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双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
主编:张国平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刊号:ISSN 1008-9209 CN 33-1247/S
邮发:国内 32-48 国外 BM4108
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更多...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生物科学与技术
膜荚黄芪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收藏
张健慧, 王首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1-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7.031
摘要( 520 )     PDF(3857KB)( 899 )
通过提取膜荚黄芪叶片总RNA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膜荚黄芪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核酸序列设计引物,从cDNA中扩增到PAL的开放阅读框区段,并将该区段亚克隆到pUCm-T载体上。通过设计与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具有同源区段的引物,从pUCm-T-PAL上扩增出带同源臂的PAL,利用体外同源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pPIC9K中构建成pPIC9K-PAL表达载体。与传统的酶切连接载体构建方法相比,该方法可避免酶切位点可利用性的限制。将SalⅠ线性化的pPIC9K-PAL电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中,于2.0 mg/mL G418抗性平板上进行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经1%甲醇诱导120 h后,重组菌株GS115/pPIC9K-PAL与负对照相比,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图谱在77.96 ku处有1条明显的蛋白带,大小与预期PAL蛋白一致。利用Q-Sepharose FF蛋白纯化柱对总蛋白进行纯化,获得了较纯的苯丙氨酸解氨酶。Bradford法测得纯化后PAL质量浓度为0.08 mg/mL,含量占总蛋白的11.54%,最高比活达到4 270 U/mg。
全文
全文   收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1-118.  
摘要( 267 )     PDF(75836KB)( 454 )
生物科学与技术
鸡硒蛋白T的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元件、蛋白结构与功能及组织表达差异   收藏
葛延松, 曹嫦妤, 王丽丽, 李楠, 江秀清, 李金龙*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9-1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7.182
摘要( 648 )     PDF(2886KB)( 917 )
应用生物软件分析鸡和其他11种脊椎动物硒蛋白T(selenoprotein T,SelT)的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selenocysteine insertion sequence, SECIS)元件、SelT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并分析鸡SelT的结构及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fqRT-PCR)方法检测SelT基因在35日龄鸡体内30种组织中的表达谱。结果显示:脊椎动物SelT的SECIS元件均属于Ⅱ型结构;鸡SelT核苷酸序列与其他11种脊椎动物的同源性在48.0%~85.1%之间,而氨基酸序列与非洲爪蟾、斑马鱼的同源性低于90.0%,与其他9种动物的同源性在90.6%~94.9%之间;鸡SelT属于跨膜蛋白,存在信号肽,属于RDx家族,酶活性分类为EC 2.5.1.18,具有氧化还原功能,且存在Ca2+结合位点。SelT在鸡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在睾丸中含量极其丰富,提示鸡SelT在雄性生殖系统中可能发挥功能。
棉铃虫酯酶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酶促动力学特性   收藏
李永强1,2, 吴美玲1,2, 马志卿1,2, 冯俊涛1,2, 张兴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16-2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4.062
摘要( 428 )     PDF(4657KB)( 741 )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定点突变技术在棉铃虫酯酶001F和001G的A127位和F238位分别人工构建由丙氨酸(A)变为天冬氨酸(D)、苯丙氨酸(F)变为亮氨酸(L)的单、双位点突变体,利用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对其进行异源真核表达,采用酶标仪测定表达产物对α-乙酸萘酯和4-硝基苯基乙酸酯的酶促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酯酶A127位突变降低了酯酶的酶促水解活性,其对底物的亲和力明显减弱(反应常数Km值变大),速率常数kcat/Km值仅为突变前的1/20~1/90;F238位突变对酯酶的酶促水解作用影响相对较小,其kcat/Km值为突变前的1/2~1/7;双位点突变体(A127D/F238L)几乎全部失去了对底物的酶促水解活性,其亲和力明显下降(Km值升高至突变前的4~30倍),kcat/Km值为0.09~0.33 μmol-1·s-1·L,仅为突变前的1/70~1/370。表明突变对酯酶活性有明显影响,A127位和F238位氨基酸残基是与酶催化功能相关的重要位点,这将为研究酯酶在棉铃虫代谢抗性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农业科学
外源乙烯调控大豆花粉育性的研究   收藏
程云清1*, 张奇2, 刘剑锋1, 张会弟1, 张春吉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25-3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233
摘要( 493 )     PDF(4887KB)( 707 )
