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双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
主编:张国平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刊号:ISSN 1008-9209 CN 33-1247/S
邮发:国内 32-48 国外 BM4108
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文
整期   收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23-740.  
摘要( 234 )     PDF(20254KB)( 474 )
生物科学与技术
BmNPV orf98对家蚕核型多角体杆状病毒复制、转录及包装的影响   收藏
史利利,蒋彩英,于威,陈琛,蒋磊,巩成见,童富淡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23-63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19
摘要( 376 )     PDF(7135KB)( 732 )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基因orf98 的功能,通过λRed重组系统定点敲除BmNPVorf98 基因,构建缺失型重组病毒Bm98-ko-Bacmid;以Bac-to-Bac系统补回BmNPVorf98 基因,构建补回型重组病毒Bm98-re-Bacmid;将野生型病毒(wtBacmid)、缺失型病毒(Bm98-ko-Bacmid)和补回型病毒(Bm98-re-Bacmid)分别转染家蚕细胞BmN.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Bm98-ko-Bacmid可形成侵染性的病毒粒子,但数量显著降低(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Bm98-ko-Bacmid只产生游离的杆状病毒粒子,数量明显减少,而wtBacmid和Bm98-re-Bacmid产生大量具有囊膜结构的成熟病毒粒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果表明,BmNPVorf98 基因缺失对BmNPV病毒复制没有影响,而早期基因lef3、晚期基因vp39 和极晚期基因p10 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BmNPVorf98 基因对病毒复制是非必需的,但显著影响病毒的繁殖速度和包装(P<0.05);对病毒各个时期的基因转录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氧化碳气调对锯谷盗的毒力及其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收藏
曹宇,闫玉芳,杨文佳,熊正利,王丽娟,李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31-64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4.072
摘要( 453 )     PDF(1183KB)( 605 )
为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调对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e)的控制作用,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对锯谷盗的毒力效果,以及CO2气调胁迫与致死作用对锯谷盗能源物质含量和利用的影响,以期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CO2气调的作用机制。试验在温度(25±1) ℃、相对湿度(70±5)%的条件下进行,CO2气调设为10%、30%、50%、70%和90% 5个梯度,每隔3 h观察其对锯谷盗的致死情况;另外,利用各浓度CO2胁迫2、4、6和8 h及致死后,测定锯谷盗体内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计算其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CO2气调浓度处理对锯谷盗具有不同的毒力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毒力逐渐增强,在10% CO2处理下,50%锯谷盗致死时间和99%锯谷盗致死时间分别为52.23和131.45 h,在90% CO2处理下分别为12.52和32.44 h;在气调胁迫下,同浓度CO2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胁迫相同时间随着CO2浓度的升高,锯谷盗体内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降低,利用率逐渐提高,其对3种能源物质的利用率为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多糖。在气调致死下,不同能源物质剩余量均随着气调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多,但均低于其气调胁迫不同时间后的含量;同时,锯谷盗对3种能源物质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均高于气调胁迫不同时间后的利用率,其对三者的利用率为多糖>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因此,不同CO2气调浓度对锯谷盗不同的毒力可能与昆虫对能源物质的不同响应有关,昆虫对能源物质利用的显著差异可能与其抗气性的形成有关。
雨生红球藻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干预和调节作用   收藏
黄河儒, 王姗姗,倪晓锋,陈日萍,张佳莉,陈翼翔,沈生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41-64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121
摘要( 555 )     PDF(1061KB)( 553 )
通过造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雨生红球藻提取物,研究其对糖尿病造模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影响、血脂的调节情况及改善糖尿病病情的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四氧嘧啶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雨生红球藻提取物,给药期为28 d,每7 d记录1次小鼠空腹血糖及体质量;给药期末进行耐糖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结果表明:造模后小鼠毛色杂乱暗淡,出现明显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试验组给予不同剂量雨生红球藻提取物28 d后,高、中、低剂量组的体质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P<0.05,P<0.05),高、中剂量组的血糖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P<0.05),且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在糖耐量实验中,各组小鼠的血糖值均在糖负荷30 