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5年 41卷 03期
刊出日期 2015-05-20

全文
生物科学与技术
农业科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
动物科学
全文
245
全文
2015 Vol. 41 (03): 245-370 [摘要] ( 188 ) [HTML 1KB] [ PDF 79733KB] ( 342 )
生物科学与技术
245 卫文强,季少平,张银燕
Sf9细胞存在Dm0-like核纤层蛋白的证据
为了确定Sf9细胞是否存在核纤层(lamina)及其性状,该文首先用已知的昆虫的核纤层蛋白(Lamin)的基因序列在Spodobase数据库搜索Sf9细胞的同源序列,并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同源蛋白进行比对。再利用抗果蝇Lamin Dm0抗体ADL67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Sf9细胞的蛋白裂解物进行检测,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对Sf9细胞进行染色。在Spodobase数据库搜索到1条Sf9细胞的Dm0-like lamin EST序列,同源比对显示它与其他物种的Lamin存在一定的同源性,尤其与家蚕、果蝇的同源性相对较高。免疫印迹结果表明Sf9细胞裂解物中存在大小约为70 ku的蛋白,免疫荧光检测表明Sf9细胞核周呈现阳性反应,这些特征与已知的其他物种的核纤层的性状相似。结果表明,Sf9细胞可能存在Dm0-like核纤层蛋白,可作为探讨杆状病毒核衣壳穿过核纤层的机制之依据.
2015 Vol. 41 (03): 245-251 [摘要] ( 532 ) [HTML 1KB] [ PDF 10751KB] ( 876 )
252 邓艳凤,徐红兵,田忠玲,郑经武
肾形肾状线虫个体间rDNA内转录间隔区的变异
利用DNA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浙江、福建和重庆3个地区的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RN)种内群体及群体内个体间核糖体RNA 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群体间均获得2种PCR产物,标记为变异类型Ⅰ(RN_VAR1)和变异类型Ⅱ(RN_VAR2)。基于每个群体内2条雌虫分别挑取各变异类型的5个克隆测序,共得到60个克隆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肾形肾状线虫rDNA基因2种类型的ITS区变异很大,其中变异类型Ⅰ序列长度为705~712 bp,鸟嘌呤和胞嘧啶(guanine and cytosine content,GC)含量为45.1%~46.7%;变异类型Ⅱ序列长度为854~860 bp,GC含量为48.4%~50.0%。2种类型的ITS相似度(包括5.8S RNA基因)仅为62.1%~65.6%,而各rDNA变异类型内部各个克隆序列也存在差异,变异类型Ⅰ内个体间相似度为89.9%~100%;变异类型Ⅱ内个体间相似度为91.4%~99.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种变异序列明显分成2支,同时通过ITS序列分析无法将3个地方群体区分开来。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发现RN_VAR1含量稍大于RN_VAR2,分别占保守18S基因的rDNA重复单位含量的56%和40%。同时,还发现肾形肾状线虫的2种rDNA-ITS变异类型与已报道的2种18S RNA基因变异类型相对应,表明肾形肾状线虫存在2种rDNA变异类型。
2015 Vol. 41 (03): 252-260 [摘要] ( 476 ) [HTML 1KB] [ PDF 22920KB] ( 499 )
261 童杰鹏,童川,王艳,任三娟,沈圣泉
水稻低纤维突变体LCM527-1性状鉴定、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水稻茎秆机械强度是抗倒伏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深入研究水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特性的内在生理、生化、遗传和分子等方面机制,经400 Gy60Co γ射线诱变和筛选,获得了一个特异性低纤维突变体LCM527-1。经考查,该突变体与野生型品种527(WT)相比,除整个生长期间表现出茎秆、叶片、叶鞘、穗颈和枝梗均脆性及极易折断外,还伴随有生长势偏弱、植株变矮、穗数减少、剑叶和穗变短等形态特性。抗倒伏指数、茎秆单位长度的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倒一节和倒二节抗折断力均明显降低,茎秆中Ca、Si、K等重要组成元素显著减少,茎秆纤维素含量显著下降,半纤维素含量增高。遗传分析表明,该低纤维突变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为lcm527-1),利用SSR分子标记将lcm527-1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的RM3774和RM109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6 cM和5.1 cM。这些结果将为今后研究低纤维突变及其精细定位提供依据,也为深入研究水稻抗倒伏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支持。
2015 Vol. 41 (03): 261-268 [摘要] ( 421 ) [HTML 1KB] [ PDF 4820KB] ( 889 )
269 王大伟, 赵宁, 泽桑梓, 朱家颖, 杨斌
绿叶挥发性物质对林业害虫云南切梢小蠹行为的干扰作用(英文)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2015 Vol. 41 (03): 269-276 [摘要] ( 404 ) [HTML 1KB] [ PDF 548KB] ( 581 )
277 郑磊, 张静, 彭燕, 麻文建, 朱天辉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核桃根际土壤生防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Trametes versicolor的定殖
