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3年 39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3-09-20

全文
生物科学与技术
农业科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
农业工程
生物科学与技术
473 黄玉吉1,2, 陈斌1*, 张传溪2*
褐飞虱体内Himetobi P病毒的检测及组织定位
通过对Himetobi P病毒(HiPV)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不同发育阶段的感染水平及不同器官组织的感染情况等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iPV与褐飞虱的互作及HiPV的应用奠定基础。对采自亚洲各地的10个褐飞虱种群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检测,发现所有检测的种群都携带有HiPV。根据HiPV衣壳蛋白编码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理来源宿主的病毒聚类与采集的地理远近并不一致。该病毒对褐飞虱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可能是一种共生病毒。FQ-PCR分析表明,褐飞虱体内HiPV的相对含量随褐飞虱龄期的增大而缓慢增加,在成虫期达到高峰,且成虫中雄虫的带毒量高于雌虫。以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对宿主不同组织的病毒感染水平进行检测表明,HiPV在宿主的中肠后端部分感染水平最高,马氏管次之,而卵巢、精巢、唾液腺、脂肪体中含量较低。
2013 Vol. 39 (5): 473-590 [摘要] ( 926 ) [HTML 1KB] [ PDF 5171KB] ( 849 )
全文
473
全文
2013 Vol. 39 (5): 473-590 [摘要] ( 171 ) [HTML 1KB] [ PDF 59478KB] ( 480 )
生物科学与技术
481 马小魁1*, 江华1, 李峻志2, 陈勇3, 何晓晶1
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响应面设计法优化
为优化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运用响应面设计法对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利用Minitab 16.0分析软件的Plackett-Burman设计模块对影响胞外多糖产量的培养基组分进行设计筛选,进一步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确定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麦芽糖、维生素B1(VB1)和谷氨酸;然后通过该软件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模块对此3个因素进行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优化,结合基本培养基中其他成分含量而得到最高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麦芽糖6.11%,谷氨酸0.70%,VB1 2.8×10-4%,酵母粉0.50%,KH2PO4 0.15%,MgSO4·7H2O 0.10%,初始pH值5.5。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梨形马勃胞外多糖产量为(3.71±0.16) g/L,比采用基本培养基的多糖产量增加了4.6倍。
2013 Vol. 39 (5): 481-488 [摘要] ( 592 ) [HTML 1KB] [ PDF 2216KB] ( 941 )
农业科学
489 王军君1, 邬小撑2, 丁文雅1, 周元清1, 林咸永1*
雾培营养液氮钾水平对不同番茄品种果实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文章导读:null
采用雾培法研究营养液氮(N 2、12、22 mmol/L)、钾(K 4、8 mmol/L)供应水平对2个番茄品种(盆栽红、盆栽黄)果实产量、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果实的直径、座果率、产量、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以及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清除率、ABTS)
[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总抗氧化能力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12 mmol/L供氮水平时达到最高水平;果实可滴定酸和硝酸盐含量随供氮水平提高逐渐增加,而抗坏血酸、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逐渐降低,在12 mmol/L供氮水平时可维持较高的抗坏血酸、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以及较低的硝酸盐含量。供钾水平从4 mmol/L提高到8 mmol/L,可在提高果实产量的同时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类黄酮、总酚、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并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盆栽红的产量、抗氧化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盆栽黄。综上,选择盆栽红为栽培品种,雾培营养液供应12 mmol/L氮和8 mmol/L钾,可获得较高的果实产量、风味品质和抗氧化营养品质,并保持较低的硝酸盐含量。
2013 Vol. 39 (5): 489-496 [摘要] ( 627 ) [HTML 1KB] [ PDF 4174KB] ( 1238 )
497 徐超1, 沈凯2, 邵路亭2, 丁兴成1*
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抗性酶及生长的调节作用

文章导读:null