min时达到峰值,30 min后血糖值随着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血糖值在120 min时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在胰岛素耐量实验中,腹腔注射0.8 U/kg胰岛素15 min后,高剂量组血糖值较基础值降低20.9%,而低剂量组仅降低0.6%;3个剂量组在90 min时均降低至最低值,血糖分别降低53.6%、23.9%和17.9%,模型组血糖降低5.3%;120 min时血糖已上升,但雨生红球藻提取物高剂量组血糖值仍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雨生红球藻提取物高剂量组血清TC、TG及LDL-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总之,雨生红球藻提取物可显著降低造模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缓解多饮、多食、多尿及体质量减轻症状,显著改善病鼠机体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提升其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有效调节病鼠的血脂紊乱,改善血液环境,且对正常小鼠的血糖、血脂无显著影响。在实验所用的3个剂量中,以高剂量(8 g/kg)效果最佳。
农业科学
防治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   收藏
王道泽,洪文英,吴燕君,胡选祥,汪彦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50-65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191
摘要( 420 )     PDF(1038KB)( 553 )
分析了白背飞虱在杭州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杀虫剂在拌种和喷雾使用方式下的发生动态及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SRBSD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主栽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虫量与SRBSDD的病情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SRBSDD病情指数(Y1)与8月初(X2)、9月初(X4)的白背飞虱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预测模型为Y1=-7.962+0.110X2+2.505X4(r=0.808,P<0.000 6),表明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白背飞虱迁入造成的初侵染、主害代(8月份)白背飞虱传毒造成的再侵染对后期SRBSDD发生程度均有显著影响;药剂拌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对白背飞虱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通过控制传毒媒介昆虫对SRBSDD预防效果明显,其中吡虫啉种衣剂拌种、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喷雾处理预防效果最佳,分别为61.7%和73.2%;白背飞虱田间防效、虫口密度与后期SRBSDD防效、病情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白背飞虱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带毒率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药剂拌种或在秧田期和大田初期喷雾,重点防治白背飞虱,降低带毒飞虱基数及种群增长率,降低主害代侵入风险,达到防控SRBSDD的为害和流行的目的。
杂交中籼稻长秧龄移栽的分蘖成穗特性   收藏
吕腾飞,周伟,李应洪,张绍文,李玥,孙永健,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59-67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7.061
摘要( 429 )     PDF(1123KB)( 512 )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 d秧龄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分蘖能力强弱表现为干湿交替模式>旱种模式>淹灌模式;同时,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的各级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高于双苗。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整体上,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1~9叶位,2次分蘖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2和7~9叶位,2次分蘖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6~9叶位,2次分蘖1~2和7叶位;总体上,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8.95%。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缓控释氮肥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收藏
李玥,李应洪,赵建红,孙永健,徐徽,严奉君,谢华英,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73-68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6.111
摘要( 418 )     PDF(1160KB)( 556 )
为探究缓控释氮肥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以早籼中熟常规稻中嘉早17和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150 kg/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副区设尿素一次性基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控释氮肥、硝化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2种树脂包膜缓控释肥共6种氮肥处理,探究缓控释氮肥和品种对机插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与氮肥管理对机插稻物质质量、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互作效应显著。