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 Vol.41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1. 全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45-370.  
摘要   PDF(pc) (79733KB)(342)   
2. Sf9细胞存在Dm0-like核纤层蛋白的证据
卫文强,季少平,张银燕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45-25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6.203
摘要   PDF(pc) (10751KB)(876)   
为了确定Sf9细胞是否存在核纤层(lamina)及其性状,该文首先用已知的昆虫的核纤层蛋白(Lamin)的基因序列在Spodobase数据库搜索Sf9细胞的同源序列,并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同源蛋白进行比对。再利用抗果蝇Lamin Dm0抗体ADL67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Sf9细胞的蛋白裂解物进行检测,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对Sf9细胞进行染色。在Spodobase数据库搜索到1条Sf9细胞的Dm0-like lamin EST序列,同源比对显示它与其他物种的Lamin存在一定的同源性,尤其与家蚕、果蝇的同源性相对较高。免疫印迹结果表明Sf9细胞裂解物中存在大小约为70 ku的蛋白,免疫荧光检测表明Sf9细胞核周呈现阳性反应,这些特征与已知的其他物种的核纤层的性状相似。结果表明,Sf9细胞可能存在Dm0-like核纤层蛋白,可作为探讨杆状病毒核衣壳穿过核纤层的机制之依据.
3. 肾形肾状线虫个体间rDNA内转录间隔区的变异
邓艳凤,徐红兵,田忠玲,郑经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52-26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0.202
摘要   PDF(pc) (22920KB)(499)   
利用DNA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浙江、福建和重庆3个地区的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RN)种内群体及群体内个体间核糖体RNA 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群体间均获得2种PCR产物,标记为变异类型Ⅰ(RN_VAR1)和变异类型Ⅱ(RN_VAR2)。基于每个群体内2条雌虫分别挑取各变异类型的5个克隆测序,共得到60个克隆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肾形肾状线虫rDNA基因2种类型的ITS区变异很大,其中变异类型Ⅰ序列长度为705~712 bp,鸟嘌呤和胞嘧啶(guanine and cytosine content,GC)含量为45.1%~46.7%;变异类型Ⅱ序列长度为854~860 bp,GC含量为48.4%~50.0%。2种类型的ITS相似度(包括5.8S RNA基因)仅为62.1%~65.6%,而各rDNA变异类型内部各个克隆序列也存在差异,变异类型Ⅰ内个体间相似度为89.9%~100%;变异类型Ⅱ内个体间相似度为91.4%~99.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种变异序列明显分成2支,同时通过ITS序列分析无法将3个地方群体区分开来。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发现RN_VAR1含量稍大于RN_VAR2,分别占保守18S基因的rDNA重复单位含量的56%和40%。同时,还发现肾形肾状线虫的2种rDNA-ITS变异类型与已报道的2种18S RNA基因变异类型相对应,表明肾形肾状线虫存在2种rDNA变异类型。
4. 水稻低纤维突变体LCM527-1性状鉴定、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童杰鹏,童川,王艳,任三娟,沈圣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61-26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1.041
摘要   PDF(pc) (4820KB)(889)   
水稻茎秆机械强度是抗倒伏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深入研究水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特性的内在生理、生化、遗传和分子等方面机制,经400 Gy60Co γ射线诱变和筛选,获得了一个特异性低纤维突变体LCM527-1。经考查,该突变体与野生型品种527(WT)相比,除整个生长期间表现出茎秆、叶片、叶鞘、穗颈和枝梗均脆性及极易折断外,还伴随有生长势偏弱、植株变矮、穗数减少、剑叶和穗变短等形态特性。抗倒伏指数、茎秆单位长度的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倒一节和倒二节抗折断力均明显降低,茎秆中Ca、Si、K等重要组成元素显著减少,茎秆纤维素含量显著下降,半纤维素含量增高。遗传分析表明,该低纤维突变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为lcm527-1),利用SSR分子标记将lcm527-1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的RM3774和RM109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6 cM和5.1 cM。这些结果将为今后研究低纤维突变及其精细定位提供依据,也为深入研究水稻抗倒伏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支持。
5. 绿叶挥发性物质对林业害虫云南切梢小蠹行为的干扰作用(英文)
王大伟, 赵宁, 泽桑梓, 朱家颖, 杨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69-27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1.112
摘要   PDF(pc) (548KB)(581)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6.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核桃根际土壤生防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Trametes versicolor的定殖
郑磊, 张静, 彭燕, 麻文建, 朱天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77-28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0.251
摘要   PDF(pc) (3696KB)(667)   
