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3年 39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3-07-20

全文
评论
生物科学与技术
农业科学
食品科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
动物科学
全文
355
全文
2013 Vol. 39 (4): 355-472 [摘要] ( 235 ) [HTML 1KB] [ PDF 30578KB] ( 593 )
评论
355 赵逸民1, 杨正爱2, 李铎1*
健康农业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基础
2013 Vol. 39 (4): 355-359 [摘要] ( 466 ) [HTML 1KB] [ PDF 802KB] ( 807 )
生物科学与技术
360 王亚1,2, 刘建平1, 徐梦云1, 季为捷1, 凃巨民1, 张晓波1*
水稻泛素缀合酶样蛋白基因OsCROC-1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为研究水稻泛素缀合酶样蛋白的序列特征、基因表达模式及亚细胞定位模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从水稻日本晴中鉴定并分离到1个泛素缀合酶样蛋白基因即OsCROC-1A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1个具有1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含UBC保守功能域和催化位点D.比对分析结果表明,OsCROC-1A蛋白与其他CROC-1蛋白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42.61%~84.14%).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良好的物种属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OsCROC-1A在水稻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片、根、外稃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内稃、茎、雌蕊、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次之,而在雄蕊中的表达量相对最低.经4 ℃低温、20 mmol/L H2O2、0.01%甲基磺酸甲酯等胁迫处理使胚性愈伤中的OsCROC-1A表达量显著上调,经300 mmol/L甘露醇、100 μmol/L脱落酸、200 mmol/L NaCl胁迫处理则使愈伤组织中的OsCROC-1A表达量降低.OsCROC-1A与EGFP的融合蛋白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中.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3 Vol. 39 (4): 360-368 [摘要] ( 560 ) [HTML 1KB] [ PDF 3597KB] ( 1187 )
369 邓唯唯, 李静, 高鹏, 郝东霞, 张璐, 石太平, 王应,
促细胞增殖新基因TOX的功能研究
利用GenBank中的数据,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从人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功能基因TOX(thymocyte selectionassoci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特性,并通过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分析TOX在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亚细胞定位情况;使用细胞生长曲线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TOX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TOX基因定位于人8号染色体q12.1上,全长4 131 bp,编码526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57 ku,含有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其编码蛋白为高迁移率蛋白家族成员,能参与基因调控等生理过程;TOX基因在白血病细胞系Jurkat和Raji中高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中;对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及细胞周期分析表明,TOX能够使细胞生长速度加快,且S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说明TOX参与了细胞增殖调控,有可能研究开发为药物靶标或疾病标志物.
2013 Vol. 39 (4): 369-374 [摘要] ( 463 ) [HTML 1KB] [ PDF 1876KB] ( 1244 )
375 叶立新1, 周莹莹2, 刘玲娟1, 陈伟杰2, 刘胜龙1, 郑朝宗3, 金孝锋2*
基于形态性状分析的浙江茜草科胀节假盖果草亚种新组合
茜草科(Rubiaceae)假盖果草属(Pseudopyxis)共3种,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其中胀节假盖果草(P. monilirhizoma)为近年发表的新种,特产浙江凤阳山。 在文献查阅、野外采集和标本整理鉴定的基础上,对产于日本的P. depressa、P. heterophylla和特产于中国的胀节假盖果草形态性状进行主坐标分析(PCoA),并对茎的毛被和种子微观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PCoA散点图中,P. heterophylla 和胀节假盖果草不能明显区分,而P. depressa与这二者区别明显;P. heterophylla和胀节假盖果草在茎的毛被方面也无区别,但胀节假盖果草种子表面除有纵肋外,还有瘤块状突起,与P. heterophylla有所区别。通过形态性状和种子微观形态分析,认为假盖果属的已有3个种应归并为2个种,将胀节假盖果草作为P. heterophylla的亚种处理, 组合为P. heterophylla subsp. monilirhizoma (Tao Chen) L. X. Ye, C. Z. Zheng & X. F. Jin.
2013 Vol. 39 (4): 375-380 [摘要] ( 407 ) [HTML 1KB] [ PDF 13028KB] ( 650 )
381 李艳丽, 陈列忠*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在毒死蜱胁迫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演替
为评价毒死蜱施用后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将农田土壤用终质量分数5 mg/kg毒死蜱处理,同时以不施用毒死蜱为对照,定期采集土样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并提取土壤DNA,采用基于染色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ITS1f-GC/ITS2和28S rDNA U1-GC/U2引物对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获得的指纹图谱利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数字化分析,计算样品的多样性指数(H),并用Matlab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ITS1f-GC/ITS2和U1-GC/U2扩增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施用后第7~60天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发生很大改变,且毒死蜱处理样品真菌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主成分分析显示,毒死蜱处理样品与对照明显分在2个不同的区域,充分表明毒死蜱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迅速且持久.