相对于常规尿素运筹,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促进机插稻结实期干物质的积累、氮素的吸收及转运,穗部氮积累量提高51.83%,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8.71%,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57.97%,氮肥偏生产力及产量提高5.54%,树脂包膜氮肥对中籼迟熟杂交稻稻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作用显著,为本试验最优的机插稻配套缓控释氮肥;而硫包膜及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增产、增效均不同程度低于常规施肥,但对机插稻各器官氮素的转运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生育期长的中籼迟熟杂交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量、氮转运量及最终产量均显著高于生育期短的早籼中熟常规稻。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转运的表现,选用中籼迟熟杂交稻,施用加阳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有效提升机插杂交稻氮素的吸收利用,促进高产形成。
氮肥运筹对2个不同穗重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收藏
杨世民,杨志远,孙永健,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85-69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7.241
摘要( 391 )     PDF(1134KB)( 512 )
以2个单穗质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川农优498(单穗质量大于5 g)和川优6203(单穗质量4 g左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氮肥运筹措施研究两者在日照少、温差小和湿度大的生态条件下产量形成规律,并结合15N示踪技术研究两者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每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中穗型杂交稻在有效穗数及总颖花量上具有显著优势,大穗型杂交稻则通过更高的千粒质量来实现更高的产量;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前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其向穗部转运能力更强,弥补了花后光合生产能力较弱的劣势;就氮肥运筹处理而言,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产量最高处理的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0%和25%,依据穗肥比例与产量关系曲线,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最佳的穗肥比例分别为33%和27%。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素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最佳穗肥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两者对基肥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对穗肥吸收量更大,而后者对蘖肥积累更多;在最适穗肥比例的基础上继续前氮后移虽然能够提高氮肥回收率,但会引起氮肥生理利用率的迅速降低,使氮肥增产效果变差。
西南稻区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   收藏
张晓梅,丁艳锋,张巫军,吴晓然,李刚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695-70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292
摘要( 482 )     PDF(1221KB)( 564 )
以西南稻区三省一市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8—2013年该区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2013年西南稻区水稻总产增加了40.0%,其中,1980s—1990s水稻总产增幅较大,1990年后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呈“波浪式”下降,降幅达11.0%,其中,种植面积以四川为主,达45%以上,云南种植面积及占西南稻区的比值稳中有升;1980s—1990s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单产平均水平仍低于7 000 kg/hm2;气候变化不利于水稻单产提高,以四川、云南表现最为明显。稳定云南水稻种植面积,遏制四川、贵州和重庆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促进西南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抗逆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结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提高云南和四川水稻单产水平,是西南稻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对土壤质地演进过程的影响   收藏
宋乃平,吴旭东,潘军,曲文杰,周娟,安超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703-71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291
摘要( 462 )     PDF(1043KB)( 511 )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建植后土壤质地演进过程,构建了10 a、17 a、27 a的林龄序列和柠条灌丛内部、边缘、外部的空间序列,分析了2个序列土壤颗粒组成、黏粉粒富集程度、分形维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质地随着人工柠条林建植年限的增加从灌丛内部、边缘到外部均逐渐得到改善,表现为土层在垂直方向上的“自上而下”和水平方向上以灌丛为中心的“由内到外”的渐进改善过程。柠条灌丛内部的土壤分形维数比外部平均增加0.189±0.401。2)柠条灌丛发育显著增强了退化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异质性,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外部分别增加(0.087±0.100)%和(0.008±0.010)%,显示出柠条的“肥岛效应”。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人工柠条林建植对荒漠草原区土壤质地和碳氮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协同演进作用。说明柠条林建植对于改善荒漠草原地区的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显著作用,但当进入老龄林阶段后土壤质地改善缓慢。
资源与环境科学
