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信息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预印本过刊 |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栏目 |  留言板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按栏目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 载 排 名
更多>>  
下 载 中 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版权及投稿注意事项
  (1)欢迎来稿,稿件一经刊用,即按本刊标准酌致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清)。
  (2)本刊1998年起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凡为本刊赐稿者,请不要在文中(含英文)标著姓名等事项,作者简况请另纸附上。
  (3)本刊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
  (4)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与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转录本刊文章(含图表)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5)投稿作者承诺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 37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7-09-10

栏目
栏目
5 王元骧
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体论是对存在的终极追问,属于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按照这一理解,我认为文艺本体论所研究的就是文艺之所以是文艺的终极依据;或者说,我们应该在什么基础上去理解文艺的性质.……

2007 Vol. 37 (5): 5- [摘要] ( 1366 ) [HTML 1KB] [PDF 344KB] ( 1366 )
12 王岳川
文艺本体论的危机与希望

解决当代人类的"本体论危机"已成为一场整个人类的自我思想重审运动.而文艺本体论(Ontology)研究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出现,决非偶然.可以说,20世纪后期的人类文艺和美学遭遇到种种困境,使得哲思隐遁,写作成为操作,语言成为游戏,艺术成为宣泄,意义成为虚无,审美成为审丑,艺术与人生超越都成了问题.这些本体论层面的问题,促使当代文艺学美学体系创新的学者群体进入深层反思.……

2007 Vol. 37 (5): 12- [摘要] ( 2329 ) [HTML 1KB] [PDF 268KB] ( 2329 )
16 彭富春
作为技、欲、道游戏的艺术

一、技艺的活动
  "艺术"这一语词本身就表明了它是一个技艺的活动,因此技艺是作为艺术自身最直接的规定性.……

2007 Vol. 37 (5): 16- [摘要] ( 1801 ) [HTML 1KB] [PDF 326KB] ( 1801 )
21 苏宏斌
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文学本体论何以可能?

当代思想把批判和超越形而上学作为自己的基本使命,这使任何有关本体论的话题似乎都显得不合时宜了,因为形而上学的核心形态一直就是本体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本体论的批判.在这一语境中来谈论文学本体论,势必面临众多的理论难题.……

2007 Vol. 37 (5): 21- [摘要] ( 1631 ) [HTML 1KB] [PDF 265KB] ( 1631 )
25 王元骧
 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体论是对存在的终极追问,属于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按照这一理解,我认为文艺本体论所研究的就是文艺之所以是文艺的终极依据;或者说,我们应该在什么基础上去理解文艺的性质.……

2007 Vol. 37 (5): 25- [摘要] ( 1578 ) [HTML 1KB] [PDF 148KB] ( 1578 )
29 邹崇理
处理照应关系的范畴类型逻辑

范畴类型逻辑把自然语言的毗连组合归结成运算和推演,而运算和推演所依赖的毗连组合则遵循"邻近原则"逐层逐级进行.话语表现理论擅长刻画的自然语言语句中代词和名词的照应关系,在范畴类型逻辑那里很难通过邻近毗连组合的运算推演体现出来.近年来,西方学者Jger尝试增添范畴类型逻辑的推演工具去描述自然语言的照应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为恰当说明句子序列中的照应关系,还需对Jger的方案做一点增补.

2007 Vol. 37 (5): 29- [摘要] ( 1839 ) [HTML 1KB] [PDF 469KB] ( 1839 )
35 黄华新  徐以中
预设的动态性和动态预设观

语言逻辑对预设现象的分析经历了从"真假性"到"恰当性"再到"动态性"的发展过程.预设一般被看做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或无争议信息(non-controversial information),如果从动态的视角来看,预设也可以传递新信息(new information).预设的构成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有关预设的研究应注意运用动态的方式来考察,即需要区别是着眼于说话人、听话人还是交际双方的过程视角.采用动态的预设观还可以发现语用预设具有一系列新特征:不确定性、可移动性、层次性.

