这类重组家庭中, 继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占比达63%(另有21%为一般、12%为较差、4%为很差)。由此可见, 这种类型的重组家庭的和谐程度并不比普通家庭低。从天涯论坛的案例来看, 如果继母在新家庭中较好地承担起母亲的职责和义务, 那么大众并不会因其继母身份而吝于好评。如天涯网友“ 兔纸的吐槽小马甲” 开贴“ 晒” 自己与后妈的日常幸福生活, 回帖的网友纷纷表示羡慕:

好可爱的晒幸福贴。楼主的后妈真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好女人。(天涯网友:胖胖的雨伞)

嗯, 善良的后妈还是很多很多滴。人心都是肉长的, 祝天底下这些好后妈好孩子永远快乐幸福呀。(天涯网友:寒雪孤鸿)

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网友抒发自己的感慨, 如:

主要是后妈有一点不好就容易被记住。比如后妈虐待孩子, 一般会说, 后妈就没一个好人。其实亲妈虐待孩子的更多, 打啊骂啊那个自由自在啊, 但不会说, 亲妈没一个好人。(天涯网友:天百里)。

3.由第三者演变而来的继母

在回收的178份问卷中, 问及“ 你眼中的后妈来源” 时, 选择“ 第三者上位” 的比重高达60%, 比“ 正常二次婚配” 高出近20%。但是, 在课程样本中, 这一比重仅为8%。出现这一差距或许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人们出于对后妈的污名化想象而更多地将其与第三者联系在一起, 二是作为第三者类型的继母不太愿意接受访谈, 因而在访谈个案中鲜少出现。

对“ 第三者上位” 的继母, 网友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更有甚者, 有跟帖网友大骂主楼里的继母。有关主题为第三者继母的帖子, 网友的评价更多集中于“ 第三者” 而非“ 后妈” , 如:

楼主母亲在40多岁被一个20多岁的女人夺走了老公失去了幸福, 做子女的不会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还和这个第三者和平共处。要是真的那么做了, 就是狼心狗肺。(天涯网友:静恩)

因为拆散了原本完整的家庭, 这些继母与继子女的矛盾往往难以调和。因此, 这类家庭中的继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更容易被刻意放大, 引起广泛关注。第三者问题的加入是继母群体在现代社会背负骂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重组家庭的结构模式

继母进入新家庭后, 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 会形成不一样的家庭格局。从185个课程样本中可见, 继母以二婚居多, 达65%。不过初婚继母的比重也不小, 占34%。从年龄来看, 虽然成为继母时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其余年龄层分布为:40-49岁占8%, 50岁及以上占1%, 另有3%年龄不明。), 但30岁以下者日渐增多, 占185个样本的33%, 这与初婚继母的比重相符。由于继母群体相对应的是继子女群体, 所以在下文所述的家庭中均默认男方带有孩子。一般而言, 可根据成为继母时是否带有孩子将重组家庭划分为两大类型, 各类型下又可做进一步区分。

1.继母带着孩子进入新家庭

继母婚前已有孩子, 并将孩子带入新家庭, 这种家庭格局由父母以及至少两个不存在血缘关系的孩子组成。在185个课程样本中, 这一类型的比重为28%。因为人口多, 关系复杂, 这样的家庭也往往会存在很多矛盾, 继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继母亲生子女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等均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对继母们的重大考验, 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引来骂名:

谈到小云时, 王阿姨说, 自己并没有区别对待小红和小云, 但小红是自己亲生的, 情感上对小红是爱多于怜, 对小云是怜多于爱, 但理性上还是将她们一视同仁的。当小红和小云小学毕业以后, 小红被送进了县城里较好的初中就读, 而小云是在镇上的初中就读。这件事常常被别人诟病。但王阿姨说是因为进城里较好的初中不仅需要关系, 还有比较高的成绩要求, 而小云因为成绩不够优异, 因而没能入读。(林同学访谈录《用心良苦与矛盾激化》)

同时,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 在这类家庭中, 因为生育政策、家庭规模、年龄以及孩子感受等原因, 继母与现任丈夫再孕育小孩的可能性比较低, 所以整个家庭格局大致会维持重组后的局面。对185个课程样本的统计分析表明, “ 后妈是否带孩子进入家庭” 与“ 后妈是否孕育新的小孩” 这两个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 双尾检验表明其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2.继母未带孩子进入新家庭

重组家庭的第二种情况是继母在进入新家庭时无亲生孩子。在185个课程案例中, 这一类型所占比重为72%。其中60%的继母并无小孩, 原因有初婚、在之前的婚姻中不想生育或无法生育等; 另外12%虽育有小孩但并未带入新家庭, 原因有孩子交由前夫抚养、不幸夭折等。具有生育能力的继母, 在进入新家庭后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孕育新的孩子, 二是因为丈夫已有孩子或其他原因而放弃生育。前一类情况下, 还将面临如何处理继子与亲生孩子之间关系的问题。不过, 继母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依旧对继子女很好、继子女也接受新生孩子的和谐融洽家庭在现实中同样存在:

我怀上均均的时候她特别高兴。家里人告诉她妈妈肚子里有个小弟弟了, 她连来看我的时候都会蹑手蹑脚地, 还小心翼翼地问我说会不会吵到小弟弟睡觉, 整天缠着我问东问西的……现在均均也四岁多了, 婷婷到哪都不忘记这个弟弟。(方同学访谈录《现代“ 后妈” 对于传统观念的改变》)