以铁核桃根腐病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分别对铁核桃根际土壤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2种生防菌及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病原菌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生防菌在接种后短期内都能够迅速生长繁殖,B. amyloliquefaciens相对含量在第20天达到峰值,20 d后呈下降趋势,40 d后趋于稳定,而T. versicolor在各时期的相对含量变化均较前者延迟10 d;60 d后,在施入B. amyloliquefaciens和T. versicolor的根际土壤中F. solani的相对含量极显著降低;在生防菌的相对含量达到峰值时,B. amyloliquefaciens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 versicolor则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定殖稳定后,B. amyloliquefaciens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 versicolor对照组与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生防菌在铁核桃根际土壤中均有很强的生防效果和定殖能力,生防效果为B. amyloliquefaciens>T. versicolor,定殖能力为B. amyloliquefaciens>T. versicolor。该研究为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实时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2种生防菌在土壤中的定殖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15 Vol. 41 (03): 277-284 [摘要] ( 421 ) [HTML 1KB] [ PDF 3696KB] ( 667 )
285 杨志丽, 郭传龙, 刘蕾, 武孔焕, 王琳, 李昆志, 赵艳, 陈丽梅
在烟草中过量表达大豆SGF14a增强转基因烟草对铝胁迫的耐受性

文章导读:null
为了验证铝耐受型丹波黑大豆根尖14-3-3a基因(soybean 14-3-3a,SGF14a)在植物应答铝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35S组成型启动子和大豆SGF14a的编码区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K-35S-SGF14a,在野生型(wild type,WT)烟草中过量表达SGF14a获得3个转基因株系(S11、S19和S23);并用50 μmol/L铝处理WT和转基因烟草,分析过量表达SGF14a对烟草铝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表达SGF14a的转基因烟草经铝胁迫处理后根的相对生长量比WT高约30%~40%;此外,在没有铝胁迫的正常生长条件下,3株转基因烟草根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比WT高,而用50 μmol/L铝胁迫24 h后WT烟草和3株转基因烟草根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下降,但转基因烟草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仍显著高于WT,并且过量表达SGF14a还可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铝胁迫下烟草根中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以及氧化胁迫的水平;同时,转基因烟草在低酸土壤中的生长状况也明显优于WT。这说明过量表达SGF14a可增强烟草对铝胁迫的耐受性及其适应酸性土壤生长的能力。
2015 Vol. 41 (03): 285-292 [摘要] ( 361 ) [HTML 1KB] [ PDF 3633KB] ( 778 )
293 韩双, 肖素勤, 孙振, 轩秀霞, 李昆志, 陈丽梅
液体甲醛胁迫下天竺葵叶片甲醛代谢途径对甲醛吸收的贡献作用
通过2 mmol/L H13CHO溶液处理天竺葵叶片4、24和48 h,以及用2、4和6 mmol/L HCHO溶液处理天竺葵叶片4 h,13C-NMR分析H13CHO在天竺葵叶片内的具体代谢途径及主要代谢途径对甲醛吸收的贡献。在时间梯度处理中,天竺葵叶片枸橼酸(citric acid,Cit)的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处理48 h后,其相对信号积分达到未处理天竺葵叶片(control,CK)的4.54倍。13C-糖类物质\[U-13C\]葡萄糖(glucose,Gluc)和\[U-13C\]果糖(fructose,Fruc)的含量在处理的前4 h下降再上升,最后为CK的1.72和1.94倍。在浓度梯度处理中,Cit的含量随HCHO浓度增大而明显上升,最后为CK的7.58倍,13C-糖类物质\[U-13C\]Gluc和\[U-13C\]Fruc的含量随HCHO浓度增大先大幅下降后稍有上升,最后为CK的0.15和0.2倍。结合天竺葵的HCHO吸收曲线,表明在甲醛胁迫的早期(0~24 h),叶片中起作用的主要甲醛代谢途径是从甲醛产生Cit的途径;在胁迫后期(24~48 h),叶片中产生Cit的途径和13C-糖类物质\[U-13C\]Gluc和\[U-13C\]Fruc合成途径同时起作用,使这个时期内叶片从溶液中吸收甲醛量显著增加。在这一时期可能还有部分\[U-13C\]Gluc和\[U-13C\]Fruc流入糖酵解或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使有机酸的信号峰增强。综上可知,天竺葵主要通过Cit和糖类物质(\[U-13C\]Gluc和\[U-13C\]Fruc)合成途径来代谢液体甲醛。
2015 Vol. 41 (03): 293-301 [摘要] ( 614 ) [HTML 1KB] [ PDF 2184KB] ( 919 )
302 陈姗姗, 罗启慧, 曾文, 程安春, 刘文涛, 史良琴, 陈正礼
