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5年 41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5-09-20

全文
生物科学与技术
农业科学
食品科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
动物科学
农业工程
全文
497
整期
2015 Vol. 41 (5): 497-622 [摘要] ( 331 ) [HTML 1KB] [ PDF 42204KB] ( 383 )
生物科学与技术
497 谯天敏, 张静, 麻文建, 朱天辉, 郑磊
桉树焦枯病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桉树焦枯病是威胁桉树生长的首要病害,建立准确、有效的桉树焦枯病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快速检测技术是桉树焦枯病前期诊断的必要手段。本研究针对柱枝双孢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菌株的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基因上保守序列极强的靶基因区域序列进行特异性引物BT-S-1/BT-A-1的设计和通用引物BT-T1-S/BT-CYLTUBIR-A的合成,分别利用常规PCR和巢式PCR技术对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和比较,同时本研究也对所建立的巢式PCR用于桉树焦枯病原菌快速检测的田间时效性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beta-tubulin基因序列通用引物BT-T1-S/BT-CYLTUBIR-A对全部供试菌株进行扩增,所有参试菌株均可扩增出1条约500 bp的条带;而单独使用特异性引物BT-S-1/BT-A-1进行常规PCR扩增时仅病原菌能够扩增出1条148 bp的明亮条带;当利用通用引物作为第1轮引物,以稀释10倍后的第1轮PCR产物作为第2轮PCR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时,也可扩增出上述148 bp大小的明亮条带,且巢式PCR的扩增效果较常规PCR具有明显的视觉优越性;灵敏度检测试验表明,巢式PCR的灵敏度可检测到5 fg/μL,较常规PCR可以扩增出的极限(DNA质量浓度为5 pg/μL)至少提高了103倍;田间时效检测试验也说明巢式PCR较常规PCR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灵敏性,可达到田间检测的要求。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技术可有效应用于桉树焦枯病的早期诊断。
2015 Vol. 41 (5): 497-504 [摘要] ( 400 ) [HTML 1KB] [ PDF 3723KB] ( 831 )
505 白林利, 韩文娇, 李昌晓
模拟水淹对水杉苗木生长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通过对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SP)、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光合特性、生物量的测定,探讨水杉对三峡库区水位变化的响应特性和耐水淹适应能力。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格局,以二年生水杉苗木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组(control,CK)、半淹组(half-submersion,HS)和全淹组(full-submersion,FS)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水淹胁迫下,SOD、POD、ASP、CAT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升高。在水淹胁迫下,水杉叶片MDA含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HS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显著高于CK;FS的根冠比显著高于CK,但与HS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全淹植株呈叶芽形式,水淹植株存活率均达100%。在淹水期间,由于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光系统Ⅱ的积极响应,水杉表现出极强的水分适应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将水杉列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构建的候选树种之一。
2015 Vol. 41 (5): 505-515 [摘要] ( 559 ) [HTML 1KB] [ PDF 1346KB] ( 729 )
农业科学
516 蒋明金, 马均, 孙永健, 严奉君, 徐徽, 杨志远, 孙加威
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 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 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
2015 Vol. 41 (5): 516-526 [摘要] ( 442 ) [HTML 1KB] [ PDF 1156KB] ( 655 )
527 李强, 马晓君, 程秋博, 豆攀, 余东海, 罗延宏, 袁继超, 孔凡磊
氮肥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选用前期筛选出的玉米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在6个氮水平下研究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正红311各阶段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各时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均高于先玉508,而先玉508雌穗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更高。与先玉508相比,正红311提高了各主要生育时期叶片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降低了雌穗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正红311营养器官较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比例有利于其保持较高的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延缓叶片的衰老和延长高光合速率使其产量显著高于先玉508。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产量及产量构成,而对干物质和氮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过量施氮不仅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还会使玉米收获指数显著降低,从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正红311施氮量在180 kg/hm2时产量最佳,而先玉508需要氮肥360 kg/hm2才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因此对于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可适当降低施氮量或在土壤贫瘠的丘陵山区种植以充分发挥其低氮条件下的产量优势,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则应适当增加施氮量或种植在肥沃土壤的地区以保证其高产稳产。