为研究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抗性酶的影响及其生长调节作用,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 γ线对壳聚糖进行辐照改性,并用凝胶色谱法测定改性后的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辣椒种子在辐照壳聚糖溶液中浸泡催芽后测定发芽率,移栽种植按设定时间喷施壳聚糖溶液后测定辣椒植株叶片和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结果表明,辐照壳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与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均显著变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得均匀。辐照壳聚糖在质量浓度低于100 mg/L时对辣椒发芽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发芽率比对照组提高14.29%。辐照剂量及质量浓度对3种酶均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辐照剂量及质量浓度的壳聚糖对酶的影响程度不同。随辐照剂量的增大酶活性逐渐升高,但质量浓度的升高却导致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最佳条件下对SOD酶、POD酶和PAL酶的促进作用分别达到43.17%、55.56%和60.00%。随着壳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辣椒果实质量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不同剂量条件下均在100 mg/L时具有最大的单粒果实质量。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植株内酶的影响具有累计效应,最终影响到辣椒果实的质量。可以确定壳聚糖经辐照后作为激发因子能明显调节植物体内的抗逆能力与防御能力,提高辣椒植株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改变细胞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调节辣椒生长。
2013 Vol. 39 (5): 497-503 [摘要] ( 662 ) [HTML 1KB] [ PDF 1401KB] ( 920 )
504 王继变1,2, 陈洪成2,3, 陈玉波2,4, 张晓玉2,4, 徐海明1, 赵坚义2*
通过条件QTL定位分析油菜不同脂肪酸组分对含油量性状的影响

文章导读:null
利用先前构建的Sollux/Gaoyou DH群体在4种环境下的表型结果和最新遗传图谱,通过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剖析油菜种子4种主要脂肪酸含量与含油量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显示,检测到的所有主效、上位性和环境互作QTL效应值均较小,但主效QTL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分别检测到7、10、10和5个芥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QTL位点,其中位于A2、A7、A9和C1上的芥酸,C7和A9上的油酸和亚麻酸以及A4、A10、C6、C7和C9上的亚油酸位点为新检测出的微效QTL。条件QTL定位结果表明, OilA9、OilC2和OilC8-1受亚油酸影响较大。OilA4同时受油酸、亚麻酸和芥酸的影响, OilA1、OilA7和OilC8-2所在区间可能存在控制油酸含量的微效基因,对含油量起调控作用。另外,还检测出4个效应值更小的条件QTL新位点,进一步说明含油量性状的复杂性和难以操控性。检出的芥酸和3个18碳脂肪酸的QTL数量远多于已有在芥酸分离群体中定位到的QTL,但效应值均较小,表明在无主效芥酸等位基因分离情况下,使控制芥酸和3种18碳脂肪酸的众多微效基因得以表达。通过标志辅助聚合微效高芥酸等位基因可能对选育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品种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标志辅助选择OilA7和OilC8位点的高含油量等位基因可同步提高种子中油酸含量。
2013 Vol. 39 (5): 504-5125 [摘要] ( 556 ) [HTML 1KB] [ PDF 463KB] ( 800 )
513 田洁, 梁晓, 桂文君, 朱国念*
糙米、土壤和田水中三唑磷残留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

文章导读:null
建立三唑磷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法(indirect compet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icCLEIA)。以鲁米诺和过氧化氢作为化学发光底物,通过对工作浓度、化学发光增敏液、反应缓冲液、有机助溶剂与浓度等条件的优化,确立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该方法对三唑磷检测线性范围为0.097~12.5 ng/mL,IC50为1.23 ng/mL,检出限可达0.14 ng/mL。将优化的方法应用到稻田水样、土样、糙米样品中三唑磷残留检测,样品的添加回收率为67%~113%,变异系数为0.08%~24.53%。研究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上述样品中三唑磷残留的快速检测,并可为三唑磷化学发光试剂盒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2013 Vol. 39 (5): 513-521 [摘要] ( 501 ) [HTML 1KB] [ PDF 3892KB] ( 754 )
522 杨涛1, 石瑜1, 王晓艳2, 张新1, 钱红梅1, 孟秋峰3, 汪炳良1*
小菜蛾取食对2个芥菜变种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文章导读:null
以2个芥菜变种(大叶芥和宽柄芥)为材料,研究小菜蛾对芥菜为害的选择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小菜蛾取食和机械损伤对叶片中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小菜蛾对大叶芥的为害程度明显大于宽柄芥。在正常生长的宽柄芥和大叶芥叶片中分别检测到6种和8种芥子油苷,其中2-丙烯基芥子油苷是2个变种叶片中最主要的组分,占总含量的92%以上。宽柄芥叶片总芥子油苷含量极显著低于大叶芥,两者分别为7.21 μmol/g和13.31 μmol/g。当叶片被小菜蛾取食24 h后,2个变种总芥子油苷含量均明显升高,且宽柄芥叶片升高的幅度远大于大叶芥,分别达21.35 μmol/g和20.49 μmol/g;而2个变种各组分中2-丙烯基芥子油苷含量升高更明显,且宽柄芥叶片升高的幅度同样远大于大叶芥。同时,小菜蛾取食诱导2个变种叶片合成了新的芥子油苷组分,其中大叶芥叶产生了一种含量很低的吲哚族芥子油苷(4-羟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而宽柄芥中产生了一种低含量的脂肪族芥子油苷(10-甲基亚磺酰癸基芥子油苷)和一种低含量的吲哚族芥子油苷(1-甲氧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研究表明,2个芥菜变种中叶片芥子油苷含量高者受小菜蛾为害重,小菜蛾取食会诱导芥菜产生新的芥子油苷,并且诱导芥子油苷大量合成,但对不同变种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2-丙烯基芥子油苷在芥菜响应昆虫取食胁迫中发挥主要作用,且受害程度轻的芥菜中2-丙烯基芥子油苷对昆虫取食胁迫的反应更敏感。
2013 Vol. 39 (5): 522-530 [摘要] ( 547 ) [HTML 1KB] [ PDF 942KB] ( 708 )
531 陈方永1*, 倪海枝1, 徐小菊2, 陈青英3, 方海涛4, 王引1, 陈正连5
种间杂交培育“温岭高橙”三倍体杂种

文章导读:null