但也有可能继子女会因新生命的到来而产生一种不安的担忧情绪:

我其实也是比较关注社会上这类关于后妈和继子女之间关系的信息的, 说实在的我对于新的生命的到来, 可以说有一种担心, 怕妈妈(后妈)不再尊重我。(李同学访谈记录)

如果继母不能生育或继母进入新家庭后放弃生育自己的孩子, 便会成为继子女的专属继母, 出于母爱, 继母可能会对孩子关爱有加, 也可能出于妒忌、厌烦等原因并不善待孩子。但前者往往占据主流, 并有不少继母因此做出了自我牺牲:

血缘关系也只是爱的一种借口, 既然我爱孩子如同亲生的一样, 为什么还一定要用血缘关系来牵绊呢?其实当初我是想要自己生一个孩子的。但刚巧那时候明明刚上高中, 成绩下滑得厉害, 我为了不顾此失彼, 辞了工作在家专门督促他学习, 我怕那时候我如果生了孩子就没法兼顾明明的学习了。(程同学访谈记录)

三、 继母的身份认同

长期以来, “ 后妈” 这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令当事人“ 丢脸” 的。因为自身群体的污名化形象, 继母们在日常互动中常常刻意回避或隐瞒自己的身份, 甚至在与继子女互动时, 也往往对继子女提及自己是后妈而非亲妈的语言信息分外敏感在意:

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关系比较尴尬, 小施很长时间都没有正面称呼我, 后来开始叫我阿姨, 我当时觉得非常不适应, 但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孙同学访谈录《在困境中寻找》)

受访者在被问及这一话题时, 也往往表现出一种下意识的敏感, 即便他们口头上依然表示对此不太介意。她们在与家庭外群体互动时, 一般也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继母身份, 如:

开始的几年, 我甚至都不敢对外界公布我找了一个结过婚的人。你知道的啊, 这年头再婚通常都是贬义, 哪怕理由再正当, 也会有好事之徒出来搬弄是非。(程同学访谈记录)

戈夫曼在研究中发现, 蒙受污名者往往非常在意别人是否得体地接受他们, 当继母群体未能感受到外界的完全认同时, 便会影响该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 甚至出现行为越轨, 人际关系便会受到损害[7]。因此, 社会其他人群尤其是最亲近的亲友对继母群体的身份认同以及继母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 均与继母群体的污名化相关。鉴于此, 笔者拟从自我认同、家庭主要成员的认同两个方面重点考察现代社会中继母群体的身份认同现状, 从多个维度反映现代社会中继母群体的身份建构状况。

(一) 自我认同

母亲身份是继母群体的主要社会身份, 但继母毕竟不是亲生母亲, 存在着“ 社会妈妈” 这个虚拟身份与“ 生物妈妈” 这个真实身份脱节所带来的巨大张力, 继母群体的污名化便是源于这种差距为社会其他群体所知并过分警觉, 由此造成了继母自身社会身份认同的损害, 并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表现。由此, 我们可以假设, 当继母群体中的多数个体意识到虚拟的社会身份与真实的生物身份之间的矛盾, 通过群体内部高度的自我认同, 推动全社会将母亲这种社会身份清晰地划分为生物意义与社会意义合一的母亲、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母亲、仅仅是社会意义上的母亲这三种类型, 继母群体的污名化状态便可得到消减。那么, 在现代社会, 继母群体本身是否已经有着这方面的自我意识呢?下文将结合案例材料, 分析继母在自我认同方面的各种表现。总体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认同畏惧

这一情况以准继母群体为主, 她们即将成为继母群体的一分子, 说明她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继母这一群体的, 但因为社会舆论的导向、现实生活的挑战等, 她们对成为该群体的一分子存有疑虑。所以, 在各大网络论坛上, 与继母相关的帖子中必然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 准后妈害怕进入后妈群体特向网友征询办法” 之类。百度贴吧中有一个“ 后妈吧” , 在笔者统计当日, 该吧前10页共500个帖子中, 以“ 准后妈问询办法” 为主题的帖子占10%左右。准后妈的问题往往是“ 爱情与孩子无法兼得” , 换句话说, 准后妈们认同后妈所蕴含的夫妻间身份, 但并不认同甚至害怕后妈身份所蕴含的虚拟亲子身份, 担忧如何才能行使好对继子女的权利和责任:

整个访谈过程中, 马女士都表现出她在即将成为孩子后母、与孩子相处上面压力很大, 男友对她现在对待孩子的表现也不满意, 还一直暗示她做得不够好。虽然一开始, 马女士一直说自己与孩子相处起来还是不错的, 但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勉强的意味, 并且反复强调外人不能理解。(吴同学访谈录《不是我不想爱她, 只是我无法爱她》)

从天涯搜集的帖子来看, 当遇到准后妈问询建议时, 网友更多地表示出“ 后妈难当” 、“ 建议分手” 等诸多负面信息。当然这只是一种情况, 有的准后妈即使认同存惑, 也依旧抱有美好的憧憬:

冷静面对现实, 即将成为继母的方女士已经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然而她并不畏惧“ 后妈” 这个角色的挑战。她说:“ 孩子都没有错, 他们是上帝派给这个世界的天使。真正把他当成你的孩子, 撇开那些小爱, 用大爱去融化一切。” (王同学访谈录《重塑“ 后母” 标签:90准后妈的故事》)

而一旦正式成为继母群体的一员, 她们便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努力、挣扎和调适后, 进入认同放弃或认同融入的状态。当然也有人一开始就拒绝做出认同的努力。

2.认同放弃

一部分继母们在经历过虚拟社会身份与真实生物身份脱节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和压力之后, 表达出“ 后妈无法成功进入家庭” 、“ 后妈无法和继子女和谐相处” 等负面态度, 开始放弃弥合身份裂痕的努力, 则认同失败, 如:

当时她想, 只要把他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那样对待, 那么自然而然继子也会和她处好关系的, 在这种自我安慰之下与现任丈夫结了婚。但是, 她没想到事情远远没有她想象的那样简单, 继子对她非常冷淡, 而且和她基本不说话。刚开始嫁进来的时候, 公公婆婆还是对她挺好的, 因为考虑到她那么年轻就成为后妈, 还要抚养继子很不容易。但是在她和丈夫生下小儿子的时候, 对她的态度逐渐转变, 总是疑心她因为生了自己的孩子就对继子不闻不顾等等。(陆同学访谈录《后妈难当》)

从中可见, 后妈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建构并不会一厢情愿地那么顺畅, 很多人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后便会逐步放弃。

3.认同拒绝

从案例材料来看, 也有些个性强烈的女性, 只强调夫妻关系, 不愿接受因这类婚姻而附带的虚拟亲子关系(继亲子关系), 因而自始至终都不认同继母这种既难担当又被污名化的社会角色:

依女士在第一份回复我的网帖中开宗明义地表示, 她不认同“ 后妈” 这个身份。她强调自己与继女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 因此, 她与继女之间永远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母女感情。此外, 她认为自己首先是现任丈夫的妻子, 而不是丈夫前妻的女儿的“ 后妈” ……依女士坚持认为, 所有对非亲生子女的付出都是不会获得回报的。(李同学访谈录《“ 后妈” 角色的排斥者》)

4.认同融入

在185个课程样本中, 继母与继子女关系较好的家庭占58%, 由此可见, 和谐的重组家庭同样存在, 且所占比重并不低。经由材料分析发现, 家庭幸福的继母往往都拥有良好的心态, 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定位也非常清晰:

别人的话不是很清楚, 只是觉得杨绛小说里写得有些太夸张了。我自己倒是觉得多了个孩子, 又能有新的家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因为我很珍惜, 所以总在尽我所能地对家里的每一个人好, 尽力做好身为人母的本分。对于那种很自私的后妈我也很反感, 大概她们不只是做后妈时很坏, 人品应该也不大好吧。总之我觉得“ 后妈” 本身并不能将一个人定义或者改变, 好人做后妈还会是好人, 坏人即使是亲妈也不一定合格。(毛同学访谈记录)

从中可见, 当家庭经营成功后, 继母对自身所在群体会产生认同, 但她们认同的不是社会其他群体期待的继母的虚拟社会身份, 而是基于自身情况实现的虚拟社会身份与真实生物身份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不少继母(或准继母)依然有着希望成为继子女全部意义上的妈妈的潜意识, 力图“ 爱情与孩子兼得” , 因此才会出现认同畏惧、认同放弃的问题。有些女性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只认夫妻关系, 不愿接受附带的虚拟亲子关系, 从而拒斥继母这一身份标签。而那些能对生物意义与社会意义上的母亲有所区隔, 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期待的继母, 才能较好地融入继母这一社会身份, 营造良好的继亲子关系。从185个课程样本来看, 后者已经占据主流, 这说明当代的继母群体多数有着比较理性的自我定位, 能清晰看待社会妈妈、生物妈妈的异同, 并以社会妈妈的身份与继子女保持一种比较和谐友爱的关系。这对继母身份的逐步去污名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 家庭成员的认同

1.继子女的认同

继亲子关系是考量继子女对继母身份认同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检测继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 笔者以天涯论坛中60个家庭样本为分析对象, 将“ 继子女年龄” 、“ 继子女性别” 、“ 后妈进入家庭时的年龄” 、“ 后妈婚姻次数” 、“ 家庭孩子状况” 、“ 后妈进入家庭的方式” 等变量分别与“ 后妈与继子女的关系” 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 后妈进入家庭的方式” 和“ 后妈与继子女的关系” (前者划分为正常二次婚配、传统续弦、第三者上位三类, 后者分为好、中、差三类。)这两个变量显著相关, 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r=0.24, 可见继子女会因为继母由第三者演变而来而降低对继母的认同度。

对185个课程案例的分析发现, 继母进入家庭时继子女的年龄大小与继亲子关系(继亲子关系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类。)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r=0.45。后妈进入家庭时继子女的年龄越小, 越易于获得认同, 并构建和谐的关系。