2013 Vol. 39 (4): 381-386 [摘要] ( 452 ) [HTML 1KB] [ PDF 1218KB] ( 1003 )
387 汤海青1,2, 欧昌荣3, 郑晓冬1*
1株产褐藻胶裂解酶海洋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
利用以褐藻胶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分离纯化产褐藻胶裂解酶的海洋细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鉴定菌株,用紫外法分析纯化酶液的pH、温度作用范围及稳定性等酶学性质.结果表明:从青岛近海分离到1株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QZ4,革兰阴性杆菌,适宜生长温度和NaCl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5~25 ℃和15~60 g/L;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相似性为97%,GenBank登录号为HM130919;该酶具有同时降解高古罗糖醛酸聚合物和高甘露糖醛酸聚合物的能力,其最适作用pH和温度分别为7.5和40 ℃,Mg2+、Na+、Fe3+、Mn2+等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Zn2+有抑制作用,1.0 mol/L乙二胺四乙酸可完全抑制其活性;由LineweaverBurk (L-B)作图法求得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541 U/mL,米氏常数(Km)为0.051 mg/mL.
2013 Vol. 39 (4): 387-395 [摘要] ( 432 ) [HTML 1KB] [ PDF 2347KB] ( 1304 )
农业科学
396 何勇, 朱祝军*
等渗的Ca(NO3)2和NaCl胁迫对番茄根系呼吸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以番茄为材料,研究80 mmol/L Ca(NO3)2和120 mmol/L NaCl胁迫对番茄生长、根系呼吸速率、活性氧产生速率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氧电极法测定根系呼吸作用,以水杨酸氧肟酸作为抗氰呼吸的抑制剂,以氰化钾作为细胞色素呼吸的抑制剂.结果表明:盐胁迫后番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番茄根系总呼吸速率和细胞色素呼吸速率明显下降,抗氰呼吸速率上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明显增加,其中NaCl处理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在NaCl胁迫下,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但在处理后期上升幅度下降,而在Ca(NO3)2胁迫下,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一直显著上升;NaCl胁迫的根系膜脂过氧化程度显著高于Ca(NO3)2处理.说明NaCl处理对番茄根系的氧化胁迫程度较Ca(NO3)2处理高,其中,NaCl处理对番茄生长抑制作用较强可能与番茄根系呼吸作用下降幅度较大、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有关,此外,为了缓解盐胁迫,NaCl处理后番茄根系抗氰呼吸增加幅度较大.
2013 Vol. 39 (4): 396-402 [摘要] ( 619 ) [HTML 1KB] [ PDF 1041KB] ( 910 )
403 刘彦伶, 来庆, 徐旱增, 张宣, 吴良欢, 顾艳, 何艳, 孔向军
不同氮肥类型对黄泥田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采用大田试验,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供应下研究不同氮肥类型对黄泥田双季稻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CK)相比,各施氮处理早稻产量增幅77.7%~103.5%,效益增幅7 149~10 648元/hm2,晚稻产量增幅56.4%~72.9%,效益增幅8 055~10 950元/hm2;与普通尿素(prilled urea, PU)习惯施肥(PU 100%)相比,不同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基施处理在早、晚稻上的表现不一致,在早稻上脲甲醛(ureaformaldehyde, UF)一次性基施(UF 100%)和生化抑制尿素(urea with nitrapyrin, NPU)一次性基施(NPU 100%)处理、晚稻上生化抑制尿素一次性基施(NPU 100%)和70%硫磺树脂双包膜尿素(sulfurpolyester resincoated urea, SPCU)掺混30%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SPCU 70%+PU 30%)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分别达9.9%、2 281元/hm2和3.7 kg/kg以上,用NPU 100%处理的早稻和晚稻的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7.3%和78.3%.从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率各方面综合考虑,NPU 100%或UF 100%可作为早稻的适宜施氮模式,NPU 100%或SPCU 70%+PU 30%可作为晚稻的适宜施氮模式,NPU在早、晚稻上的表现均最佳,可在该区域双季稻上推广应用.