使用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乙烯利水剂对大豆进行喷施处理,探讨乙烯对大豆花粉育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处理后,大豆植株的成花量与花粉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花粉败育率极显著高于对照,外源乙烯处理对大豆花粉育性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乙烯利与对照处理基因的差异表达谱及实时定量PCR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应答饥饿、花粉管生长、花粉外壁形成等多个大豆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差异;相同时间段相比,乙烯处理的花芽组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本研究为外源乙烯制剂调控大豆育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肥耦合对小粒咖啡苗木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收藏
刘小刚1*, 徐航1, 程金焕2, 金龙杰1, 杨启良1, 黄竹梅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33-4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2.281
摘要( 481 )     PDF(1392KB)( 688 )
为探讨热带特色经济作物小粒咖啡苗木的节水抗旱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采用4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水、高水、中水和低水)和4个施肥水平(高肥、中肥、低肥和无肥)的完全处理组合,在智能控制温室内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在不同水肥处理下小粒咖啡苗木生长及耗水指标(株高、基茎、叶面积、生物量分配、日蒸散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水肥耦合对小粒咖啡苗木生长、生物量累积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粒咖啡苗木的生长(株高、基茎、叶面积)和生物量累积随灌水和施肥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和低水处理相比,灌水增加生物量累积59.03%~369.77%。小粒咖啡苗木的根冠比和根质量比随灌水量的增加略有减小。小粒咖啡苗木的耗水量随施肥量的增加略有降低,而随灌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和低水处理相比,增加灌水可提高小粒咖啡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7.39%~128.96%。高水中肥处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65%~75%,施肥量为3 g/kg干土)能促进小粒咖啡苗木的生长并保证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中间锦鸡儿茎叶水浸提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收藏
陈林, 杨新国, 李学斌, 宋乃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41-4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6.072
摘要( 488 )     PDF(9996KB)( 588 )
采用改进的水浸提法研究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茎叶水浸提液对玉米、小麦、稷和荞麦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随着中间锦鸡儿茎叶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受体农作物(小麦、稷、荞麦和玉米)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延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降低。但不同质量浓度水浸提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有差别,在质量浓度为12.5 mg/mL时,除荞麦外,其他3种农作物的种子相对发芽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米种子的发芽指数降幅最高,达到了35.4%,而稷的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则在统计学意义上延长了0.3 d,其他3种农作物种子平均发芽时间与对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麦、稷和荞麦幼苗苗高生长对中间锦鸡儿茎叶水浸提液的化感效应表现为“剂量抑制”效应,而玉米幼苗根长则表现为“低浓度无影响、高浓度抑制”效应。小麦、稷和荞麦3种农作物的幼苗根长抑制率均大于相应的苗高抑制率。4种农作物对中间锦鸡儿茎叶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荞麦>稷>小麦>玉米。
蒙山名茶蒙顶甘露和蒙山毛峰特征香气成分的GC-MS测定与分析   收藏
许靖逸, 陈昌辉, 周方勇, 杜晓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49-5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7.011
摘要( 488 )     PDF(874KB)( 914 )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蒙山茶原产地保护区域内蒙泉、后盐、陇西3个产地及保护区外合江产地蒙顶甘露和蒙山毛峰香气成分的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在鉴定的63种香气成分中,醇类和醛类占一半以上(59.16%~71.42%)。在蒙顶甘露和蒙山毛峰的香气组分中均以植醇、香叶醇、L芳樟醇、壬醛和正庚醛这5个成分所占比例较高;保护区内蒙顶甘露和蒙山毛峰最重要的香气特征是植醇和壬醛含量显著高于保护区外,其总量分别占保护区中心内甘露的29.95%和毛峰的40%、保护区外甘露的0%和毛峰的11.27%,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名优绿茶的最主要的香气成分。由保护区中心向外延伸,蒙顶甘露和蒙山毛峰的香型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由保护区中心的板栗香型经中间的铃兰类鲜爽花香型逐渐过渡至边沿的蜜糖香、花香型。总体上,原产地保护区域内蒙顶甘露和蒙山毛峰的香气品质优于其他非原产地保护区域的蒙顶甘露和蒙山毛峰。
食品科学
基于理性设计的β-甘露聚糖酶底物亲和力的定向改造   收藏
魏喜换1, 王春娟1, 赵梅1, 李剑芳1, 邬敏辰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58-6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6.011
摘要( 453 )     PDF(2023KB)( 1409 )