Ⅱ型糖尿病猕猴部分靶器官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检测Ⅱ型糖尿病猕猴部分靶器官中Ⅰ型辅助T细胞(Th1)因子IL-2和IFN-γ以及Ⅱ型辅助T细胞(Th2)因子IL-4、IL-10的表达及分布变化情况,研究Th1/Th2型细胞因子在Ⅱ型糖尿病发病中的变化。取Ⅱ型糖尿病及健康猕猴胰腺、肝、肾和心脏,通过石蜡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靶器官IL-2、IFN-γ、IL-4和IL-10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病理结果显示:糖尿病猕猴肝血窦增宽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心脏和胰腺细胞呈不同程度肿胀、萎缩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肾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1)并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集合管。胰腺中IFN-γ表达水平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产物分布于胰岛部及外分泌部。胰腺及肾中Th1型细胞因子IL-2表达水平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05)。胰腺及肾中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阳性产物分布于远曲小管、胰腺胰岛及外分泌部。在胰腺、肾、肝及心脏中,Th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阳性产物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胰腺胰岛、胰腺外分泌部、心肌细胞及肝细胞的胞质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在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病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 Vol. 41 (03): 302-308 [摘要] ( 367 ) [HTML 1KB] [ PDF 9789KB] ( 548 )
309 曹乐平, 温芝元
基于统计复杂性测度、多重分形谱等方法的柑橘品质分级
为精确地度量柑橘品质分级,研究了病虫害为害状冰糖橙缺陷果实复杂性测度机器识别、脐橙果实周长面积分形维数与分段色调单位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宽度的形状和颜色分级及糖酸度无损检测。对冰糖橙生理性缺硼、锈壁虱、油胞凹陷病3种常见病虫害果实为害状缺陷在0°—50°主色调区域实施长度为1°的分段,统计各分段色调区间像素分布概率,并计算统计复杂性测度C(Y)与Shannon信息熵H(Y),以C(Y)与H(Y)为检索词计算机查询果实病虫害检索表来进行病虫害缺陷果机器识别,平均正确识别率为93.33%。对脐橙果实果梗面与侧面在相垂直的2个投影面上的图像进行去背景与边界轮廓提取操作,计算边界轮廓周长面积分形维数,以此为指标检索果实信息字典进行脐橙形状分级,正确率100%。以脐橙果实相对的2个侧面图像为研究对象,去其背景,将30°—120°主色调区域进行30°—50°、50°—70°、70°—90°、90°—120°的区间分割,生成4幅色调图像,计算此图像多重分形谱质心坐标、高度与宽度,对该高度与宽度进行单位质心坐标化处理,一方面以单位质心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与宽度为指标检索果实信息字典进行脐橙颜色分级,正确率98%;另一方面以单位质心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与宽度为参数通过糖酸度偏最小二乘模型映射果实糖酸度,糖度与酸度标准差分别在0.77及0.36以内,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8及0.7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统计复杂性测度、周长面积分形维数、单位质心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与宽度较精确地反映了柑橘分级中需识别的冰糖橙果实病虫害缺陷的特征、脐橙果实形状与颜色特性及内部糖酸度无损检测映射参数特点。
2015 Vol. 41 (03): 309-319 [摘要] ( 478 ) [HTML 1KB] [ PDF 3649KB] ( 1177 )
320 洪春桃, 缪丽华, 季梦成
浙江省苔藓植物分布新记录
运用经典分类方法检视近期所采浙江苔藓植物标本,发现并报道产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温州市平阳县的藓类植物新记录1种——树生赤藓(Syntrichia laevipila Brid.),并就其分布与生境特点进行了讨论。采纳该种仍保留在丛藓科(Pottiaceae)赤藓属(Syntrichia Brid.)而非墙藓属(Tortula Hedw.)的分类学观点。树生赤藓与浙江常见种高山赤藓[Syntrichia sinensis (C. Müll.) Ochyra]在叶形、叶细胞形状、疣的数量和形状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但前者植物体细小,高2~3 mm,叶先端具无色透明毛尖,齿片向左1~2回旋扭,可资区别。树生赤藓的发现补充了浙江苔藓植物区系的内容,亦为中国赤藓属地理分布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2015 Vol. 41 (03): 320-322 [摘要] ( 705 ) [HTML 1KB] [ PDF 342KB] ( 904 )
农业科学
323 徐元骏, 何靓, 贾玲燕, 吴媛媛, 屠幼英
不同地区及特殊品种红茶香气的差异性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比分析了我国5个传统红茶(滇红、祁红、英红、宜红、双丰红茶),3个花香型红茶(香凝红、金观音红茶、黄观音红茶)及4个高氨基酸红茶(竹海金茗、金玉仙茶、黄金芽红茶、恒盛红茶)的香气化合物组成及香气特征差异。结果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其中滇红26种,祁红19种,宜红34种,英红30种,双丰红茶17种,香凝红29种,金观音红茶34种,黄观音红茶23种,竹海金茗20种,金玉仙茶16种,黄金芽红茶20种,恒盛红茶24种。利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得到红茶香气化合物以醇类、酯类、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等物质是红茶特征性香气物质。初步探讨了香气成因,将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相结合,得到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红茶香气的特异性。花香型红茶香气中含有较多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等乌龙茶特征性香气物质,高氨基酸红茶中含氮化合物如2-乙酰吡咯、喹啉等含量较高。