2013 Vol. 39 (4): 403-412 [摘要] ( 573 ) [HTML 1KB] [ PDF 1263KB] ( 818 )
413 吴家森1,2, 张金池1*, 黄坚钦2, 童志鹏3, 叶晶2, 顾光同4
浙江省临安市山核桃产区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为阐明我国特色干果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于2008年7—8月采用1 km×1 km网格在浙江省临安市域内设置山核桃林样地306个,采集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和其他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山核桃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8.87 g/kg和60.92 t/hm2,明显低于相同区域的常绿次生阔叶林.多元协方差分析表明,海拔、乡镇和母岩类型等3因素是影响临安市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大峡谷镇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河桥、马啸、湍口、清凉峰等乡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海拔在800 m以上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600 m以下的山核桃林地土壤;花岗岩发育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临安市山核桃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面积29 047.1 hm2,0~30 cm土壤有机碳总贮量为1 828.92×103 t.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2=0.187 1~0.207 6,n=306,P<0.01),而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193 1~0.708 7,n=306,P<0.01).
2013 Vol. 39 (4): 413-420 [摘要] ( 523 ) [HTML 1KB] [ PDF 2513KB] ( 1093 )
421 肖玖金1,2, 黄晓丽1, 卢昌泰1, 郑家东1, 张健2*, 杨万勤2
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了解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都江堰猕猴桃种植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猕猴桃园不同坡位共获土壤动物2 077只,分属13纲29目,坡上部以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中部以蜱螨目、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下部以弹尾目、蜱螨目和线虫纲为优势类群;除5~10 cm土层外,其余各层土壤动物剖面分布均以坡上部最大,坡中部次之,坡下部最小,其中,草本层和0~5 cm土层的干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 cm和10~15 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0~5 cm和10~15 cm土层湿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 cm土层则以坡中部显著高于坡上部和坡下部,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坡中部>坡上部,即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逐渐上升,而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表明不同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3 Vol. 39 (4): 421-427 [摘要] ( 378 ) [HTML 1KB] [ PDF 881KB] ( 780 )
食品科学
428 刘翼翔, 吴永沛, 陈俊, 籍保平
蓝莓不同多酚物质的分离与抑制细胞氧化损伤功能的比较
以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为原料,通过Folin-Ciocalteu法、pH示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蓝莓中的总酚、总花色苷和维生素C(Vc)等功能成分的含量;采用XAD-7大孔树脂、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蓝莓中的不同多酚组分进行分步纯化;以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AAPH)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为评价模型,比较不同蓝莓多酚组分对抑制细胞氧化损伤的功能,并探讨组分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每100 g蓝莓鲜果中含有459 mg总酚、277 mg花色苷和2 721 μg VC;在多酚类物质中,蓝莓主要以花色苷和酚酸为主,分别占总酚的40.21%和38.27%,其次为黄酮类,占4.45%;在蓝莓多酚的3个组分中,花色苷、酚酸和黄酮对HepG2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7%、49%和53%,且组分间在清除细胞内ROS时存在加和作用,但无协同增效效果。综上所述,大兴安岭野生蓝莓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除花色苷外,酚酸也是蓝莓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因此,蓝莓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与其丰富的总酚含量密切相关,这为利用大兴安岭野生蓝莓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3 Vol. 39 (4): 428-434 [摘要] ( 439 ) [HTML 1KB] [ PDF 978KB] ( 1566 )
435 朱作春, 汤一*, 潘蓉, 胡书琴
升温速率对龙井茶烘焙提香品质效果的影响
采用不同升温速率的烘焙处理对龙井茶进行烘焙提香,结合感官审评、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手段,探讨不同升温速率对龙井茶烘焙提香品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热量吸收相同的前提下,慢升温处理茶样的滋味和色泽效果相对较好,其叶绿素的保留率较高,而酚氨比相对较低;升温速率对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中,慢升温处理茶样的月桂烯、罗勒烯、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壬醛等代表绿茶清香特征的芳香物质含量较多,茶叶的鲜爽度较高,香气品质好,而在快升温处理茶样中因火工过高带焦味成分的吡咯、吡嗪类成分含量较高,香气品质降低.
