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双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
主编:张国平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刊号:ISSN 1008-9209 CN 33-1247/S
邮发:国内 32-48 国外 BM4108
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更多...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综述  论文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百年院庆专刊   收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25-.  
摘要( 763 )     PDF(35401KB)( 296 )
综述
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中细胞系的分化及调控机制   收藏
王涵, 赵盼盼, 张坤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25-13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1
摘要( 600 )     PDF(1474KB)( 684 )

哺乳动物着床前发育是指精卵结合后胚胎在子宫着床之前的发育。这一阶段的发育时间短(小鼠为4.5 d),但是发生了一系列形态学和发育生物学上的变化。形态上,小鼠在着床前胚胎经历了3 个重要变化:8 细胞阶段的致密化和极性化、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的分化及原始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分离;在发育生物学方面,受精后会发生染色质重编程、母源因子降解、胚胎基因组激活等事件。本文以小鼠着床前胚胎为例,重点介绍了影响胚胎形态变化的调控机制及参与早期胚胎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对这些调控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开发相关技术,从而提高动物繁殖效率或哺乳动物辅助生殖效率。

组学技术揭秘草食动物消化道真菌组成和功能   收藏
王佳堃, 和文凤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31-13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2
摘要( 628 )     PDF(1694KB)( 660 )

真菌是挖掘高效纤维降解酶的核心微生物。厌氧真菌能特化出氢化酶体和纤维小体结构,提高厌氧环境下自身的能量供应;也能特化出厚的细胞壁或孢子样结构增强对不良环境的适应。畜种和消化道类型、日粮结构均能影响消化道真菌的组成。基于核糖体18S/28S rRNA基因和转录组间隔区(internal spacer region, ITS)的分子标记技术为厌氧真菌数量和区系研究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手段,使厌氧真菌的研究逐渐深入。28S rDNA的D1/D2 区域是厌氧真菌高通量分析的首选。由于目前组学分析数据库中缺少真菌的信息,以及很难直接从消化道内容物中获取足量的真菌DNA/RNA用于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分析,所以基于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技术揭示消化道内真菌生理和功能的研究非常有限,是今后真菌研究应重点突破的领域。

细菌促进肠道病毒感染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徐超, 杨晓炼, 乐敏, 朱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40-14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121
摘要( 943 )     PDF(3512KB)( 656 )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在人类及动物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代谢性疾病、慢性病、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中的作用关注甚少。直到最近,学术界才开始对菌群与肠道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系统性研究。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肠道细菌在病毒入侵、病毒致病性及机体抗病毒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初现端倪,但其机制并未得到全面揭示。本文对近年来在细菌和肠道病毒互作方面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肠道病毒利用细菌促进其体内入侵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总体而言,细菌促进病毒体内感染的机制分为2 类:一类是提高病毒粒子稳定性及促进病毒在宿主靶细胞上的黏附作用,即通过提高病毒感染效率促进感染的直接机制;另一类是改变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倾向性,即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感染的间接机制。对病毒利用肠道细菌促进体内感染的相关机制进行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揭示病毒与肠道细菌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解析肠道病毒逃逸宿主黏膜免疫的分子机制,为新型肠道病毒疫苗及相关疫苗佐剂的研发和抗病毒治疗新方法的提出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血清学及临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收藏
雷喜梅, 杨永乐, 许姝雅, 赵鹏伟, 王斌, 黄耀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49-15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122
摘要( 947 )     PDF(1558KB)( 695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急性、高度传染性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的致病原,可感染所有日龄的猪,并在哺乳仔猪中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当前使用的疫苗难以对感染仔猪提供有效保护。因此,研制高效安全的PEDV疫苗是防控PED的关键。同时,建立敏感有效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对于PEDV感染的临床诊断以及免疫后体液免疫应答水平的监测与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对当前主要的PEDV血清学研究结果进行概述,并对感染或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进行讨论,以期为PEDV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论文
利用CRISPR/Cas9n技术生产抗蓝耳病的基因编辑克隆猪   收藏
王少华, 赵盼盼, 刘通, 丁彪, 罗磊, 曹祖兵, 张运海, 张坤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57-16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3
摘要( 1053 )     PDF(1959KB)( 459 )

本研究利用基于CRISPR/Cas9n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结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构建了在同一载体中同时表达2条sgRNA 和Cas9切刻酶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质粒,瞬时转染猪的成纤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表达GFP的细胞,继续培养GFP阳性细胞至单个细胞长成细胞克隆点,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DNA测序鉴定获得了对CD163基因进行编辑的细胞克隆点,阳性率高达90%(18/20)。以CD163基因编辑的细胞为供体细胞进行体细胞克隆和胚胎移植,获得了2头正常存活的CD163基因编辑猪。