2007 Vol. 37 (5): 35- [摘要] ( 1937 ) [HTML 1KB] [PDF 378KB] ( 1937 )
43 周昌乐
探索汉语隐喻计算化研究之路

隐喻现象是思维及语言的中心问题,而隐喻的机器理解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成为制约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隐喻的计算化研究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对于英语隐喻计算研究,汉语隐喻计算研究才刚刚起步.根据本体、喻体和相似性关系三者的认知结构,可以把汉语隐喻分为九种类别;在此基础上,隐喻网络模型的建构为汉语隐喻句的机器识别和分类算法提供了形式化方法;此外,从解决逻辑全知问题和隐喻的语义真值角度提出的汉语隐喻逻辑系统,则为汉语隐喻句的释义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还需加强隐喻分类识别研究,建立隐喻属性知识库,构建汉语隐喻的认知类比描述与转绎系统,改造汉英机器翻译系统并对面向隐喻的搜索引擎进行升级.

2007 Vol. 37 (5): 43- [摘要] ( 2298 ) [HTML 1KB] [PDF 569KB] ( 2298 )
51 彭利贞
论情态与情状的互动关系

情态与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不同情态类型存在匹配上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属于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表达不同类型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的共现限制.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构上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在句法上,它们的表现形式呈自然共现关系,即典型的静态动词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自然共现,而动态动词则与表达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动词共现.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多义情态动词共现时,情状类型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会产生有效的影响,情状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具有分化作用.

2007 Vol. 37 (5): 51- [摘要] ( 3199 ) [HTML 1KB] [PDF 169KB] ( 3199 )
59 董平
"儒道互补"原论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但亦正因此故,儒、道两家遂开辟出了既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具有实践差异性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

2007 Vol. 37 (5): 59- [摘要] ( 3060 ) [HTML 1KB] [PDF 452KB] ( 3060 )
70 陈剩勇  钟冬生
论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可谓结构分化理论,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把结构分化当做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来达到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发展.一切政治体系都必须完成体系、过程和政策的结构分化任务,但道路不一,发达国家走的是渐进道路,发展中国家则必须走相对激进的道路,且两者的分化类型和困难也各不相同.根据该理论,政治发展最终要分化出公民参政的结构来,这预示着21世纪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政府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转向公民参政和福利,完成政治过程的结构分化,结束低人权状态,否则同样有崩溃的危险.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夸大了结构分化的普遍性,具有美国中心论色彩.

2007 Vol. 37 (5): 70- [摘要] ( 4235 ) [HTML 1KB] [PDF 374KB] ( 4235 )
80 姜展鹏 张应杭
马克思的人学理想论

马克思人学理想的批判性建构的理论背景是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于在资本主义片面人性批判基础上提出的全面人性论是其理论前提,而自由个性的培育则构成这个理论的实践指向.而且,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批判性建构只是其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清晰的理论指引意义.

2007 Vol. 37 (5): 80- [摘要] ( 2141 ) [HTML 1KB] [PDF 303KB] ( 2141 )
87 朱首献
存在与澄明:论存在主义的文艺人学观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将本真意义上的人看作一种源始的、无规定性的存在,充分重视人的超越和自由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存在、真理、超越和自由为核心的文艺人学体系.存在主义文艺人学将人生提升为文艺本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入文艺本质的视角,也使人学精神成为文艺的主导精神.此外,存在主义文艺人学不仅反对传统的知识论文艺学,强调文艺之真只关乎人的存在,将文艺的价值根基从知识论转移到生存论上,而且还改写了传统的美是文艺本质的观念,强调真理更符合作为文艺的本质,使得文艺不再是美的象征,而成了真理的家园.

