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双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
主编:张国平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刊号:ISSN 1008-9209 CN 33-1247/S
邮发:国内 32-48 国外 BM4108
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更多...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文
全文   收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19-236.  
摘要( 250 )     PDF(22210KB)( 474 )
生物科学与技术
野桑蚕丝氨酸蛋白酶样蛋白基因克隆及特征(英文)   收藏
张永亮, 武安泉, 赵锦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19-12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12.251
摘要( 364 )     PDF(1104KB)( 717 )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克隆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丝氨酸蛋白酶样蛋白基因,获得的cDNA序列长为938 bp,含有一个91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的蛋白质含有303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昆虫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相应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序列具有它们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家族的典型特征。RT-PCR和Northern blot检测分析表明该基因仅在野桑蚕5龄3 d幼虫的血液中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外膜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收藏
鹿连明, 杜丹超, 程保平, 胡秀荣, 张利平, 陈国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25-13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241
摘要( 448 )     PDF(1391KB)( 675 )
为了解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的遗传多样性,对来源于国内外7个不同地区和浙江台州地区11个不同寄主品种的Ca. L. asiaticus的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后,利用NCBI Blast和DNAMAN软件对omp基因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并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在浙江台州地区不同寄主品种上Ca. L. asiaticus各分离物的omp基因的酶切片段长度不具有多态性,其基因序列也完全一致;而不同地理来源的Ca. L. asiaticus的omp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可产生不同的RFLP指纹图谱,其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均存在变异,表明Ca. L. asiaticus存在种内遗传多样性.在系统发育树上,所有的Ca. L. asiaticus分离物聚为1个分支,而Ca. L. africanus和Ca. L. solanacearum分别处于不同的分支上.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DHA3-9的葡萄糖代谢酶系   收藏
李倩延, 卢向锋, 张鹏程, 孙玲艳, 刘于, 马晓航*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33-14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152
摘要( 548 )     PDF(1244KB)( 832 )
研究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对细胞内葡萄糖代谢除直接氧化途径外可能存在的其他途径。以G. oxydans DHA3-9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源重组构建G. oxydans DHA3-9膜结合的葡萄糖脱氢酶(membranebound glucose dehydrogenase,mGDH)基因敲除的突变株,以阻断该菌的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研究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葡萄糖降解与葡萄糖酸转化、代谢产物成分等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成功地筛选到1株G. oxydans mgdh突变菌,该菌丧失了90%以上利用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的能力,其二羟基丙酮(dihydroxyacetone,DHA)转化量4倍于野生菌;同时,在该突变菌代谢产物中检测出丙酮酸和乙酸,且乙酸对野生菌和突变菌的生长抑制差异极显著.表明葡萄糖在G. oxydans DHA3-9 △mgdh菌株细胞内依赖的代谢途径为糖酵解途径,而非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或磷酸戊糖途径.其中,丙酮酸作为糖酵解途径产物通过丙酮酸脱羧酶和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而乙酸积累过多将对菌株生长产生抑制.