除此之外, 继亲子关系还与继母对继子女的行为态度有关。在百度贴吧的“ 后妈吧” 中, 一位网友设置了一次以“ 大家觉得自己的后妈是什么样的” 为主题的投票, 因为“ 后妈吧” 的定位是“ 有后妈的孩子可以进来诉苦” , 所以该主题的投票选项均为负面, 但该项投票可以表明继母与继子女的主要矛盾类型。该项投票截止于2013年9月5日, 参与投票者共计325人, 其中选择“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卑鄙无耻” 的人数最多, 约占78.8%, 其次是“ 家里她是老大, 全家人都听她的, 就是个母老虎” 、“ 后妈想霸占我们的房产” 、“ 会把好吃的都藏起来给自己的孩子吃” , 分别占24%、21.8%和20.6%, 最后是“ 经常在家大吵大闹, 会摔家里的东西” 、“ 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 而且打得非常狠” 这两项, 占9.2%和5.5%。但在该投票的讨论区, 也有部分继子女表示自己的继母相当不错。

2.丈夫的认同

作为将继母引入家庭的主角, 当继母与继子女出现矛盾时, 扮演父亲和丈夫双重角色的男性便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李若愚在研究古典童话时发现, 凡是出现后妈的家庭, 父亲的角色往往是被弱化的, 经常呈现出“ 懦弱的父亲” 、“ 外出的父亲” 以及“ 冷眼旁观或助纣为虐的父亲” 等形象, 正是父亲角色的弱化直接导致了继子女地位的低下和处境的悲惨(参见李若愚《古典童话里的继母形象》,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系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在现代社会中, 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 重组家庭之前, 男性对即将做继母的女性的态度往往表现出两种倾向:倾向孩子与倾向自我。倾向孩子者, 更侧重父亲角色, 而倾向自我的男性则更侧重丈夫角色。不同的角色侧重自然影响了对继母的态度。倾向孩子的男性, 将继母引入家庭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鉴于继母群体污名化的事实, 在选择继母的过程中会着重考虑“ 是否应该为孩子寻找后妈” 、“ 寻找怎样的后妈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 后妈是否真的会善待我的孩子” 等问题, 该类型的丈夫对继母这个群体的认同接受程度实则并不高。而倾向自我的男性更注重的是与新妻子之间的爱情, 比如很多引入“ 第三者” 的男性, 他们在新家庭中的父亲角色其实是被弱化的, 对他们而言, “ 后妈” 这一角色其实后于“ 妻子” 的角色, 那么无论他们对继母群体是否抱持接受的态度, 都无法改变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

重组家庭后, 丈夫/父亲在新家庭中的角色类型又可分为冷漠型、助阵型等。冷漠型的丈夫/父亲往往疏于对整个家庭的关注和协调, 如果继亲子关系不好, 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疏离和尴尬:

而他的父亲— — 这个本来应该调和双方关系的重要角色— — 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父亲也没有想要处理家庭关系、父子关系的这种想法和意愿。所以直到现在, 他父亲都以为他与继母的关系十分融洽。(朱同学访谈录《我终将拥有自己的生活》)

助阵型的丈夫/父亲则恰恰相反, 他们会积极关注家庭的氛围和关系, 如果该丈夫/父亲又是善于理解和沟通的人, 便能起到很好的家庭润滑剂的作用:

Grace由于感受到了丈夫在孩子问题上对自己的信任, 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因而更加积极地和继子建立感情。并且Grace在与公婆就孩子教育问题发生分歧的时候得到了丈夫支持, 所以没有让这种矛盾进而影响到Grace和继子的关系。(高同学访谈录《继母所要面对的不只是亲子关系那么简单》)

3.父母、公婆与其他亲戚的认同

从现有资料来看, 如果是初婚, 女方父母基本上都会对女儿嫁给有孩男性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 初婚便成为继母者的父母对继母群体的认同度并不高, 同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如:

铃兰则几乎是在众叛亲离的背景下依旧选择跟老公结婚的。她当时虽然也有28岁了, 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嫁不出去的大龄剩女, 因此家里非常反对, 她的母亲没有要聘礼, 没有来参加婚礼, 没有准备嫁妆, 只说丢了祖宗的脸。(周同学访谈录《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男方父母对继母的态度往往建立在儿子与孙辈的利益考量之上, 他们对继母的行为期待往往包括“ 服侍老公、伺候子女” 两个方面, 并以能否照料好继子女为主:

刚开始我婆婆嫌我没给她孙女做好饭, 后来她来我们家住一段时间, 体会到什么叫“ 不好吃” , 也就不说我了。雪地认为, 她婆婆排斥的不是她这个人, 而是“ 后妈” 的身份。在老一辈人眼中, “ 后妈” 几乎就是一个贬义词, 被戴着有色眼镜的人观察, 怎么做都是错的。(胡同学访谈记录)

一些后妈便是因为被疑心对孩子不好而烦恼不已, 如:

婆婆和小姑总是怀疑我在虐待孩子, 奶粉冲烫了不行, 冲淡了也不行; 甚至她们不让我单独抱康康出门, 怕我趁机拐走康康, 溜之大吉。(董同学访谈录《我想有个家》)

其他亲戚因为仅属于家族成员而非现代家庭内部成员, 对继母的认同则更多体现在主观印象以及对孩子利益的考量上:

这么多年来, 我们这边的亲戚普遍都觉得她对小余的态度不够好, 后妈毕竟是后妈。小孩子未成年, 一方面需要照顾生活起居, 一方面主观意识比较强, 对后妈的抵触心理大, 长期相处容易起摩擦。当小孩子进入叛逆期, 生活上顾及到了, 心理上总是有力所不能及的。(罗同学访谈记录)

四、 继母的社会认知及其原因分析

在传统社会里, 继母群体作为蒙受污名者, 始终呈现出负面的刻板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观念的变迁, 社会其他群体对继母的态度理应有所改变, 但这种改变究竟如何呢?在我们针对大学生的小范围问卷调查中, 问及“ 你对后妈群体的总体印象” 时, 仅有5.1%的人选择“ 好” , 48.3%的人选择“ 没什么感觉” , 46.6%的人则选择“ 不好” 。虽然这一结果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但也从侧面表现出很多人对继母群体的接受程度依然不高, 继母形象依然存在污名化的事实。不过, 从185个课程案例来看, 继母与继子女相处比较融洽、家庭氛围较为和谐的占58%。由于问卷调查仅涉及人们对继母群体的主观印象, 而案例是真实的故事, 两者之间的差距虽然存在样本误差的原因, 但如此大的差距本身也足以说明继母形象确实被污名化了。晋珊珊、李燕临通过对影视剧中的40位和现实生活中的45位继母形象的统计和分析, 发现两者存在很大差异, 也佐证了这一污名化的事实[31]

(一) 继母形象的社会认知

继母形象污名化实际是社会其他群体对继母群体在母亲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偏差“ 敌意合理化” 的过程。长期存在的邪恶继母的刻板印象, 导致社会大众对继母群体的认知与对继母个体的认知相分离, 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在现代社会, 刻板印象在继母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依旧起着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看法, 大众也开始关注继母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 针对“ 你是否会接纳后妈” 这一问题, 选择“ 会” 与“ 不会” 的人数相近, 均占22.5%, 剩余55%选择的是“ 看她怎么对我” 。从中不难发现, 年轻一代对继母群体的认同度与继母个体的具体行为相关, 这也就表明, 不少人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从借由刻板印象完全拒绝接受继母转变为关注继母的个体差异, 并针对不同个体采取相应的行为态度。

一个有力的例证就是, 当网络上出现后妈“ 晒幸福” 的帖子时, 众多网友均诚挚地给予祝福。笔者认为, 这是社会其他群体对继母身份予以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 对所收集的60个网络样本进行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 “ 发帖主体” 和“ 网友对后妈的态度” (前者分为后妈、准后妈、孩子父亲、路人、孩子五类, 后者分为多数正面、正面和负面态度数差不多、多数负面三类。)这两个变量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39, 在0.01水平(双尾)上显著相关。)。当发帖主体为继母时, 网友易对继母群体出现正面评价。即便发帖主体不是继母自身, 人们对继母的负面态度也主要是出于道德、动机方面的考量。同样以天涯论坛中的60个家庭样本为例, “ 后妈进入家庭的方式” 和“ 网友对后妈的态度” 两个变量也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32, 在0.05水平(双尾)上显著相关。)。如果一位后妈是通过传统续弦或正常二次婚配的方式进入新家庭的话, 就会承受较少的社会压力。

随着继母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去刻板化, 大众传媒也越来越多地呈现一些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继母故事, 或对经典的关于继母的故事做出新的诠释。2015年, 《灰姑娘》电影被重新搬上大荧幕。新电影在内容和角色上很大程度忠实于原著, 但在细节部分做了相应更改, 特别是关于后妈的形象塑造方面。细节的改动与演员的演绎改变了恶毒后妈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详见表1

表1 《灰姑娘》在古典童话叙事与2015电影版叙事中的差异

表1可见, 继母首先在外貌上被正名, 电影将继母的美丽优雅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在传统文化中, 继母的刻板印象更多的是与丑陋的标签联系在一起, 电影能够将继母的美丽表现出来, 而并非一味地抹黑, 体现的是对继母群体的尊重。电影同时剔除了继母让自己的亲生女儿“ 削足适履” 的黑暗元素, 仅保留“ 言语嘲讽以及指使继女伺候其穿衣饮食” , 将继母的形象建构得更贴近现实。而且, 通过背景的刻画解释了继母“ 变坏” 的理由, 这一理由亦在情理之中, 让人们能了解到继母也有自己的苦衷。当人们开始思考继母行为的原因时, 便能够逐渐从传统的刻板印象中跳脱出来, 重新认知这一群体。《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以及中国大众的评价足以表明, 中西方社会对继母群体的认知已在悄然改变, 不再一味采取污名化的叙事方式, 不再固守传统的刻板印象。

由此可见, 继母群体在现代社会实则已呈现出一种去污名化的趋势。社会其他群体对继母群体的关注逐渐从整体趋向于个体、从固守刻板印象趋向于关注个性差异, 也即开始关注其立体性的社会身份和真实的生物身份, 不再以“ 后妈” 这个单一的虚拟社会身份来要求每一位继母。当一个重组家庭的继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社会舆论也不仅仅只责怪继母, 而逐渐开始从家庭其他成员(丈夫、继子女、公婆等)身上寻找原因。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 这个社会存在支持继子女“ 对付” 恶毒后妈的观点, 同时也存在支持继母合理管教继子女、甚至“ 收拾” 无理取闹的继子女的观点。社会大众开始接受有继母的家庭, 同时, 如果继母在新家庭中生活幸福, 那么大众也会给予祝福。目前, “ 后妈家庭幸福” 不再只是个案, 而是呈现出平常化的发展态势。