2013 Vol. 39 (4): 435-443 [摘要] ( 463 ) [HTML 1KB] [ PDF 854KB] ( 1197 )
资源与环境科学
444 邹俊良, 杨京平*, 杨虎
水生植物-滤食性动物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净化的研究
为了解水生植物、滤食性动物单独或联合作用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选取水生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滤食性动物螺蛳(Bellamya aeruginosa),通过金鱼藻、狐尾藻、螺蛳、金鱼藻+狐尾藻、金鱼藻+螺蛳、狐尾藻+螺蛳、金鱼藻+狐尾藻+螺蛳7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研究在静水条件下不同处理对水产养殖废水氮磷的净化,尤其是对养殖具有毒害效应的氨氮、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0 d后各处理都能使氨氮及亚硝态氮下降到0.5和0.1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0%以上,其中金鱼藻处理比其余各处理能更快地减少水体中氨氮及亚硝态氮含量,且能使氨氮及亚硝态氮去除率在18 d内达到96.37%和97.85%;各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体中的总氮(total nitrogen, 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去除率在30 d后分别达到14.93%~20.92%和11.95%~17.92%,其中以狐尾藻及狐尾藻+螺蛳处理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狐尾藻处理对TN的最大去除率在第18天达到26.62%,且狐尾藻能更迅速地去除水体中的TN,仅12 d就能达到24.20%的去除率,狐尾藻+螺蛳处理在第24天达到24.65%;随着时间的延长,组合处理比单一处理更具有优势,金鱼藻+螺蛳处理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第6天就能去除TP的31.54%,且金鱼藻+螺蛳处理对降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效果最好.综上,对于氨氮、亚硝态氮及TP含量高的养殖废水,金鱼藻比狐尾藻和螺蛳的适应性更强.
2013 Vol. 39 (4): 444-451 [摘要] ( 496 ) [HTML 1KB] [ PDF 1355KB] ( 1075 )
452 朱云辰1*, 毛一平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浙江大学紫金港东区植物景观评价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浙江大学新校区紫金港东区的植物景观及其配置进行评价.将紫金港校区东区分为A、B、C 3个大区与10个小区,对3个大区内的物种多样性、观赏特性、生活结构等定量指标及其同生境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等定性指标作量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紫金港东区总体已经达到植被层次丰富、植物品种多样、植物景观与建筑硬质景观和谐的标准,但局部区块的植物景观仍有待提升;与A区和B区相比,C区植物景观评价总分最高.这为紫金港校区东区的植物景观改建和将来西区的植物景观全新建设提供了依据,也可为其他高校的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2013 Vol. 39 (4): 452-459 [摘要] ( 461 ) [HTML 1KB] [ PDF 7042KB] ( 828 )
动物科学
460 郑侠飞, 王岩*
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采用流水法现场研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一龄蚌,蚌壳长分别为52和77 mm;二龄蚌,蚌壳长分别为69、87 和102 mm)三角帆蚌的耗氧率.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2.7±0.7) ℃,pH为8.07±0.02,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为(6.05±0.52) mg/L的条件下,蚌壳长为52、77、69、87和102 mm的三角帆蚌的单位质量耗氧率分别为(27.85±7.15)、(17.94±4.89)、(18.76±6.55)、(14.26±3.24)和(14.25±2.51) mg/(kg·h);三角帆蚌个体耗氧率与蚌质量和蚌壳长均显著相关;在实验期间,三角帆蚌单位质量耗氧率存在昼夜差异,夜间(0:00)耗氧率高于白天(12:00);经过3 d饥饿后三角帆蚌耗氧率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本结果揭示池塘养殖的三角帆蚌代谢强度远远低于混养的淡水鱼类,说明三角帆蚌养殖不是鱼蚌综合养殖池塘中DO消耗的主要原因.
2013 Vol. 39 (4): 460-466 [摘要] ( 499 ) [HTML 1KB] [ PDF 953KB] ( 1155 )
467 郑侠飞, 王岩
三角帆蚌耗氧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比较采用静水法、流水法或流水-静水法(在流水条件下适应一段时间后在静水条件下测定耗氧率)对二龄三角帆蚌[蚌质量(41.95±6.23) g]耗氧率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实验结束时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的呼吸瓶内下层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质量浓度显著低于上层和中层的DO质量浓度,而采用流水法的呼吸瓶内DO分层现象不明显;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时根据实验结束时呼吸瓶内上层或中层DO质量浓度计算的耗氧率均显著低于根据下层DO质量浓度计算的耗氧率;在22 ℃水温下,采用流水法测定的蚌耗氧率为(504.7±103.1) mg/(kg·h),采用静水法、流水-静水法时根据各层DO质量浓度并利用修正公式计算得到的蚌耗氧率分别为(552.8±115.1) mg/(kg·h)、(625.4±72.4) mg/(kg·h),3种方法对三角帆蚌耗氧率测定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时如不注意校正呼吸瓶内DO分层将会导致测定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建议采用流水法测定贝类耗氧率.
2013 Vol. 39 (4): 467-472 [摘要] ( 414 ) [HTML 1KB] [ PDF 906KB] ( 1094 )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邮编:310028
联系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