2007 Vol. 37 (5): 87- [摘要] ( 1934 ) [HTML 1KB] [PDF 171KB] ( 1934 )
94 金普森 许法根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之内外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因此而成为赤字财政、军事财政,财政赤字占岁出的60%-70%,军费在财政支出中也占60%-70%.拯救财政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举借外债、罗掘内债.抗战后,国民政府的外债其实就是"美债",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中美关系所决定的."美债"数额为15 923.14万美元,"美援"总值则达42.555亿美元.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还对国内公债进行了罗掘,发行了大量的黄金、美元和实物公债,但终因债信丧失、经济残破和通货膨胀而收效甚微.外债和内债对战后南京国民政府赤字财政、军事财政的作用不容低估,但挽救不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覆亡.

2007 Vol. 37 (5): 94- [摘要] ( 3712 ) [HTML 1KB] [PDF 384KB] ( 3712 )
104 申晓云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分抗战前和抗战时两个阶段,战前的开发是战时开发的基础,战时的开发是战前开发的继续.国民政府战前的西北开发固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资金、人才不足的客观因素,也有建设经验不足、急功近利的主观原因.而国民政府战时再掀的西北开发热潮,则是在总结了前期开发教训基础上,将抗战与建国并举,以抗战促进开发,以开发支持抗战,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原则,取得的实绩充分证明了西北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指导、理性开发的重要性.

2007 Vol. 37 (5): 104- [摘要] ( 1998 ) [HTML 1KB] [PDF 211KB] ( 1998 )
114 原华荣 周仲高 黄洪琳
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

按土地承载力的定义,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土地承载力的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平衡是持续的;而土地承载力的阈值性和与之反向关联的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下降,则不可避免地将持续性变为间断性.生态/环境稳定性与土地承载力的反向关联既是土地承载力关于稳定性规定--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的内在逻辑推论,又是生态系统发育的理论必然、低稳定性人类系统扩大的历史必然和支持因子彼长此消的物质性必然,且为以土地休养生息为条件的农业文明的兴衰更替史所佐证.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地质矿藏的大规模利用在荫蔽和克服间断性的同时,也把人类带到生态/环境超临界态的极度不稳定域.节制欲望、减少人口是保证生态/环境稳定性,也即将土地承载力控制在对临界态的不超越以避免人口与环境平衡再度间断的根本途径.

2007 Vol. 37 (5): 114- [摘要] ( 1889 ) [HTML 1KB] [PDF 263KB] ( 1889 )
124 高海燕
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

土地制度是一个时代命题.在20世纪的中国,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和以土地公有制为主体的两种土地制度的对峙与冲突是土地制度变迁中的两条主线.而延续千年的平均主义传统原则和多元复合的土地所有制结构成为其贯穿始终的重要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路径依赖、国家设计和集团博弈合力作用的结果.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独特的变迁轨迹有力地说明,农民意愿与国家决策之间的平衡仍是土地制度变迁的重点之一,而"公平"、"平均"的观念仍将是长期制约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2007 Vol. 37 (5): 124- [摘要] ( 5554 ) [HTML 1KB] [PDF 410KB] ( 5554 )
134 黄笑山 李秀芹
《经典释文》重纽反切的统计及结构特点

用反切比较法和反切结构分析法重新统计观察<经典释文>首音中重纽反切,可以发现《经典释文》首音重纽反切结构具有两条规律:(1)用A或B类切上字时,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重纽归属;(2)切下字的声母类型可以区分被切字的重纽归属.按A、B类上字和非A、B类上字分别考察《经典释文》的重纽反切,仅有0.9%的反切不能区分重纽,这跟前贤认为《经典释文》不能清楚地区分重纽的看法大不相同.区分重纽时,规律1先于规律2起作用,但A、B类上字的区分率(45.13%)远远低于下字声母的区分率(95.80%).因此,规律2是反映重纽的语音内涵的主要规律,规律1是反切和谐的表现.