(二) 继母形象去污名化的原因分析

继母之所以被逐步地去污名化, 总体而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果进一步细分, 则可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家庭三个层面加以解析。

1.社会原因

随着再婚率的日渐上升, 继母群体扩大, 去污名化需求迫在眉睫。任何群体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 且属于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能影响较多社会成员的生活时, 必然需要被正名, 以保障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传统社会对继母群体的刻板印象及污名化标签, 已根深蒂固地烙刻在集体记忆和文化产品之中, 给很多再婚家庭的继亲子关系带来严重困扰。从保护孩子的角度考虑,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 对继母群体污名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继母和警示继母以保护那些继承家族宗祧的继子女, 那么在个体主义盛行、继母增加趋势不可逆转的现代社会, 就不能不在接受继母群体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即给予继母正常的社会地位, 保障其母亲角色的更好发挥, 给继子女关系的营造提供更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唯其如此, 才能更好地保护继子女的利益。此外, 由于继母群体的日益扩大,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有血有肉的“ 后妈” , 而不像以前那样对后妈的印象停留在道听途说且极易被添油加醋和极端化过滤的层面, 这种继母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沟通隔阂正逐渐被打破, 公众对继母群体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也推动了继母群体的去污名化进程。

2.家庭原因

继母群体的扩大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继母进入重组家庭扮演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而母亲和妻子在一个家庭中承担着抚养者、教育者和家庭维系者的功能。如果继母群体被持续污名化, 则必然影响继母群体的自我认同以及配偶、继子女及其近亲属对继母群体的认同。尤其重要的是, 继母作为母亲, 在家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言行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与发展。当继母并不认同自身所处的群体时, 便会影响自身的归属感以及自尊, 不良的情绪在无意中会感染孩子, 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而将继母作为一个关键家庭成员来看, 母亲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维系者, 对于继母群体而言, 她们也需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

此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家庭的功能重心已不再局限于传宗接代, 逐步从亲子轴为主转向亲子轴和夫妻轴并重, 儿童也不再仅仅被视为父母个人的私有财产, 而是有着独立人格和主体资格的社会成员。在这种背景下, 儿童的养育、照料和社会化, 不再需要家庭独自承担, 学校、社会机构甚至大众传媒都在发挥相应的作用, 继母在继子女的成长中的作用也相应减弱。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职场, 很多丈夫甚至取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功用。因此, 传统社会中污名化继母群体的诸多因素正在逐步消解。

3.个人原因

在传统男权社会中, 继母群体被污名化的原因之一在于男性通过自身的主导地位控制着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与认知。继母作为母亲的一种类型, 在传统社会中往往被期待成集温柔、顺从、慈爱、善良等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天使, 一旦继母所表现出的角色行为不符合这样的角色期待, 便不被社会所承认, 污名化由此产生。换句话说,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视角下, 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 继母群体被污名化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开放, 女性开始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经济地位的提高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观念的开放促进继母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们开始反抗男性社会的绝对权威, 开始表达自我的内心诉求。因此, 在新形势下, 继母群体的构拟社会身份正从完美无缺的天使型向客观、公正、可实现的方向发展, 由此新构建的社会身份会更切合继母群体的真实生物身份和多重性社会身份, 因不合理的角色行为期待带来的预期落差也就相应消减, 去污名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后妈群体去污名化的制约因素

不过, 从社会现实来看, 继母群体的污名化状况依旧不乐观, 这一修复过程依旧因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发展缓慢。发展受限的原因, 首先在于继母群体与继子女群体之间的根本矛盾, 这一根本矛盾基于如何实现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 而这一造成继母群体污名化的重要原因却是无法更改的既定事实。同时, 第三者兴起更是加深了继母与继子女情感敌对的鸿沟。第三者作为典型的家庭和婚姻稳定的破坏者, 是不少继母的来源, 这种类型的继母是最不容易被社会认可的, 因为她们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这种继母与继子女之间几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现代社会很多人对继母的怨恨实则是对第三者的怨恨, 第三者问题影响了继母群体的去污名化进程。

其次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变迁滞后性。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其发展变迁往往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 因此传统文化中关于继母的污名化观念深入人心, 时至今日依旧起着重要作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继母群体的去污名化进程。此外,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为了吸引眼球而做的对恶毒后妈的夸张宣传, 也容易使人们的理性被感情遮蔽, 在未接触继母群体前便对其采取了以偏概全的负面行为态度, 由此损害了推动继母群体去污名化的群众基础。如果社会各界尤其是主流媒体对后妈的曲解和片面报道不是那么突出, 那么“ 后妈是坏人” 的观念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继续流行。正是因为还存在这样的社会舆论压力, 部分继母背负的心理负担过于沉重, 容易使她们通过行为越轨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继而进一步坐实了继母群体的污名化。