卵泡刺激素剂量依赖性表达基因的筛选   收藏
刘甜, 陈晓宇, 朱志伟, 于福先, 黄菁, 贾若欣, 石放雄, 潘建治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62-17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4
摘要( 619 )     PDF(3141KB)( 217 )

为开发能高效检测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制品生物活性的新方法,选取猪卵泡颗粒细胞,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比FSH处理组(40 mIU/mL)和空白对照组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并获得大量受FSH调控的候选基因,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FSH处理后显著上调的基因,并进一步利用FSH浓度梯度(0、20、40、60、80、100 mIU/mL)处理卵泡颗粒细胞。结果显示,基因OLR1LHCGRSCARA5S100A12 的表达量呈现FSH浓度依赖性升高。在3 倍递增的FSH浓度梯度(0、1、3、9、27、81、243、729 mIU/mL)下观察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发现在0~243 mIU/mL 的FSH 浓度范围内,LHCGR 基因的表达量与FSH 浓度呈高度线性相关(R2=0.982)。因此,可通过检测FSH刺激条件下细胞中LHCGR基因的表达量,来评估FSH制品的生物学效价。

亮氨酸对早期断奶仔猪肝中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收藏
樊启文, 陈伶俐, 赵丽, 石敏, 晏向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72-18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2.021
摘要( 669 )     PDF(2027KB)( 387 )

为探究日粮中亮氨酸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长×大)肝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细胞核质分离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技术,研究了在亮氨酸处理下肝细胞形态和内质网应激特征蛋白质的表达规律及对早期断奶诱导的肝内质网应激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早期断奶诱导内质网应激模型中,与正常不断奶组相比,14 日龄早期断奶组仔猪肝细胞中内质网口径增大,结构紊乱,同时细胞核内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XBP1 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在体外HepG2 细胞培养模拟试验中,培养基中葡萄糖和亮氨酸的缺失都能显著上调细胞核内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ATF4 和ATF6α剪切体蛋白的表达(P<0.05),而在培养基中重补亮氨酸后,核内定位的ATF4 蛋白出现了进一步的上调(P<0.05)。不同亮氨酸水平日粮的饲喂试验结果显示,在21 日龄未断奶条件下,日粮亮氨酸水平对ATF4 和ATF6α剪切体在细胞核内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而断奶24 h 后,2.10%亮氨酸组仔猪肝细胞核内的ATF4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66%亮氨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早期断奶能够诱导仔猪肝内质网应激的发生,而亮氨酸对早期断奶引发的肝内质网应激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复合有机微量元素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微量元素减排的影响   收藏
马莲香, 侯川川, 何俊娜, 邱家凌, 鲁鑫涛, 郭阳, 刘兵, 林刚, 薛岩, 余东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81-18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5
摘要( 891 )     PDF(1586KB)( 562 )

为探究低剂量复合有机微量元素(Fe、Cu、Mn、Zn)对不同微量元素饲喂背景的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量元素排放量的影响,选用192 头体质量相近[(61.2±4.4)kg]、胎次一致、饲喂背景来源各半的“杜×长×大”生长公猪,进行2×2 因子试验,其中主因子包括饲喂背景(背景I: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猪饲喂商业剂量无机Fe、Cu、Mn、Zn;背景O: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猪分别饲喂50%、30%和20%商业剂量的有机Fe、Cu、Mn、Zn)和日粮处理(无机组ITM:在育肥猪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无机形式Fe、Cu、Mn、Zn 各100、20、25、100 mg/kg;有机组OTM:在育肥猪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有机形式Fe、Cu、Mn、Zn 各20、4、5、20 mg/kg)。饲喂期82d,分肥育前期(1~38 d)和肥育后期(39~82 d)。结果显示:1)饲喂背景及日粮处理均不影响育肥猪的生长性能(P>0.05)。2)OTM可提高肥育前期猪血清中Zn 的含量(P<0.05)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3)OTM可显著降低肥育猪粪便中Fe、Mn、Cu、Zn的排放量(P<0.05);有机饲喂背景(O)可显著降低肥育前期猪粪便中Fe 及肥育后期猪粪便中Fe、Cu、Zn 的排放量(P<0.05)。有机饲喂背景(O)与有机日粮处理(OTM)对降低育肥后期猪粪便中Fe 的含量具有交互作用(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低剂量的有机微量元素可显著降低育肥猪粪便中重金属排放量,改善机体抗氧化水平,且不影响其生长性能;前期饲喂背景会显著影响猪生长后期粪便重金属的排放。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收藏
郑有秀, 王超, 姚静宜, 卢建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90-19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6
摘要( 642 )     PDF(2225KB)( 524 )