基于质构量化分析的净水菌胶囊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收藏
王青松,柳永,王新,孙宏,姚晓红,吴逸飞,汤江武,葛向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712-72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291
摘要( 421 )     PDF(6017KB)( 490 )
为提高净水菌剂的应用性能,通过固定化包埋处理,以实心载菌胶囊为研究模型,以质构量化分析数据为主要筛选依据,通过不同辅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对胶囊的硬度、黏聚性和弹性恢复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较佳的辅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并对较佳配方的载菌胶囊进行断面形貌观察、孔隙率测定、菌剂释放率测定和氨氮模拟污水净化实验。结果表明:较佳成囊壁材配方为V(4%海藻酸钠)∶V(10%聚乙烯醇)=1∶9,固化液配方为4% H3BO4和4% CaCl2混合溶液,辅料硅藻土、沸石粉和竹炭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20%~30%、20%~80%和20%~60%;胶囊为多孔结构,单独添加硅藻土、沸石粉、竹炭或三者混合添加下,胶囊微观结构存在差异,其中硅藻土、沸石粉和竹炭经包埋后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减小,孔径变化不大;24 h内胶囊中菌剂的水体释放率较低,为1%~14%;载菌胶囊在模拟污水净化实验中,20 h后各实验组氨氮质量浓度从1 h时的39.3~44.7 mg/L降低到0.1 mg/L以下,其中未经包埋的菌株直接投放组降低最快,其次为混合1组[V(4%海藻酸钠)∶V(10%聚乙烯醇)=1∶9,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总体积10 mL+硅藻土1.5 g+沸石粉0.5 g+竹炭0.5 g+菌悬液2 mL]和竹炭组,同时,总氮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总之,该研究采用的质构量化分析方法为净水菌固定化载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研究获得的优化胶囊体系在质构和净水能力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在环境污染水体微生物净化治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   收藏
赵伟,杨明秀,陈林,王磊,宋乃平,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723-73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6.041
摘要( 426 )     PDF(1110KB)( 485 )
为系统认识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把握灌草结构及人工林系统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搭建一个由不同林龄样地构成的研究序列,并开展灌丛内外植被季节性动态的跟踪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草地和柠条林地草本层物种共计25种,分属于8个科23个属。16 a柠条林物种数最多(16种),随着林龄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减少,中亚白草和隐子草等多年生禾草开始出现,但是优势种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则随林龄增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草本层植被盖度、生物量与物种数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气温变化的影响,但是灌丛的存在显著延滞了草本层植被经历春季干旱后的生长恢复速度,并以25 a柠条林的生长节律变化最为突出。3)林龄显著改变了灌丛内外草本层植被盖度以及灌丛内草本层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林龄与季节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是林龄、季节以及空间异质性等因子交互作用下的产物,伴随人工柠条林的衰败,群落存在逐步向地带性植被演替的趋势,但是在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要优势物种情况下,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演替方向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动物科学
内参基因对TYR、MITF和ASIP基因在白绒乌骨鸡各组织表达水平的影响   收藏
郑嫩珠, 李丽, 辛清武, 缪中纬, 朱志明, 刘凤辉, 吴俭飞, 卢立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6): 732-74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4.131
摘要( 440 )     PDF(5247KB)( 593 )
以健康白绒乌骨鸡肌肉、肾、肝、肌胃和皮肤为试验素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探讨β-肌动蛋白(beta-actin,ACT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和18S核糖体RNA(18S ribosomal RNA, 18S rRNA)3个内参基因的组织表达稳定性及其对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和刺鼠信号蛋白(agouti signaling protein,ASIP)等目的基因在白绒乌骨鸡各组织表达水平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各组织黑色素沉积规律,从中筛选出理想的内参基因。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内参基因GAPDH在白绒乌骨鸡各组织表达稳定性最高,ACTB表达稳定性最低。相对定量和黑色素沉积结果表明,GAPDH作为内参基因时,各组织MITF、TY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黑色素沉积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皮肤>肾>肌胃>肝>肌肉;ASI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黑色素沉积规律正好相反,表现为肌肉>肝>肌胃>肾>皮肤,这与各目的基因对黑色素沉积的调控功能相符,即MITF和TYR基因高表达有利于黑色素沉积,ASIP基因高表达则抑制黑色素沉积。而18S rRNA和ACTB作为内参基因时,各目的基因表达量未表现出上述规律,与其各自对黑色素沉积的调控功能不相吻合,没有达到理想的校正效果。表明GAPDH基因稳定性最好,且能真正体现目的基因对黑色素沉积的表达调控,是校正目的基因在白绒乌骨鸡不同组织中mRNA表达量的最优内参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