经过优选,以2种异源四倍体花粉为父本与浙江地方品种“温岭高橙”杂交授粉。经过胚抢救培养育成幼苗1200多株,从中选择健壮植株650株。经过流式细胞仪2次检测,确定三倍体植株70株,三倍体率10.77%,其中以ZJ(甜橙类+柠檬)为亲本花粉杂交育成的三倍体植株41株,SR(酸橙+兰普莱檬)为亲本花粉杂交育成的植株29株。其他为二倍体等不同倍性植株。三倍体与母本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没有明显差异,而栅栏组织层数差异明显。经过对植株长势和2个亲本资料的综合观察比较,2005年以ZJ为亲本杂交育成的30株三倍体健壮植株进行田间种植结果试验。发现植株生长顶端优势明显,枝条粗壮;2008年开始开花结果,当年控高3 m、大枝修剪进入正常栽培管理;2009年开始结果。经过4年结果观察,果实产量逐年增加,品质不断优化。2012年平均单果质量达372 g,果皮厚度4.8 mm,可溶性固形物11.3%,总酸1.48%,固酸比7.63,无种子,可食率75.86%。
2013 Vol. 39 (5): 531-536 [摘要] ( 625 ) [HTML 1KB] [ PDF 3038KB] ( 661 )
资源与环境科学
537 徐秋桐1, 常跃畅1, 章明奎1,2*
浙江省土壤中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

文章导读:null
从浙江省各地采集不同类别土壤样品146个,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细菌在无和含有抗生素(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质量分数为1 mg/kg)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用可培养耐药菌发生率作为指标,评估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性,分析浙江省区域内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表层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5.75%~48.23%和4.52%~36.71%;表层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发生率的平均值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滨海平原>丘陵山地;潮土>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盐土>石灰土、粗骨土>黄壤;蔬菜地>果园>旱地、水稻田>荒地>林地;养殖场>居民区>农地。土壤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发生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而在同一土壤剖面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发生率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的耐药发生率与其对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性呈现显著的相关(r=0.816,n=136)。研究认为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差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2013 Vol. 39 (5): 537-544 [摘要] ( 601 ) [HTML 1KB] [ PDF 1309KB] ( 977 )
545 唐璐, 牛成镇, 吕镇梅*
土霉素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文章导读:null
为了解在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OTC)胁迫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以分别含0、0.1、5、20、60 mg/L OTC人工废水的活性污泥为对象,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研究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随不同废水OTC负荷及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动态变化特点,并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对活性污泥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对照组(未添加OTC)比处理组(添加不同质量浓度OTC)的活性污泥具有更丰富的微生物相。仅在对照组中发现了丝状菌;短杆菌在处理组中的比例明显降低,球状菌表现出更强的OTC适应性。在运行至88 d时,对照组和OTC质量浓度≤20 mg/L的处理组中均出现较多体型较大的球状微生物。活性污泥中主要优势菌属于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各菌属表现出不同的OTC抗性,在不同处理组间出现不同优势菌群,分别在其相应的废水处理中发挥着作用,从而使活性污泥的废水处理效率逐渐恢复。这些结果说明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废水处理效率具有OTC质量浓度效应,OTC质量浓度越高,其受到的影响越大,同时,低浓度OTC的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显著;但是,在长期OTC的选择作用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动态变化,出现了适应OTC的新菌群,为活性污泥废水处理效率的回升带来了转机。
2013 Vol. 39 (5): 545-555 [摘要] ( 505 ) [HTML 1KB] [ PDF 5006KB] ( 861 )
556 徐捷, 单立楠, 俞丹萍, 李竺霖, 何云峰*
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蓝氮素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文章导读:null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太湖流域地区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蓝产量和氮素利用及对径流水和淋溶水中氮素流失动态的影响,并对氮素流失量及流失率进行分析。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常规化肥(256 kg/hm2)、有机肥(256 kg/hm2)、蔬菜专用肥(256 kg/hm2)、蔬菜专用肥减量20%(205 kg/hm2)和蔬菜专用肥减量40%(154 kg/hm2)。结果表明:蔬菜专用肥比常规施肥和有机肥显著提高甘蓝产量,分别增产31.84%和5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间甘蓝氮素利用率在10.55%~24.17%之间,且不同施氮量蔬菜专用肥的氮素利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施氮量的减小,氮素利用率由16.72%提高至24.17%。甘蓝生长季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流失量为19.66~38.03 kg/hm2,主要流失形态为硝态氮。氮素淋溶流失量受施肥和淋溶水量影响,淋失率为0.21%~0.56%,主要流失形态为铵态氮。蔬菜专用肥比常规化肥可减少7.43 kg/hm2的氮素流失。蔬菜专用肥减量40%后,氮素流失量可比蔬菜专用肥处理减少12.02 kg/hm2。通过施用蔬菜专用肥并优化施肥量(减量20%)能够在保证甘蓝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甘蓝氮素利用率、降低氮素的流失量,从而减轻氮素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