2007 Vol. 37 (5): 134- [摘要] ( 2564 ) [HTML 1KB] [PDF 395KB] ( 2564 )
144 张建理
汉语"也"的认知研究

汉语高频词"也"所指代的概念为"大同小异",在不同的句式中此概念的语义分别为"异畴类同"及"同畴个异".这一"类同"的定位及程度由讲者自己判定.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含"也"的自然语料进行分析,可以细致地拟构听者的动态认知过程."也"字既携带程序信息,也携带概念信息,听者通过前者的指引可以找到相关的后者.

2007 Vol. 37 (5): 144- [摘要] ( 1961 ) [HTML 1KB] [PDF 227KB] ( 1961 )
152 林家骊 陶琳
四萧文学群体与梁代诗风之变

由萧衍和萧统、萧纲、萧绎父子组成的四萧文学群体,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萧衍为首的发轫期、萧统为首的成长期,以及以萧纲、萧绎联袂为首的成熟期.纵观这一嬗变过程,前后将近五十年,几乎贯穿有梁一代的始终.由于"四萧"各自文学倾向的不同,使得这一文学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主张,也随着领军人物的转换而相应发生"崇尚古典--主张通变--追求新变"的改变.同时,"四萧"又凭借他们的强势政治地位及优秀文学才能,各自组织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展开各种文学活动,从而得以引领整个梁代诗风经历了"古雅清丽--雍容典丽--华艳绮丽"的转变过程.因此,四萧文学群体是梁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组织,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并深入研究.

2007 Vol. 37 (5): 152- [摘要] ( 2240 ) [HTML 1KB] [PDF 380KB] ( 2240 )
161 徐永明
女诗人孟蕴和戏曲作家孟称舜

孟蕴是明初女诗人,其生平事迹和创作一直晦而不彰,诸多有影响的工具书均无其条目.孟称舜是晚明著名戏曲家,是孟蕴同里同族的后辈,曾刊印过孟蕴的《柏楼吟》诗集,且有序,此序为2006年6月出版的《孟称舜集》所失收.孟称舜作有传奇《贞文记》,说的是宋末松阳女诗人张玉娘未婚守节的故事,联系孟蕴未婚守节的事迹,可认为其对孟称舜创作《贞文记》产生了影响,而这一点为过去的研究者所忽视.徐朔方先生认为《贞文记》作于清顺治十三四年,但经考证,《贞文记》原来所署的年款为真实可信.

2007 Vol. 37 (5): 161- [摘要] ( 2257 ) [HTML 1KB] [PDF 391KB] ( 2257 )
169 李杭春 梁译心
海外郁达夫研究漫评

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的海外郁达夫研究,主要以日本、东南亚、欧美三大学界为代表,各各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视角、特色、倚重和成果,诸如日本学界的实证批评,南洋学界的主情批评,欧美学界的文本批评,都给国内郁达夫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和借鉴的新的信息和方法,亦体现了海内外郁达夫研究的互动和互补.

2007 Vol. 37 (5): 169- [摘要] ( 2931 ) [HTML 1KB] [PDF 386KB] ( 2931 )
177 陈力君
高台传道者的隐遁:新时期启蒙叙事的师者形象衍变

连接传统知识分子与现代启蒙者的师者承担了20世纪文学启蒙的任务,富有意蕴的师者形象成为一种身份符号.传统师者形象具有渠道沟通、价值预设和精神导引等功能.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强烈质询传统师者的"道统"观念,又促使承担启蒙价值的新师者的形成.新时期文学启蒙精神的高涨再一次突显师者功能,"标本式"、"艺匠型"和"职业型"三种形象类型呈现了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阶段性表达,传递了师者传输启蒙理念的意义和限度.作为承担启蒙价值的文学形象,当下语境中的师者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何以为师"、"对谁言师"和"如何为师"这三个问题叩问了师者的存在基础、传授对象和立场姿态.