以宇佐美曲霉(Aspergillus usamii)YL-01-78的5家族β-甘露聚糖酶(AuMan5A)为研究对象,对其底物亲和力的定向改造进行理性设计及定点突变以获取米氏常数Km值较低的突变酶AuMan5AY111F。首先采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预测AuMan5A与甘露二糖对接复合物的空间结构;在此结构上使用PyMol软件统计到距甘露二糖8 以内的38个氨基酸位点。其次对不同来源的、与AuMan5A一级结构序列全同率大于50%的β-甘露聚糖酶进行多序列比对;排除21个保守氨基酸位点,依据17个非保守位点上的氨基酸性质及其所处空间位置,选择AuMan5A中的Tyr111、Phe206和Tyr243作为拟突变氨基酸,将它们分别替换为性质相似的或在其他β-甘露聚糖酶序列中出现频率高的氨基酸,形成一系列拟突变酶。最后采用MM-PBSA法计算AuMan5A及其拟突变酶与甘露二糖的结合自由能(ΔGbind),其中AuMan5AY111F的ΔGbind为-237.7 kJ/mol,较其他酶的ΔGbind均低。基于该理性设计采用大引物PCR技术将AuMan5A基因(Auman5A)中编码Tyr111的密码子TAC突变为编码Phe111的TTC,构建出突变酶基因(Auman5AY111F)。分别将Auman5AY111F和Auman5A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表达,并对重组表达产物reAuMan5AY111F和reAuMan5A进行分离纯化和动力学常数测定。结果表明:reAuMan5AY111F对瓜尔豆胶的Km值由突变前的3.9 mg/mL降低为2.5 mg/mL;而突变前后酶的Vmax值变化不大。该研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提高AuMan5A底物亲和力进行了理性设计,并通过定点突变证实之,这为β-甘露聚糖酶乃至其他各种酶底物亲和力的定向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
资源与环境科学
真菌参与石油类疏水化合物从非水相向水相的传质   收藏
马小魁1*, 吴玲玲1, 吕婷婷1, 丁宁1, 周立辉2, 陈玲1, 吴正超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65-7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7.161
摘要( 402 )     PDF(1431KB)( 638 )
石油类非水相疏水化合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因较高的生物毒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而沉积于自然环境中,真菌细胞通过菌丝生长形成疏水性菌丝体网络并产生低特异性代谢酶,从而将此类物质作为生长基质利用,并进一步影响此类物质从非水相到水相传质的过程。本文首先总结了利用石油类HOCs真菌的种属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然后对这类真菌参与石油类HOCs从非水相体系向水相传质的过程及相关影响因子,以及与传质过程相关的生物刺激和金属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进一步的总结,最后综合分析了真菌参与石油类HOCs从非水相向水相传质过程的意义。
外源抗生素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收藏
徐晨光, 张奇春*, 侯昌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75-8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6.141
摘要( 491 )     PDF(7288KB)( 981 )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通过向茶园土壤中分别添加2种典型抗生素(青霉素和四环素)溶液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外源抗生素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以评价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外源青霉素的添加对茶园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青霉素质量分数的增加抑制作用也增加。当青霉素质量分数为100 mg/kg时,培养3周后与对照(CK)相比,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减少了80%、50%和50%。四环素在低质量分数下即可显著抑制茶园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但对真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4周时,青霉素和四环素的抑制作用减弱,土壤微生物表现出对抗生素的抗性。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法的结果表明,用不同质量分数的青霉素或四环素处理的茶园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青霉素或四环素处理后G-/G+比值都升高,表明青霉素和四环素对于茶园土壤中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阴性菌。四环素处理后磷脂脂肪酸20:0的含量最丰富,表明磷脂脂肪酸20:0表征的微生物可能是茶园土壤产生四环素耐性菌的主要类群。
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竹林施肥可持续管理方式研究   收藏
姜建惠1, 张建英1,2*, 胡宏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85-9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6.232
摘要( 461 )     PDF(2239KB)( 863 )
针对竹林施肥中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问题,评估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竹林温室气体排放及毛竹生长的综合影响。结合调查统计法、反硝化分解(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过程模型法和情景分析方法,以2000—2010年间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为案例进行剖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用量有机农家肥和无机氮肥的7种施用情景模式下,有机农家肥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降低土壤CO2净排放量,3倍于常规用量下的有机农家肥可将CO2、N2O 2种温室气体净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从1.7 t/(hm2·a)降至-11.3 t/(hm2·a),具有最高的GHG减排效应;无机氮肥对CO2排放无明显影响但对N2O有明显增排作用,其中3倍于常规用量的高用量无机氮肥模式下GWP较不施肥时高12.2倍,具有最高的GHG增排效应;在维持竹林高产前提下,以高有机肥模式下单位质量竹林生物质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净排放量-2.4 kg/kg为最小,最有利于减少竹林GHG排放。从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的竹林可持续发展角度,推广有机农家肥并控制无机含氮化肥施用,可实现产量保证与GHG减排的双重目标。