最后, 虽然女权运动有所发展, 女性地位得到提升, 女性的主体人格日益受到尊重, 但不能忽视现代社会男性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 当今继母群体还不够自信, 对自身所处的群体的认同度并不高, 往往会选择社会其他群体看待自身所在群体的方式看待自己, 无形之中降低了她们自身对这个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此也降低了她们为自己所在群体的地位改善和提升而努力的意愿。总的来说, 现代社会继母群体的去污名化实践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五、 结 语

概而言之, 继母群体在当代呈现类型多样化、认同多元化、形象去污名化的特点, 其中去污名化是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态势。而无论是以往对继母群体的污名化抑或当今的去污名化, 其实都是一个社会建构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去污名化的发展趋势与继母群体的发展壮大、女性意识的觉醒、婚姻家庭等社会观念的变迁、公众认知的日益立体和理性等因素紧密相连, 是不同群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继母群体的发展壮大使继母在日常生活中更为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 人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到立体的继母形象, 历史形成的刻板印象逐步被消减, 加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日益开放的社会对离婚和再婚的广泛接受, 继母的去污名化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社会所需, 也是历史必然。

当然, 由于文化变迁的滞后性、观念转变的缓慢性, 继母群体的去污名化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群体、各种大众传媒的共同行动。不过, 这种共同行动需要建基于对继母之所以曾经被污名化、依然被污名化的来龙去脉的了解上。本文通过实证资料的分析, 从社会学视角切入, 基于戈夫曼的污名理论, 对继母形象的当代表现及其发展态势做出了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希望能推动社会大众对继母群体的全面了解、理解和接纳。不过, 此次研究所用的家庭样本来源于网络论坛和选修浙江大学“ 文化人类学” 课程的学生所做的访谈个案, 不具有随机抽样意义上的代表性, 由此得出的相应结论或许存在一定的局限, 有待今后通过对更多重组家庭的深入访谈, 对该议题做出更为深入的探讨。此外, 也可以进一步比较中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对继母的形象塑造以及现代社会对继母形象的塑造, 从发展与变迁的角度描绘中西方继母形象塑造的变化与历史发展脉络, 同时对中西方同时间段的继母形象塑造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对继母形象塑造的作用, 以推进该议题的纵深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L. V. Salwen, ″The Myth of the Wicked Stepmother, ″ Women & Therapy, Vol. 10, No. 1-2(1990), pp. 117-125. [本文引用:3]
[2] I. Levin, ″The Stepparent Role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Vol. 26, No. 1-2(1997), pp. 177-190. [本文引用:2]
[3] 章立明: 《经典童话中继母形象对青少年性别社会化的影响探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第51-55页.
[Zhang Liming, "An Exploration of Stepmother’s Influence on Teenagers’ Gender Socialization in Classic Fairy Tales, "Journal of Shand ong Women’s University, No. 4(2011), pp. 51-55. ] [本文引用:3]
[4] 马藜: 《影视剧中后母形象的文化分析》, 《电影评介》 2008年第3期, 第13-14页.
[Ma Li,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Stepmother Figur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Film Review, No. 3(2008), pp. 13-14. ] [本文引用:4]
[5] 鹿忆鹿: 《不能翻身的后母角色——从二十四孝到灰姑娘故事中的后母》,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 第8-11页.
[Lu Yilu, " The Image of a Stepmother Is Hard to Stand Up: An Analysis from the Twenty-four Filial Exemplars to Cinderella, "Journal of Wuzhou Teachers College of Guangxi, No. 2(2003), pp. 8-11. ] [本文引用:2]
[6] A. Christian, "Contesting the Myth of the Wicked Stepmother: Narrative Analysis of an Online Stepfamily Support Group, "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69, No. 1(2005), pp. 27-47. [本文引用:3]
[7] [美]欧文·戈夫曼: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 宋立宏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年.
[E. Goffman,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trans. by Song Liho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 ] [本文引用:2]
[8] 朱圣明: 《西汉初年“继母”与“亲母”法律地位的比较研究——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视角》,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1年第2期, 第8-13页.
[Zhu Shengm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egal Status between Stepmother and Natural Moth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wo-year Laws and Decrees in Zhangjiashan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No. 2(2011), pp. 8-13. ] [本文引用:2]
[9] C. P. Ceglian & S. Gardner, ″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Wicked Stepmother' Spiral, ″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Vol. 34, No. 1-2(2000), pp. 111-129. [本文引用:1]
[10] M. Dainton, ″The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of the Stepmother Identity: Descriptions and Prescriptions for Identity Management, ″ Family Relation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Applied Family Studies, Vol. 42, No. 1(1993), pp. 93-98. [本文引用:1]
[11] 吴益民: 《新闻报道中“继母”形象的叙事分析——以近年来相关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 《飞天》 2010年第16期, 第85-86页.
[Wu Yimin,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Stepmother in Journalism: Examples from the Recent Relevant Media Reports, "Feitian, No. 16(2010), pp. 85-86. ] [本文引用:2]
[12] 王盛慧、李红艳: 《从“最毒后妈事件”看网络舆论的作用》, 《新闻界》, 2008年第4期, 第55-56, 85页.
[Wang Shenghui & Li Yanhong, "The Effect of Public Opinions on the Internet: From the Stepmother’s Report, " Press Circles, No. 4(2008), pp. 55-56, 85. ] [本文引用:1]
[13] 张婷、张素萍: 《浅析网络舆论暴力成因——以“后妈虐童”事件为例》,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9年第2期, 第91-97页.