草酸对植物体内Ca2+浓度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   收藏
李阳1, 赵媛1, 徐幼平2, 王继鹏1, 蔡新忠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41-14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151
摘要( 663 )     PDF(1033KB)( 914 )
从影响植物体内Ca2+浓度及其信号通路的角度分析了草酸的致病作用分子机制.采用Fluo4染色和荧光检测方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了草酸对拟南芥植株体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 mmol/L草酸处理后拟南芥体内Ca2+浓度变化不大;但10 mmol/L草酸处理迅速、强烈地降低了拟南芥体内Ca2+浓度,处理10 min后几乎完全检测不到Ca2+荧光信号.同时,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了草酸对3个与Ca2+浓度稳定和信号传导相关的CRT基因以及3个Ca2+信号途径重要基因CDPK1、CDPK2和CAMTA3的表达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除了处理6 h后CRT3的基因表达外,0.1和1 mmol/L草酸处理对上述基因表达的影响总体趋势一致,但1 mmol/L草酸处理的影响程度更显著;草酸处理对不同基因的表达影响也有显著区别:1 mmol/L草酸处理后CRT基因家族与CDPK1基因表达持续上调,CDPK1基因表达上调倍数显著大于CRT基因;CAMTA3基因表达持续下调,到处理后24 h,表达几乎被完全抑制;而CDPK2基因表达则在处理后6 h显著上调,到处理后24 h略微下降.这些结果说明草酸可通过改变Ca2+浓度及Ca2+信号通路对植物与核盘菌互作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拟松材线虫携带细菌对云南松的致病性   收藏
李姝江1, 朱天辉1*, 张兴华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46-15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9.111
摘要( 497 )     PDF(1164KB)( 639 )
为探讨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携带细菌在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选用二年生云南松苗木、从四川省松材线虫病病区分离到的拟松材线虫、线虫携带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为材料,通过室内对云南松枝条韧皮部滴管和松针浸渍法接种,观察并计算松针枯黄率,测定不同处理时间后松针的总酚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等的酶活性变化来表征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云南松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从拟松材线虫体表分离的26种细菌中,枯草芽孢杆菌Ⅲ(Bacillus subtilis Ⅲ)、嗜麦芽寡养单胞菌Ⅰ(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Ⅰ)、杓兰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ypripedii)、解淀粉芽孢杆菌Ⅰ(B. amyloliquefaciens Ⅰ)、枯草芽孢杆菌Ⅴ(B. subtilis Ⅴ)所致段斑长度属于最高值范围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进一步盆栽试验中仅杓兰果胶杆菌致病作用明显,其中,无菌拟松材线虫+杓兰果胶杆菌和无菌拟松材线虫+杓兰果胶杆菌非蛋白代谢产物的混合处理对云南松针叶致病性最强,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其余各处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云南松松针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中,灭菌线虫+杓兰果胶杆菌非蛋白代谢产物的混合处理作用最强,可以导致松针总酚含量,酚类抗氧化产物POD、PPO、PAL活性不断减少,且各指标与枯黄率显著相关.由此可知,云南松拟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与寄主苯丙烷类代谢的异常变化有关.
农业科学
西藏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英文)   收藏
杨丽娜, 胡宏亮, 朱波, 金晓丽, 邬飞波, 张国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55-16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9.021
摘要( 546 )     PDF(1133KB)( 691 )
以82份西藏野生大麦和16份栽培大麦为材料,利用水培试验,以生物量和氮素吸收为指标,比较了它们耐低氮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低氮耐性的基因型差异显著,野生大麦的变异大于栽培大麦.在此基础上,以鉴定获得的2个耐低氮野生大麦(XZ113和XZ149),1个中度耐低氮野生大麦(XZ125)和1个耐低氮栽培大麦品种(ZD9)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氮浓度下的生长与生理表现.氮素吸收动力学分析表明,ZD9与XZ113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相似,但ZD9的亲和系数(Km)值较小,与XZ149相近;在供试的4个基因型中,XZ113的光合能力较强,而ZD9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表明西藏一年生野生大麦的耐低氮机制可能与栽培大麦不同,为大麦低氮耐性或高效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
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耐低钾种质的鉴定及其生理特性(英文)   收藏
朱波, 曾建斌, 吴德志, 蔡圣冠, 杨丽娜, 张国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65-17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8.021
摘要( 538 )     PDF(6073KB)( 835 )
以99份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基因型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比较它们对低钾耐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显示,供试的野生大麦基因型在低钾耐性上差异显著,其中,XZ107、XZ153和XZ159表现出较高的低钾耐性,而XZ141表现为低钾敏感.然后以上述4种低钾耐性不同的野生大麦基因型和钾素利用效率不同的2个栽培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低钾胁迫条件下的钾素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和HvHAK1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以上参数值均为耐低钾基因型显著高于低钾敏感基因型.另外,利用DArT标记进行遗传关联分析表明,大麦组织中的钾含量受多基因控制.表明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可为栽培大麦及其他作物的钾素高效育种提供有益的种质及基因,在低钾与正常钾素水平下的相对干物质质量和钾素利用效率是评估大麦低钾耐性的可靠指标.