动物科学
植酸酶对斑点叉尾鮰脊椎形态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收藏
华雪铭, 王世忠, 陈瑶琴, 钟国防*, 周洪琪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94-10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35
摘要( 452 )     PDF(3484KB)( 779 )
在全植物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植酸酶,研究植酸酶对斑点叉尾鮰脊椎形态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设6个等氮(37.50%粗蛋白)等能(17.00 kJ/g总能)的实验组,分别是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无机磷(CaHPO4);阳性对照(positive control,PC)组:NC组再添加1%无机磷(CaHPO4);4个植酸酶组:NC组中添加4种不同水平的植酸酶(250,500,1 000,2 000 U/kg)。每组设5个平行,对斑点叉尾鮰[(5.78±0.07) g/尾]进行为期60 d的饲喂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添加植酸酶组增质量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000 U/kg时,增质量率显著高于PC组(P<0.05)并达到最大值117.42%;植酸酶组鱼体蛋白保留率显著高于NC组(P<0.05),而与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植酸酶添加水平的提高,鱼体磷保留率显著提高(P<0.05);在NC组中,明显发现鱼体脊椎中部出现弯曲和侧凸现象;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500 U/kg时,肝溶菌酶(lysozyme,LSZ)活力显著高于NC组(P<0.05),而2 000 U/kg植酸酶组头肾LSZ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000 U/kg时,头肾LSZ活力显著高于PC组(P<0.05);PC组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500 U/kg时,肝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力与P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植酸酶的最适添加水平为1 000 U/kg,在全植物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促进斑点叉尾鮰的生长和鱼体蛋白保留,并能预防脊椎畸形和提高鱼体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力。
东乡绿壳蛋鸡线粒体DNA控制区多态性及与9种地方乌鸡的进化分析   收藏
章学东1*, 李庆海1, 张成先2, 陈贤惠2, 楼立峰1, 王欢欢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103-11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6.012
摘要( 478 )     PDF(989KB)( 739 )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39只东乡绿壳蛋鸡(♂19、♀20)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并与9个国内其他地方乌鸡种的209个个体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东乡绿壳蛋鸡mtDNA控制区534 bp序列的G+C含量为43.1%;序列共存在21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占71.4%(15/21)、颠换占28.6%(6/21);核苷酸多样度为0.008 29±0.001 30。分析10个乌鸡种的248个个体共获得73种单倍型,其中东乡绿壳蛋鸡含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73±0.048。品种间进化分歧显示:东乡绿壳蛋鸡与同处江西省的泰和丝羽乌骨鸡遗传距离最近(0.009);湖北省的郧县乌骨鸡与云南省的盐津乌骨鸡、腾冲雪鸡距离最远(0.019、0.020)。结合邻接系统发生树发现,国内10个乌鸡种群体共可归纳出6大分支起源,其中,与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亚种同源的B分支包含的个体数最多(77/248,31.0%),A分支其次(69/248,27.8%);东乡绿壳蛋鸡含3个分支,A分支最多(25/39,64.1%)。本研究表明,东乡绿壳蛋鸡的遗传多态性呈中等;同时,国内各地方乌鸡种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关联性,而其母系来源则各有偏重。
农业工程
虚拟样机仿真的甘蔗扶蔗器参数优化   收藏
胡金冰, 王俊*, 胡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1): 111-11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3.152
摘要( 431 )     PDF(7000KB)( 746 )
针对现有甘蔗整杆扶起式收割机的甘蔗扶蔗机构存在扶起效果不佳、效率不高等缺点以及甘蔗扶蔗器因结构和作业参数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甘蔗难以扶起等问题,以60°安装角的等螺距螺旋式扶蔗器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甘蔗扶蔗器相关参数的基础之上,应用SolidWorks建立甘蔗扶蔗器三维模型,并将此三维模型导入到ADAMS软件中进行运动仿真模拟。通过对该甘蔗扶蔗器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表明,在0~1.5 s时扶蔗器未接触到甘蔗,甘蔗质心垂直位移没有变化;1.5~4.5 s时甘蔗被扶蔗器扶起,质心垂直位移逐渐增大;4.5 s以后由于没有模拟切割部分而出现位移的波动。采用以扶蔗器转速、螺距、前进速度为影响因子的3因子3水平全面试验方法,以甘蔗扶起高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扶蔗器结构和工作参数进行虚拟全面试验寻找最优组合,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试验数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当扶蔗器转速为120 r/min,螺距为360 mm,前进速度为350 mm/s时,扶蔗器对60°侧倒伏的甘蔗扶起高度最大为186.9 mm,并且3个因子相互存在交互作用,前进速度对甘蔗扶起高度影响是最强的,这将为扶蔗器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