以铁核桃根腐病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分别对铁核桃根际土壤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2种生防菌及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病原菌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生防菌在接种后短期内都能够迅速生长繁殖,B. amyloliquefaciens相对含量在第20天达到峰值,20 d后呈下降趋势,40 d后趋于稳定,而T. versicolor在各时期的相对含量变化均较前者延迟10 d;60 d后,在施入B. amyloliquefaciens和T. versicolor的根际土壤中F. solani的相对含量极显著降低;在生防菌的相对含量达到峰值时,B. amyloliquefaciens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 versicolor则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定殖稳定后,B. amyloliquefaciens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 versicolor对照组与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生防菌在铁核桃根际土壤中均有很强的生防效果和定殖能力,生防效果为B. amyloliquefaciens>T. versicolor,定殖能力为B. amyloliquefaciens>T. versicolor。该研究为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实时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2种生防菌在土壤中的定殖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7. 在烟草中过量表达大豆SGF14a增强转基因烟草对铝胁迫的耐受性
杨志丽, 郭传龙, 刘蕾, 武孔焕, 王琳, 李昆志, 赵艳, 陈丽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85-29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0.082
摘要   PDF(pc) (3633KB)(778)   
为了验证铝耐受型丹波黑大豆根尖14-3-3a基因(soybean 14-3-3a,SGF14a)在植物应答铝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35S组成型启动子和大豆SGF14a的编码区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K-35S-SGF14a,在野生型(wild type,WT)烟草中过量表达SGF14a获得3个转基因株系(S11、S19和S23);并用50 μmol/L铝处理WT和转基因烟草,分析过量表达SGF14a对烟草铝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表达SGF14a的转基因烟草经铝胁迫处理后根的相对生长量比WT高约30%~40%;此外,在没有铝胁迫的正常生长条件下,3株转基因烟草根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比WT高,而用50 μmol/L铝胁迫24 h后WT烟草和3株转基因烟草根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下降,但转基因烟草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仍显著高于WT,并且过量表达SGF14a还可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铝胁迫下烟草根中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以及氧化胁迫的水平;同时,转基因烟草在低酸土壤中的生长状况也明显优于WT。这说明过量表达SGF14a可增强烟草对铝胁迫的耐受性及其适应酸性土壤生长的能力。
8. 液体甲醛胁迫下天竺葵叶片甲醛代谢途径对甲醛吸收的贡献作用
韩双, 肖素勤, 孙振, 轩秀霞, 李昆志, 陈丽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293-30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282
摘要   PDF(pc) (2184KB)(919)   
通过2 mmol/L H13CHO溶液处理天竺葵叶片4、24和48 h,以及用2、4和6 mmol/L HCHO溶液处理天竺葵叶片4 h,13C-NMR分析H13CHO在天竺葵叶片内的具体代谢途径及主要代谢途径对甲醛吸收的贡献。在时间梯度处理中,天竺葵叶片枸橼酸(citric acid,Cit)的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处理48 h后,其相对信号积分达到未处理天竺葵叶片(control,CK)的4.54倍。13C-糖类物质\[U-13C\]葡萄糖(glucose,Gluc)和\[U-13C\]果糖(fructose,Fruc)的含量在处理的前4 h下降再上升,最后为CK的1.72和1.94倍。在浓度梯度处理中,Cit的含量随HCHO浓度增大而明显上升,最后为CK的7.58倍,13C-糖类物质\[U-13C\]Gluc和\[U-13C\]Fruc的含量随HCHO浓度增大先大幅下降后稍有上升,最后为CK的0.15和0.2倍。结合天竺葵的HCHO吸收曲线,表明在甲醛胁迫的早期(0~24 h),叶片中起作用的主要甲醛代谢途径是从甲醛产生Cit的途径;在胁迫后期(24~48 h),叶片中产生Cit的途径和13C-糖类物质\[U-13C\]Gluc和\[U-13C\]Fruc合成途径同时起作用,使这个时期内叶片从溶液中吸收甲醛量显著增加。在这一时期可能还有部分\[U-13C\]Gluc和\[U-13C\]Fruc流入糖酵解或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使有机酸的信号峰增强。综上可知,天竺葵主要通过Cit和糖类物质(\[U-13C\]Gluc和\[U-13C\]Fruc)合成途径来代谢液体甲醛。
9. Ⅱ型糖尿病猕猴部分靶器官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陈姗姗, 罗启慧, 曾文, 程安春, 刘文涛, 史良琴, 陈正礼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02-30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0.081
摘要   PDF(pc) (9789KB)(548)   