2015 Vol. 41 (03): 323-330 [摘要] ( 684 ) [HTML 1KB] [ PDF 1141KB] ( 1298 )
331 李荣, 侯贤清, 樊小勇, 孙亚宁, 刘红勋, 孟旭庭, 饶天琦
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性状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
为探讨不同覆盖材料对宁夏旱作区土壤性状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通过覆盖白色地膜、黑色地膜、麻地膜和秸秆4种材料,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水温、养分状况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0~10 cm土层土壤温度较对照显著增高1.3 ℃和2.2 ℃,而秸秆和麻地膜处理略低于对照;麻地膜和秸秆处理对玉米生育前期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水保墒效果显著,较对照分别提高38.1%和34.4%,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次之。在麻地膜、秸秆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玉米生育前期,麻地膜、秸秆处理分别比对照提前7 d和8 d进入大喇叭口期。麻地膜、秸秆处理玉米前期株高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而白色地膜与黑色地膜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见,采用麻地膜和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降温和保水保墒效果,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的生长。
2015 Vol. 41 (03): 331-339 [摘要] ( 446 ) [HTML 1KB] [ PDF 1437KB] ( 599 )
资源与环境科学
340 翟德苹, 陈林, 杨明秀, 宋乃平, 杨新国
荒漠草原不同生长年限中间锦鸡儿灌丛枝系构型特征
基于分维数理论,对荒漠草原5个不同生长年限(未平茬16年、25年、37年生及平茬后1年、5年生)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的枝系构型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生态适应策略。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冠幅、株高、基径等指标基本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未平茬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老林龄(37年生)灌丛以自我更新的方式来抵制衰老的态势;平茬后1年与5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枝径比(ratio of branch diameter,RBD)较未平茬16、25、37年林龄灌丛大,平茬后灌丛枝条间的承载力增大;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总体分枝率(overall bifurcation ratio,OBR)以及低级枝的逐步分枝率(stepwise bifurcation ratio, SBR1∶2)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平茬后1年生灌丛的OBR及SBR1∶2较未平茬3种年限林龄的灌丛大,但平茬后5年生灌丛的OBR和SBR1∶2急剧降低;未平茬灌丛的树冠分维数(crown fractal dimensions,CFD)较低,均小于1,且随林龄增大,树冠分维数降低。平茬后的灌丛CFD值大于1,尤以平茬后5年生灌丛为最大。未平茬灌丛的分枝分维数(bifurcation fractal dimensions, BFD)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平茬后1年生灌丛BFD值大于未平茬灌丛,平茬后5年生灌丛BFD值最小。在构件水平上,16、25、37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出现衰退型发育的趋势。16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枝系空间格局最为复杂,其占据空间的能力以及利用空间资源的潜能较高。但随着灌丛林龄的增加,中间锦鸡儿的枝系构型趋于简化,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潜能和生态适应能力下降。平茬有利于刺激灌丛空间格局的发展,使灌丛枝系构型复杂化,但平茬后生长5年的灌丛,其构型发展主要以各级分枝枝长为主,分枝数对其贡献不大。
2015 Vol. 41 (03): 340-348 [摘要] ( 386 ) [HTML 1KB] [ PDF 1658KB] ( 461 )
349 邓勋飞, 陈晓佳, 麻万诸, 王飞, 任周桥, 秦方锦, 吕晓男
杭州湾南岸滨海围垦区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农田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耕层土壤碳库变化,并采取合理的种植管理方式来减少土壤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南岸滨海围垦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的研究,揭示在不同围垦年限、土壤类型演变及典型种植模式条件下,滨海围垦区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规律。2007—2009年,共调查采集了浙江省慈溪和余姚2市北部滨海围垦区域内耕层(0~20 cm)代表土样2 353个。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方法和GIS空间插值算法,分别计算各因子之间的重要性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围垦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值9.78 g/kg,变化范围在1.04~38.22 g/kg之间,属中等强度变异。