选取(25±1)日龄体质量相近[(6.24±0.32)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360 头,随机分为5 组,每组4 个重复,每个重复18 头,研究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250、500、1 000 和2 000 mg/kg 丁酸梭菌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1)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断奶仔猪血清总蛋白水平分别提高了10.45%(P>0.05)、17.64%(P<0.05)、15.24%(P<0.05)和17.54%(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0.78%(P>0.05)、3.80%(P>0.05)、3.50%(P>0.05)和5.52%(P<0.05)。2)添加1 000 mg/kg 丁酸梭菌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65.87%(P<0.05),添加500 mg/kg 丁酸梭菌组的肝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提高了13.14%(P<0.05)。3)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盲肠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数量(P<0.05 或P<0.01),试验组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25~55 日龄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500 mg/kg丁酸梭菌可缓解断奶氧化应激,抑制断奶仔猪肠道有害菌生长。

冰鲜鱼和膨化饲料中不同糖类水平对乌鳢生长性能及糖代谢的影响   收藏
侯涌, 侯艳彬, 姚垒, 戴滨阳, 钱利纯, 范京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199-20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7
摘要( 701 )     PDF(3939KB)( 457 )
以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日粮饲喂,试验Ⅰ组饲喂冰鲜鱼,其他试验组饲喂膨化饲料,其中试验Ⅱ组、Ⅲ组和Ⅳ组面粉添加量分别为13%、16%和19%(含糖量分别为17.48%、19.55%和21.63%),研究冰鲜鱼和膨化饲料中不同糖类水平对乌鳢生长性能、血糖、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Ⅰ组相比,其他各试验组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5),饲料效率与摄食率也显著降低(P<0.05)。乌鳢采食膨化饲料后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都在摄食后9 h 达到最大值。各试验组随着膨化饲料中糖类水平的升高,肝糖原含量呈升高趋势,同时肝胰腺指数也显著升高(P<0.05);此外,试验Ⅱ、Ⅲ和Ⅳ组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活性和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活性与试验Ⅰ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但果糖1,6-二磷酸酶(fructose 1, 6-bisphosphatase, FBPase)的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乌鳢摄食3、6和12 h 后,与没有采食膨化饲料的试验Ⅰ组相比,采食膨化饲料的乌鳢血浆中胰岛素含量上升,且试验Ⅱ和Ⅳ组显著升高(P<0.05);乌鳢摄食9 和24 h 后,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Ⅳ组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摄食后前期(3 和6 h),随着膨化饲料中糖类含量的上升,采食膨化饲料的乌鳢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与采食冰鲜鱼的乌鳢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后9 h,其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
利用电化学法结合丝素膜调控羟基磷灰石沉积及其形貌   收藏
王天云, 张青, 朱良均, 杨明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209-21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4.081
摘要( 491 )     PDF(9163KB)( 219 )
为研究电化学沉积法结合天然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调控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p)在丝素表面的沉积形貌,探讨沉积时间、电流密度和电解液pH 对沉积HAp 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电子衍射能谱(electron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 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和X射线衍射来表征沉积HAp的形貌、Ca/P、化学结构和晶相结构。结果表明:沉积层随沉积时间的延长而增厚,且沉积颗粒和孔径随电流密度和电解液pH值的增大而增大;当电流密度为2.5 mA/cm2、电解液pH为5.3、沉积时间为30 min 时,能得到均一平整的纳米多孔HAp涂层。本研究拓展了HAp/SF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开发丝素蛋白骨组织修复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高温条件下桑螟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收藏
梁燕婷, 刘云财, 高云, 王华兵, 徐豫松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215-22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4.082
摘要( 597 )     PDF(6178KB)( 774 )
为研究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抗逆生理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温处理前后的桑螟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研究桑螟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在高温下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对其抗逆生理的作用。温度处理试验表明:在桑螟的肠道菌群门水平上,高温处理后的桑螟肠道中没有检测到酸杆菌门,但新增了梭杆菌门、浮霉菌门和软壁菌门;在属水平上,沃尔巴克菌属的丰度增加了26.38%,变化最大;在桑螟肠道优势菌群中,高温处理后变化最显著的为假单胞菌属,其次为普雷沃菌属,而节细菌属、噬纤维素菌属、埃希菌属、吉氏副拟杆菌属在高温处理后丰度下降,说明高温抑制了杆菌的繁殖,促进了其他菌的繁殖。本研究表明,高温处理后,桑螟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增加了桑螟的抗逆性,使其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影响越冬期意大利蜜蜂健康的病毒种类研究   收藏