[Zhang Ting & Zhang Suping, "A Study on the Cause of Runaway Phenomen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Take the Report of Stepmother’s Mistreatment as an Example, " 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09), pp. 91-97. ] [本文引用:1]
[14] 董晓倩: 《网络暴力: 伪真相下一种情绪左右的舆论——以“史上最毒后妈”为例》, 《新闻世界》 2010年第10期, 第125-126页.
[Dong Xiaoqian, "Cyber-violence: A Kind of Public Opinion Influenced by Sentiment in the Case of Pseudo Truth: Take the Report of the Cruelest Stepmother as an Example, "News World, No. 10(2010), pp. 125-126. ] [本文引用:1]
[15] J. M. Planitz & J. A. Feeney, "Are Stepsiblings Bad, Stepmothers Wicked, and Stepfather Evil? An Assessment of Australian Stepfamily Stereotypes, " 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 Vol. 15, No. 1(2009), pp. 82-97. [本文引用:1]
[16] 仝品生: 《民族文化中的“后母”意像及其成因分析》,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第141-144页.
[Tong Pinsheng, "An Analysis of Stepmother in National Culture and Its Genesis,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No. 5(2008), pp. 141-144. ] [本文引用:2]
[17] 王静: 《汉代家庭结构中“继母”文化及其地位探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 第79-82页.
[Wang Jing, "An Analysis of Stepmother Culture and Its Status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of the Han Dynasty, "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 5(2015), pp. 79-82. ] [本文引用:1]
[18] 许智银: 《汉代后母的形象》, 《文史杂志》 2004年第4期, 第65-67页.
[Xu Zhiyin, "Stepmother in the Han Dynasty,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No. 4(2004), pp. 65-67. ] [本文引用:3]
[19] 赵秀林: 《敦煌变文<舜子变>中的后母形象解析》, 《衡水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第36-40页.
[Zhao Xiulin, ″An Analysis of the Stepmother in Shunzi Bian of Dunhuang Narrative Literature, ″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No. 2(2009), pp. 36-40. ] [本文引用:2]
[20] 赵艳丽: 《民间故事中继母角色的刻板印象分析》, 《金田》 2014年第8期, 第103-104页.
[Zhao Yanli, "An Analysis on the Stereotypes about Stepmother in Folktales, "Jin Tian, No. 8(2014), pp. 103-104. ] [本文引用:1]
[21] S. Claxton-Oldfield, ″Deconstructing the Myth of the Wicked Stepparent, ″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Vol. 30, No. 1-2(2000), pp. 51-58. [本文引用:1]
[22] J. Z. Miller, "Mirror, Mirror: Negative Effects of Stereotyped Characters in Children’s Plays, " American Theatre, Vol. 9, No. 8(1992), p. 9. [本文引用:1]
[23] S. Claxton-Oldfield & B. Butler, "Portrayal of Stepparents in Movie Plot Summaries, " 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82, No. 3(1998), pp. 879-882. [本文引用:1]
[24] 陆吉星: 《重塑“继母”新形象——评电视剧<幸福来敲门>》,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2期, 第51-53页.
[Lu Jixing, ″Remold a New Stepmother Image: Comments on the TV Series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 Film Review, No. 12(2011), pp. 51-53. ] [本文引用:1]
[25] 王竹英: 《从定势角度看童话故事中继母形象的误导作用》, 《语文学刊》 2012年第1期, 第55-56页.
[Wang Zhuying, "The Misguidance of the Stepmother Image in Fairy Tal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Set,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No. 1(2012), pp. 55-56. ] [本文引用:1]
[26] 李娟: 《文化透视下韩国古代家庭小说的“继母”形象》, 《当代韩国》 2008年第4期, 第69-72页.
[Li Juan, "Stepmothers in the Ancient Korean Family Novel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Korea, No. 4(2008), pp. 69-72. ] [本文引用:1]
[27] B. Bettelheim, Transformations: The Fantasy of the Wicked Stepmother, in E. Oring(ed. ), Folk Groups and Folklore Genres, A Reader, Logan: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The Fantasy of the Wicked Stepmother, ″ in E. Oring(ed. ), Folk Groups and Folklore Genres: A Reader, Logan: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 [本文引用:1]
[28]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 陶铁柱译,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年.
[S. de Beauvoir, The Second Sex, trans. by Tao Tiezhu, Beijing: Chinese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8. ] [本文引用:1]
[29] 李静蓉: 《论魏晋时期的继母子关系》,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 第45-47页.
[Li Jingr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pmothers and Stepchildren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Journal of Zhuzhou Teachers College, No. 1(2005), pp. 45-47. ] [本文引用:2]
[30] 张紫晨: 《中日两国后母故事的比较研究》, 《民族文学研究》 1986年第2期, 第52-57页.
[Zhang Zich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epmother Stories of China and Japan,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 2(1986), pp. 52-57. ] [本文引用:1]
[31] 晋珊珊、李燕临: 《影视剧中继母形象分析》, 《东南传播》, 2013年第12期, 第100-103页.
[Jin Shanshan & Li Yanlin, "An Analysis of Stepmothers in the Films and Television Drama, "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No. 12(2013), pp. 100-103.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