2015 Vol. 41 (5): 527-536 [摘要] ( 475 ) [HTML 1KB] [ PDF 668KB] ( 551 )
537 赵敏, 钟晓媛, 田青兰, 刘波, 孙红, 胡慧, 杨云洁, 任万军
育秧环境与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为探明育秧环境和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通过田间苗床和温室大棚苗床温湿度和光照的比较,研究不同育秧环境20、30和40 d的3个秧龄以营养土和恒奥达基质作为载体的杂交籼稻秧苗生长特性和机插质量。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昼夜变化趋势与田间苗床一致,且其昼夜变化滞后于田间苗床,是一个平均温度高于田间苗床且极寡照的育秧环境;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生长呈2段性,前段生长快,后段生长缓慢,机插漏秧率和浮秧率分别比田间秧苗低4.29和2.73个百分点,每穴苗数比田间秧苗高22.22%,总体机插质量较好;30 d秧龄秧苗漏秧率最低、每穴苗数最高,适合机插,而40 d秧龄秧苗漏秧率、伤秧率和浮秧率均最高,且穴苗数最低,机插质量差,但温室大棚能适当控制秧苗生长,更适合培育长秧龄秧苗,增加机插秧秧龄弹性;营养土培育秧苗机插质量较恒奥达基质好,恒奥达基质培育秧苗漏秧率和浮秧率均较高,但由于基质疏松,机插抓秧时不易造成伤秧,可以与温室大棚配套培育秧苗,降低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的伤秧率;秧苗形态和机插质量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影响,其中叶面积、叶龄和干物质量受温度影响大,且积温与叶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机插浮秧率和每穴苗数受秧苗期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气象条件影响较大,而漏秧率和伤秧率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相关性不显著。
2015 Vol. 41 (5): 537-546 [摘要] ( 462 ) [HTML 1KB] [ PDF 2343KB] ( 747 )
547 夏冰,赵杨,魏颖娟,黄敏,敖和军,邹应斌
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
为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特点及其基因型差异。以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等8个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材料,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常规稻胜泰1号为对照,于2007—2009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南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地点间、年度间、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超级杂交稻品种产量3年3地点平均为9.32~10.25 t/hm2,比汕优63增产5.1%~15.6%,比胜泰1号增产8.9%~19.7%;氮、磷、钾养分需要量分别为18.48~19.85 kg,3.75~4.63 kg 和15.90~17.40 kg;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77.69~189.09 kg/hm2,36.94~39.80 kg/hm2和153.38~165.39 kg/hm2,其中稻谷中氮素、磷素分别为61.2%~65.3%和67.6%~74.4%,稻草中钾素为86.9%~89.6%;氮素吸收率在分蘖中期约为20%,穗分化期25%~30%,抽穗期30%~40%,成熟期约为20%;磷素分别约15%,20%~30%,40%~45%,10%~20%;钾素分别为15%~20%,25%~35%,30%~40%,15%~20%。可见,超级杂交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养分需要量低于对照品种,说明超级杂交稻有利于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相协调。
2015 Vol. 41 (5): 547-557 [摘要] ( 383 ) [HTML 1KB] [ PDF 605KB] ( 554 )
558 侯贤清, 李荣, 何文寿, 代晓华, 马琨, 梁熠, 马刚成
保水剂施用量对土壤水分利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针对宁夏中部半干旱偏旱区,干旱少雨、土壤水分蒸发强烈、马铃薯低产等突出问题,采用2种土壤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和微生物保水剂),以不施用保水剂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旱作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随保水剂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用沃特保水剂60 kg/hm2和90 kg/hm2使土壤贮水量分别较对照(不施保水剂)显著提高55.1%和62.1%;施用微生物保水剂可保蓄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含量,而施用沃特保水剂可提高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水分含量;施用微生物保水剂不同量可明显促进马铃薯初花期植株的生长,进入块茎膨大期施用沃特保水剂不同量对马铃薯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施用沃特保水剂90 kg/hm2的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提高41.4%和86.5%;而施用沃特保水剂60 kg/hm2的商品薯率最高(87.5%)。穴施保水剂可有效改善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施用沃特保水剂60~90 kg/hm2的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佳。
2015 Vol. 41 (5): 558-566 [摘要] ( 525 ) [HTML 1KB] [ PDF 1138KB] ( 677 )
食品科学
567 孔青, 迟晨, 单世华, 李琦玉
花生中巨大芽孢杆菌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抑制
分别在UF 715133-1和Jinhua 1012花生仁上接种黄曲霉和巨大芽孢杆菌,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借助生物芯片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测定巨大芽孢杆菌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分类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分析。在实验组Jinhua 1012 和UF 715133-1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降低了85%以上,一些编码蛋白酶的基因显著下调,如短链脱氢酶、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等。结果表明,从海洋中分离出的巨大芽孢杆菌可显著抑制黄曲霉毒素在花生上的合成,黄曲霉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但这些基因在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并未阐明,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5 Vol. 41 (5): 567-576 [摘要] ( 448 ) [HTML 1KB] [ PDF 1445KB] ( 603 )