陈功文, 温政胜, 秦瑶, 许瑛瑛, 胡福良, 郑火青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223-22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018
摘要( 566 )     PDF(3517KB)( 392 )
通过比较分析3 个蜂场共48 群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越冬前与越冬后的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中1 个蜂场8 群蜜蜂越冬期间病毒感染情况的变化,探究与越冬期蜜蜂健康紧密相关的病毒种类。结果表明,残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 DWV)、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 BQCV)和以色列蜜蜂麻痹病毒(Israeli acute paralysis virus, IAPV)在越冬意蜂群中感染率很高。与越冬后正常蜂群相比,濒临死亡蜂群的IAPV基因组拷贝数极显著提高,达到了1×109左右;出现蜂群死亡的蜂场在越冬期间,蜂群DWV基因组拷贝数呈下降趋势,IAPV基因组拷贝数呈上升趋势。以上结果表明,IAPV是影响越冬期意蜂健康的最主要病毒。
微小隐孢子虫黏蛋白CGD5_2060 原核表达及其黏附功能   收藏
阳毅敏, 潘灵韬, 庄浩瀚, 孙洪超, 杨怡, 陈学秋, 杜爱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230-23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123
摘要( 571 )     PDF(5745KB)( 311 )
从微小隐孢子虫cDNA中克隆黏蛋白cgd5_2060基因,并对其蛋白功能相关基序进行预测;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gd5_2060,转化至大肠埃希菌Rosetta中,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CGD5_2060,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测定其抗体效价;将纯化的重组蛋白CGD5_2060及载体对照蛋白与Caco2细胞共孵育,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与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细胞黏附特性。结果表明,CGD5_2060蛋白的1~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说明该蛋白是分泌型蛋白。使用PROSITE数据库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1个富含苏氨酸的区域TTTTTTKSTTTTTTAVTT,位于510~527个氨基酸处;此外,还有1个与细胞黏附有关的序列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位于69~71个氨基酸处。上述结果表明,cgd5_2060基因可能与微小隐孢子虫黏附宿主细胞相关。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CGD5_2060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获得了较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重组蛋白与Caco2细胞共孵育,通过蛋白质印迹法与间接ELISA方法检测发现,CGD5_2060可以与Caco2细胞黏附。本试验为揭示微小隐孢子虫黏附细胞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美国近20 年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对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控工作的启示   收藏
潘航, 李肖梁, 方维焕, 乐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237-24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3.124
摘要( 956 )     PDF(4026KB)( 528 )
分析美国1996—2016 年间人源、动物源和肉类中主要病原菌类别及耐药性,探讨抗菌药使用量与耐药性的关联性,并对我国抗菌药的使用及人源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比较两国间在抗菌药使用和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差异。在美国近19 万株病原菌中,29%来源于病人,71%来源于动物及其制品,其中,在动物源菌株中不同动物的比例为鸡41%、牛13%、火鸡9%、猪8%;在动物样本和患病病人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均是沙门菌(分别占45%和66%),在畜禽肉样品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肠球菌属(42%),说明在美国沙门菌是动物和人致病或携带的主要食源性病菌。从我国2016 年人源性致病菌数据来看,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性数据显示,美国主要使用的6 类抗生素和我国主要使用的4 类抗生素皆存在较高水平的耐药率,两国较少使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出现高耐药率。但由于我国缺乏长期而系统的耐药性监测数据,因而这种比较显得牵强。因此,建议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整合资源,加强对动物养殖、肉类食品、临床病人以及相关环境中耐药菌株的分布与耐药性进行系统监测和数据整合,及时调整用药相关政策,以便从源头上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在食物链中遏制耐药致病菌、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保障国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头孢噻呋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抗奶牛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研究   收藏
梁思源, 王越珉, 胡松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2): 247-25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8.04.171
摘要( 703 )     PDF(1655KB)( 328 )
采用吐温-80、甘油、大豆油、水、头孢噻呋、二甲基亚砜制备出性能稳定的头孢噻呋纳米乳(ceftiofur nanoemulsion, CNE),经检测,该制剂为水包油型,平均粒径为60.54 nm。为研究CNE 在牛乳中的分布情况,将 CNE 与头孢噻呋钠(ceftiofur sodium, CS)分别加到含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牛乳中,37 ℃培养12 h 后,对牛乳上、中、下层进行菌落计数。结果发现,含CNE的牛乳从上层到下层细菌数量依次递增,而含CS的牛乳从上层到下层细菌数量依次递减。提示CNE在牛乳中趋向于分布在上层使细菌数量减少,而CS趋向于分布在下层使细菌数量减少。为进一步探究CNE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注射剂量分别为19.1、38.2、57.3 μmol/kg 的CNE与CS。结果显示,经CS治疗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40%、50%和70%,而经CNE治疗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40%、70%和80%。本研究结果对临床上采用CNE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