在不同种植模式或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种植模式“稻稻”及土壤类型为在水稻土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其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18.13 g/kg和21.42 g/kg;而在“菜菜”“果园”种植模式与在滨海盐土、潮土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碳较为接近(介于8.30~9.48 g/kg之间)。在不同围垦年限下,有机碳平均含量在7.14~10.96 g/kg之间;除1724—1918年外,在其他围垦年限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相同围垦年限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有机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植模式的“稻稻”与“菜菜”,“稻稻”与“果园”之间有机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具有较高解释能力(22.87%),其次是土壤类型(8.68%)和围垦年限(4.12%),并且土壤类型与围垦年限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r=0.64,P<0.001)。研究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变异上呈现中北部较低,西北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并与种植模式的分布差异基本一致,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类型变化,而围垦年限的影响较小。
2015 Vol. 41 (03): 349-357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3489KB] ( 683 )
动物科学
358 焦阳, 黄文明, 郭海明, 叶均安
含无患子皂甙的精料对后备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为探讨无患子皂甙对25~28月龄中国荷斯坦后备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发酵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6头平均月龄为(25.75±0.94)、产前为(144.94±22.98) d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后备奶牛,采用配对设计分为2组,每组8头。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饲喂质量分数为0和0.15%无患子皂甙的精料。试验期95 d,其中预饲期7 d,正式期88 d,试验末期采集粪样、血样和瘤胃液样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后备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估测体质量有一定提高(P>0.05),平均日增质量提高了31%(P=0.05),饲料质量比显著下降(P<0.05);干物质(P<0.01)、有机物(P<0.01)、粗蛋白(P<0.01)、中性洗涤纤维(P<0.05)、酸性洗涤纤维(P<0.01)和粗灰分(P<0.01)消化率均升高;原虫密度、氨态氮质量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和丙酸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乙酸丙酸浓度之比和估测甲烷产量降低(P<0.05);各个血液生化指标也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饲喂含无患子皂甙的精料对25~28月龄后备牛生产性能有提高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瘤胃发酵模式。
2015 Vol. 41 (03): 358-364 [摘要] ( 389 ) [HTML 1KB] [ PDF 471KB] ( 574 )
365 李丽, 徐琪, 陈阳, 黄学涛, 李柳萌, 陶仲连, 陈国宏
绍兴鸭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能关联性分析
以绍兴鸭为材料,选择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候选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方法扫描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并分析其与生长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GH基因的2 514 A>G和2 691 C>T处检测到2个SNP位点,且2个基因座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GH基因(2 691 C>T)TT基因型个体的6周龄体质量、8周龄体质量、12周龄龙骨长、53周龄胸宽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53周龄胸肌质量、腹脂质量、腹脂率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个体(P<0.05)。研究为在本品种选育中监测绍兴鸭公鸭的生长发育和充分利用淘汰种公鸭肉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材料,同时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绍兴鸭遗传信息。
2015 Vol. 41 (03): 365-370 [摘要] ( 436 ) [HTML 1KB] [ PDF 2142KB] ( 10248 )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邮编:310028
联系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