577 张俊, 龚淑英, 唐德松, 张颖彬, 陈美丽
茉莉花茶的品质评定与价格判别
以茉莉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审评冲泡法和全量浸提法,通过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基于化学成分的品质评定和价格区间判别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审评冲泡法和全量浸提法分别得到累积解释变异量达91.825%和93.858%的5个因子,并均由此得到5个因子得分函数和1个综合评定函数;通过判别分析,审评冲泡法和全量浸提法均得到3条贝叶斯(Bayes)判别函数,回代总正判率分别为85.7%和83.9%,交叉验证总正判率分别为84.8%和81.3%。这说明2种方法的正确判别力较高,且审评冲泡法的判别效果更好。
2015 Vol. 41 (5): 577-585 [摘要] ( 532 ) [HTML 1KB] [ PDF 653KB] ( 694 )
资源与环境科学
586 毛东霞, 郭丹丹, 吴玲玲, 田晓雪, 张胜翔, 刘陶, 马小魁
石油污染土壤中产苦参碱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获取天然产物,是一项比植物提取法更为经济的环境友好技术。为建立一种微生物生产苦参碱的方法,本文从陕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和鉴定了一种能合成苦参碱的枝顶孢属真菌。首先采用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分别确定了在所获真菌菌株发酵产物中含有苦参碱物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菌株菌落呈白色绒毛状,呈圆形,菌丝分散,背面奶油色至赭黄色;菌丝无色,光滑且具隔膜,孢子囊梗直接从菌丝上长出,呈锥形,多单生;分生孢子无色,光滑,形成簇状或链状,长纺锤形,两头尖,未见厚垣孢子。内转录区间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equence,ITS)扩增、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菌株ITS序列与枝顶孢属的同源性高达99%。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真菌与枝顶孢属菌的遗传距离最近。综合形态学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对此菌株进行了种属分类,确认这株能合成苦参碱物质的真菌应归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
2015 Vol. 41 (5): 586-592 [摘要] ( 432 ) [HTML 1KB] [ PDF 5273KB] ( 734 )
动物科学
593 杜金梁, 曹丽萍, 贾睿, 刘英娟, 申玉金, 殷国俊
甘草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致建鲤肝损伤的影响
为了评价甘草提取物是否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引起建鲤肝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用含甘草提取物的饲料(0.1、0.5和1.0 g/kg)饲喂建鲤60 d,再腹腔注射0.6 μg/kg TCDD,72 h后收集血液和肝组织,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生化指标,同时制备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甘草提取物对TCDD诱导建鲤肝组织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1.0 g/kg甘草提取物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LDH和AKP活性,显著提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质量浓度、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P<0.05或P<0.01)。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甘草提取物处理组可以明显减轻TCDD引起肝组织损伤。提示,甘草提取物对TCDD引起的建鲤肝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且甘草提取物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性能有关。
2015 Vol. 41 (5): 593-601 [摘要] ( 484 ) [HTML 1KB] [ PDF 4592KB] ( 694 )
602 方献平, 朱丽敏, 刘凯, 阮松林, 许宝青, 谢楠, 蔡丽娟, 刘新轶, 戴瑜来, 冯晓宇, 李忠全
定量蛋白组学揭示三角鲂和团头鲂响应嗜水气单胞菌侵染机制变化
细菌性败血症对鱼类危害严重,为探究鲂属鱼类不同抗性品种响应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机制,以三角鲂(高抗)和团头鲂(易感)肝组织为材料,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胁迫后3、10和24 h与对照组0 h(未感染)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相对定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三角鲂和团头鲂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下,分别有46个和29个蛋白在侵染后各时期的表达丰度相比对照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发现,相对于团头鲂,三角鲂中氧化还原蛋白比例从7%增加到13%,且发现一类新的β免疫球蛋白(β-globin)在各时期分别上调表达了1.64、3.44和1.93倍。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角鲂在响应嗜水气单胞菌侵染过程中可能特异性地启动了包括戊糖磷酸途径、脂肪酸代谢、亮氨酸代谢途径和β-globin高表达的协同抗性机制,从而抵御病原菌入侵。该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入揭示鱼病互作分子机制及鲂属鱼类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前期理论研究基础。
2015 Vol. 41 (5): 602-615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9234KB] ( 646 )
农业工程
616 梁喜凤, 蔡阳阳, 王永维
番茄钵苗自动移栽钵体物理机械特性试验
蔬菜钵苗钵体的物理机械特性,是设计全自动蔬菜移栽机取苗机构、栽植器等关键部件的重要依据。以苗龄为23 d的番茄钵苗为试验对象,利用Instron 5543万能试验机对其进行平板压缩、穿刺和蠕变试验,并随机选取30株钵苗进行500 mm高度的散落试验。研究表明:钵体受压时其抗压力与变形关系为非线性变化,钵体屈服点的抗压力为3.15 N,取苗机构设计时取苗夹取力要超过钵体屈服点的抗压力;钵体穿刺初期穿刺力与位移呈近似线性关系,随着变形的增加穿刺力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钵体穿刺后期穿刺力显著增加;钵体蠕变特性符合Burgers模型的蠕变规律,在加载力为5 N、保持时间为120 s条件下钵体的平均蠕变量为0.398 9 mm;钵体散落试验显示钵体平均散落率为22.73%,掉落后钵体保持完整,满足机械栽植要求。
2015 Vol. 41 (5): 616-622 [摘要] ( 561 ) [HTML 1KB] [ PDF 2178KB] ( 885 )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邮编:310028
联系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