2013 Vol. 39 (5): 556-564 [摘要] ( 567 ) [HTML 1KB] [ PDF 2546KB] ( 753 )
565 陈林, 杨新国, 宋乃平*, 杨明秀, 肖绪培, 王兴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叶片水分吸收性状
为了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叶片是否能利用发生频率较高而又无法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小量级降雨,以宁夏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5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的单位面积吸水量(leaf water uptake content, LWUC)、含水量增加率(percentage increase in leaf water content, RW)、水分饱和亏(leaf water saturation deficit, WSD)、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ChlC)、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和叶片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erial content, LDMC),分析植物各叶片性状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吸水性状的变异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叶片可以吸收水分,具有利用小量级降水的能力;与其他区域的研究结果相比,研究区50种植物叶片性状值偏小,说明该区域植物能较好地适应贫瘠的环境;叶片性状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不同叶片质地植物的LWUC、RW存在差异,肉质多汁和叶片退化显著高于草质、革质、膜质和纸质者(P<0.05),与W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植物生活型相比,地下芽植物的LWUC、RW和WSD均显著高于地上芽植物(P<0.05);不同植物生长型物种的LWUC和RW存在显著差异,半灌木植物的LWUC和RW显著高于乔木/小乔木和1年生/2年生草本(P<0.05),而与W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叶面性状植物的LWUC和RW也有所不同,周身覆毛大于双面覆毛(P>0.05)、单面覆毛(P<0.05)和背被白粉(P<0.05),而与W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叶片吸水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 Vol. 39 (5): 565-574 [摘要] ( 611 ) [HTML 1KB] [ PDF 2711KB] ( 812 )
575 涂洁1*, 裴青宝1, 王辉民2, 廖迎春1, 李燕燕1
江西退化红壤区枫香液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文章导读:null
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和自动气象站对江西退化红壤区枫香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建立描述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枫香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晴天液流为典型的宽峰型变化,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开始启动、到达峰值时间和保持较大速率时间的不同。不同月份平均液流速率(v, cm/s)大小依次为7月(0.002131)>6月(0.001937)>8月(0.001932)>9月(0.001861)>5月(0.001593)>4月(0.001423)>10月(0.001123);2)雨天枫香液流明显低于同时期晴天液流水平,但液流变化节律因降雨时段和降雨强度不同存在差异;3)液流速率对平均净辐射的响应存在逆时针方向1 h的时滞,对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响应存在顺时针方向1.5 h的时滞。在考虑与不考虑时滞效应2种情况下,与枫香液流速率相关性从大到小的气象因子分别依次为:平均净辐射(0.398)>相对湿度(-0.258)>空气温度(0.231);平均净辐射(0.595)>相对湿度(-0.401)>空气温度(0.028)。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决定系数R2均达到0.85;所有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2013 Vol. 39 (5): 575-581 [摘要] ( 474 ) [HTML 1KB] [ PDF 1848KB] ( 677 )
农业工程
582 胡莹, 王俊*
无线电子鼻的研制和远程监测应用
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无线电子鼻系统,该系统包括用于采集数据的监测节点、用于ZigBee网络组织与数据汇聚的协调器节点和用于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远程管理系统。在系统完成后,对其通信性能进行测试,然后将之运用于水果李子存放过程的检测。在恒定温度湿度下,每天测2次,连续检测5 d。运用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能够大概得出李子变化趋势,而运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可较准确地判定各样品所属阶段。最后选取2种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方案分别对样品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识别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选用主成分分析后的特征向量进行SVM分析有较好的识别率,说明本实验设计的无线电子鼻系统能够运用于水果新鲜度的远程监测。
2013 Vol. 39 (5): 582-590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6550KB] ( 765 )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邮编:310028
联系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