2007 Vol. 37 (5): 177- [摘要] ( 1416 ) [HTML 1KB] [PDF 196KB] ( 1416 )
193 肖家燕 庞继贤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2007 Vol. 37 (5): 193- [摘要] ( 4008 ) [HTML 1KB] [PDF 179KB] ( 4008 )
1
2007年第5期目录
2007 Vol. 37 (5): 1- [摘要] ( 28 ) [HTML 1KB] [PDF 0KB] ( 28 )
“非传统安全”研究
185 殷企平
《酵母》的艺术形式

《酵母》表面"破碎"的形式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而不是由于艺术上的无能.金斯利的技巧就是用貌似不连贯的叙述来表现他对支离破碎的维多利亚社会的体验.他那"破碎"的行文风格是小说的主题--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找精神归宿——的完美体现,它使主题的效果和意义得到了扩展.小说中高度组织起来的凌乱体现了一种艺术风格,它旨在取得某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向常人自以为是的信念和假设挑战.

2007 Vol. 37 (5): 185- [摘要] ( 1431 ) [HTML 1KB] [PDF 340KB] ( 1431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荣获第30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一刊一文!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和优秀文章名单出炉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研讨会举行
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在杭州举行
休闲城市,美好生活——第四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2019世界休闲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Q1区
本刊再次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本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居全国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一
本刊第三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与浙大社科学报举办“构造学术全媒体传播体系”研讨会
“共产主义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表征”国际研讨会邀请函(第一号)
人工智能与法学论坛(第1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数字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数字贸易研究奖颁奖礼成功举办
“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 浙江获奖作品一览
本刊主编罗卫东教授组织翻译的书上了习主席办公室的书架
本刊三次蝉联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喜获树人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与TrendMD签订服务协议
“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圆满召开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跨文化与区域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浙大社科学报连续四次蝉联“中国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称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获2016年度三项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项目、四项省重点期刊扶持项目
浙大社科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居全国综合大学学报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组调研考察本刊
本刊再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签订首个中国期刊全球推广协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调研本刊
本刊再次入选中国“百强社科期刊”
本刊入选“2015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本刊获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
本刊协办的2015年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嘉兴市召开
媒体报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
本刊在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交流期刊数字化经验
本刊与华艺数位等成功举办“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学报竞争优势说明会”并成为我国最早采用ORCID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之一
本刊率先采用ORCID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全力打造领先数字期刊
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再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光明日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2013国际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第一
本刊2013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前三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共533种)
本刊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考核本刊成绩优秀
本刊跻身全国“百强报刊”
本刊2012年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我刊荣获第5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我刊连续三次入选“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首批资助名单
本刊被“核心期刊国际认证协会”收录为国际核心期刊
方汉文教授2012年元旦题赠浙大社科学报
本刊被七家重要国际数据库的14个国际索引收录
本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霍哲教授(Marc Holzer)受聘为本刊国际编委
本刊郑重声明
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本刊拟联合举办“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
本刊被美国MLA收录
我刊获2010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浙大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期刊前三
本刊开通微博
本刊2010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本刊2009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名刊工作”会议上表扬本刊
本刊开通手机版
我刊获2009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网站改版
本刊受到教育部工作简报的表彰
本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编辑部公告-20220216
浙大社科学报在“名刊建设”中探索前进
本刊在“中信所”高被引期刊排名中名列前茅
本刊已于2009年3月推出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本刊2008年各项数据继续名列前茅
本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哥白尼索引”收录
本刊建立双重防线: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编委会
更多>> 
 

     为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进学术文献资源的有效传播,本刊全文资料已入网中国知网(CNKI)、台湾华艺思博网(CEPS)、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如作者有异议,请来函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提醒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 如无数字版、有声版等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等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特此通告。

更多>> 
 

 · 中国知网(CNKI)
 · 万方数据
 · 中国期刊协会网
 · 教育阅读网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发表一流的成果,传播一流的发现,提供一流的新知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200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ICP备05074421号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编:310028 电话:0571-88273210 88925616 E-mail:zdxb_w@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