不同水平负载量对“鄞红”葡萄成熟和品质的影响   收藏
陆玫丹1, 贺坤2, 裴庆松3, 贾惠娟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75-18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311
摘要( 462 )     PDF(1039KB)( 640 )
以三年生欧美杂交种“鄞红”(Vitis vinifera×Vitis labrusca)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3个不同负载量水平(2,3,4 kg/m2)对葡萄果实品质与成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3和4 kg/m2负载均能延迟果实成熟,其中4 kg/m2处理相比2 kg/m2处理可使果实成熟延迟42 d,各处理间平均单果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 kg/m2处理相比,过高负载的4 kg/m2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降低2.8%,着色不良;同时,翌年枝条萌芽率和花穗质量分别减少20.1%和19.76%,3 kg/m2处理总体品质指标处于两者之间,但因成熟期的不一致,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和花青苷含量在个体间差异较大.4 kg/m2处理果实成熟延迟挂树后,可溶性固形物下降5.3%,果实发生软化,硬度降低1.8%,后期果粒部分失水萎焉.因此,生产中“鄞红”葡萄建议使用2 kg/m2左右的正常挂果量负载水平,若有延迟需要,可适当高负载,成熟后应及时采摘.
基于核磁共振的玉米根系3维可视化研究   收藏
方孝荣1, 王南飞2,3, 张建锋2,3, 龚向阳4, 刘飞2,3, 何勇2,3*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81-18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9.251
摘要( 482 )     PDF(2403KB)( 702 )
以玉米根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位无损检测玉米根系,研究土壤体积含水率对根系成像效果的影响;依据获取的根系核磁切片图像,借助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和可视化工具包Visualization Toolkit 5.4实现玉米根系模型的重构;对根系模型的几何参数进行测量,验证重构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土壤体积含水率在5%~20%范围内变化时不会对玉米根系的核磁共振成像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模型的几何测量值与根系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均小于3%,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研究可以用于植物根系的原位无损检测,实现根系几何参数的精确测量,对于认知根系与周围土壤介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光谱图像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方法检测马铃薯外部缺陷   收藏
苏文浩, 刘贵珊*, 何建国, 王松磊, 贺晓光, 王伟, 吴龙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88-19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8.241
摘要( 650 )     PDF(4859KB)( 1017 )
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在400~1 000 nm光谱区域检测马铃薯外部缺陷,通过特征波段主成分分析法和图像差值算法建立马铃薯外部缺陷在线无损检测方法.以6种缺陷类型(机械损伤、孔洞、疮痂、表面碰伤、绿皮、发芽)以及完好无损的合格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分别获取它们的高光谱图像,提取并分析高光谱图像中感兴趣区域的反射率光谱;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光谱数据降维,根据所有类型马铃薯第2主成分图像的权重系数曲线的局部极值选取5个特征波长(478,670,723,819,973 nm);然后对选出的特征波长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新的主成分图像,并针对不同的马铃薯缺陷类型分别选出马铃薯缺陷部位与周围区域灰度值差别最明显的主成分图像,通过阈值分割、腐蚀、膨胀和连通度分析等图像处理方法对马铃薯的外部缺陷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其正确识别率达到82.50%.为进一步消除马铃薯图像背景区域的灰度值对其缺陷部位的影响,同时提高缺陷部位与周围区域的对比度,利用图像差值算法,并与特征波长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再经过阈值分割、腐蚀、膨胀和连通度分析等步骤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全部7种类型马铃薯的正确识别率达到96.43%.说明高光谱图像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马铃薯外部缺陷.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温室番茄灰霉病预测   收藏
张智, 胡晓辉, 邹志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197-20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281
摘要( 425 )     PDF(1046KB)( 646 )
筛选与温室番茄灰霉病害发生密切相关的3个环境因子,即温室内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作为输入向量,番茄灰霉病害发生等级为输出向量,根据2009—2010年陕西省杨凌区新天地示范园双跨日光温室内病害发生期环境数据及番茄灰霉发病情况调查数据,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c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建立温室番茄灰霉病病害发生的预测模型;应用Matlab软件对90组历史试验数据进行训练仿真,并对其余12组数据进行拟合测试.结果显示,病害预测准确率为0.833 3,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说明RBF神经网络是温室番茄灰霉病害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棉农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及影响因子分析 ——基于莎车县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收藏
颜璐1, 马惠兰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203-20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301
摘要( 476 )     PDF(1020KB)( 588 )
基于莎车县203户棉农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估算棉农的化肥技术效率,并进一步运用双对数模型分析各因子对棉农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莎车县棉花作物化肥施用技术效率较低,仅0.459 8,有一半以上的量无法作用于农业生产.文化程度对技术效率影响最大;之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化肥利用率的认识程度、农技培训、土壤质量变化、纯农人数占比和有机肥的施用;而种植规模、化肥价格变化和务农时间对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影响较低.最后,提出了提高棉农受教育水平、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控制化肥价格、推进农户适度规模化经营等相关的对策建议.
农牧交错带不同生计方式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例   收藏
卞莹莹1,2, 宋乃平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210-22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291
摘要( 456 )     PDF(1327KB)( 619 )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农牧交错带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度、感知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表现出不同的结果.研究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单一.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感知研究区生态环境好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认知度也提高.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认知与研究区近50年的气象观测值趋势相符.农户在遇到极端气候事件时基本上是被动适应,事后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关注的极端气候事件不同.随着生态建设效果显现和非农业化带来的经济能力增强,农户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和关注度逐渐降低,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动物科学
在低盐度胁迫下鲻幼鱼鳃丝Na+-K+-ATP酶活性及其β亚基mRNA表达与显微结构变化   收藏
李磊1, 蒋玫1, 王云龙1, 吴庆元2, 牛俊翔2, 沈新强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223-23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9.031
摘要( 427 )     PDF(5211KB)( 796 )
探讨在低盐度胁迫下鲻(Mugil cephalus)幼鱼鳃丝Na+-K+-ATP酶活性、Na+-K+-ATP酶β亚基mRNA表达量变化以及对鳃丝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分别为20(对照组),15,10,5和0实验条件下,20 d后各低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0和5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持续上升的趋势,前期升高幅度大,后期升高幅度减小;10和15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在15 d后达到峰值,至20 d呈现小幅下降趋势.鳃丝Na+-K+-ATP酶β亚基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Na+-K+-ATP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同步,显示出了其对Na+-K+-ATP酶活性的调控作用.对鳃丝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降低,鲻幼鱼鳃小片逐渐变宽,伴随间距缩小,同时泌氯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体积缩小,扁平细胞体积增大,黏液细胞数量增多.这表明在低盐度胁迫下鲻幼鱼鳃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具有随外界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农业工程
便携式苗木移植机设计及工作参数优化   收藏
张京平*, 朱建锡, 孙腾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2): 231-23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301
摘要( 415 )     PDF(3519KB)( 555 )
该文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可靠的便携式苗木移植机.为使设计的苗木移植机具备较好的工作性能,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偏心块转速、偏心块质量和偏心距为自变量,下挖200 mm所需时间为响应值,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利用Design-Expert 7.0.0软件建立数学模型,对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各因素与下挖200 mm所需时间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极其显著(P0.05),偏心块质量、偏心距、偏心块转速3个因素对下挖时间的影响均显著,且其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偏心块质量、偏心距、偏心块转速.对苗木移植机工作参数优化表明:当偏心块转速为1 500 r/min、偏心块质量为85.47 g、偏心距为94.67 mm时所需下挖时间最短(22.07 s);与在该工作参数下的实测值(19.66 s)基本相符,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0.90%.总之,该优化设计提高了苗木移植机的工作性能,同时也为苗木移植机工作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