检测Ⅱ型糖尿病猕猴部分靶器官中Ⅰ型辅助T细胞(Th1)因子IL-2和IFN-γ以及Ⅱ型辅助T细胞(Th2)因子IL-4、IL-10的表达及分布变化情况,研究Th1/Th2型细胞因子在Ⅱ型糖尿病发病中的变化。取Ⅱ型糖尿病及健康猕猴胰腺、肝、肾和心脏,通过石蜡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靶器官IL-2、IFN-γ、IL-4和IL-10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病理结果显示:糖尿病猕猴肝血窦增宽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心脏和胰腺细胞呈不同程度肿胀、萎缩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肾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1)并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集合管。胰腺中IFN-γ表达水平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产物分布于胰岛部及外分泌部。胰腺及肾中Th1型细胞因子IL-2表达水平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05)。胰腺及肾中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阳性产物分布于远曲小管、胰腺胰岛及外分泌部。在胰腺、肾、肝及心脏中,Th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阳性产物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胰腺胰岛、胰腺外分泌部、心肌细胞及肝细胞的胞质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在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病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10. 基于统计复杂性测度、多重分形谱等方法的柑橘品质分级
曹乐平, 温芝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09-31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6.231
摘要   PDF(pc) (3649KB)(1177)   
为精确地度量柑橘品质分级,研究了病虫害为害状冰糖橙缺陷果实复杂性测度机器识别、脐橙果实周长面积分形维数与分段色调单位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宽度的形状和颜色分级及糖酸度无损检测。对冰糖橙生理性缺硼、锈壁虱、油胞凹陷病3种常见病虫害果实为害状缺陷在0°—50°主色调区域实施长度为1°的分段,统计各分段色调区间像素分布概率,并计算统计复杂性测度C(Y)与Shannon信息熵H(Y),以C(Y)与H(Y)为检索词计算机查询果实病虫害检索表来进行病虫害缺陷果机器识别,平均正确识别率为93.33%。对脐橙果实果梗面与侧面在相垂直的2个投影面上的图像进行去背景与边界轮廓提取操作,计算边界轮廓周长面积分形维数,以此为指标检索果实信息字典进行脐橙形状分级,正确率100%。以脐橙果实相对的2个侧面图像为研究对象,去其背景,将30°—120°主色调区域进行30°—50°、50°—70°、70°—90°、90°—120°的区间分割,生成4幅色调图像,计算此图像多重分形谱质心坐标、高度与宽度,对该高度与宽度进行单位质心坐标化处理,一方面以单位质心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与宽度为指标检索果实信息字典进行脐橙颜色分级,正确率98%;另一方面以单位质心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与宽度为参数通过糖酸度偏最小二乘模型映射果实糖酸度,糖度与酸度标准差分别在0.77及0.36以内,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8及0.7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统计复杂性测度、周长面积分形维数、单位质心坐标化多重分形谱高度与宽度较精确地反映了柑橘分级中需识别的冰糖橙果实病虫害缺陷的特征、脐橙果实形状与颜色特性及内部糖酸度无损检测映射参数特点。
11. 浙江省苔藓植物分布新记录
洪春桃, 缪丽华, 季梦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20-32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0.161
摘要   PDF(pc) (342KB)(904)   
运用经典分类方法检视近期所采浙江苔藓植物标本,发现并报道产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温州市平阳县的藓类植物新记录1种——树生赤藓(Syntrichia laevipila Brid.),并就其分布与生境特点进行了讨论。采纳该种仍保留在丛藓科(Pottiaceae)赤藓属(Syntrichia Brid.)而非墙藓属(Tortula Hedw.)的分类学观点。树生赤藓与浙江常见种高山赤藓[Syntrichia sinensis (C. Müll.) Ochyra]在叶形、叶细胞形状、疣的数量和形状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但前者植物体细小,高2~3 mm,叶先端具无色透明毛尖,齿片向左1~2回旋扭,可资区别。树生赤藓的发现补充了浙江苔藓植物区系的内容,亦为中国赤藓属地理分布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12. 不同地区及特殊品种红茶香气的差异性
徐元骏, 何靓, 贾玲燕, 吴媛媛, 屠幼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23-33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0.091
摘要   PDF(pc) (1141KB)(129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比分析了我国5个传统红茶(滇红、祁红、英红、宜红、双丰红茶),3个花香型红茶(香凝红、金观音红茶、黄观音红茶)及4个高氨基酸红茶(竹海金茗、金玉仙茶、黄金芽红茶、恒盛红茶)的香气化合物组成及香气特征差异。结果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其中滇红26种,祁红19种,宜红34种,英红30种,双丰红茶17种,香凝红29种,金观音红茶34种,黄观音红茶23种,竹海金茗20种,金玉仙茶16种,黄金芽红茶20种,恒盛红茶24种。利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得到红茶香气化合物以醇类、酯类、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等物质是红茶特征性香气物质。初步探讨了香气成因,将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相结合,得到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红茶香气的特异性。花香型红茶香气中含有较多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等乌龙茶特征性香气物质,高氨基酸红茶中含氮化合物如2-乙酰吡咯、喹啉等含量较高。
13. 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性状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
李荣, 侯贤清, 樊小勇, 孙亚宁, 刘红勋, 孟旭庭, 饶天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31-33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0.203
摘要   PDF(pc) (1437KB)(599)   
为探讨不同覆盖材料对宁夏旱作区土壤性状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通过覆盖白色地膜、黑色地膜、麻地膜和秸秆4种材料,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水温、养分状况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0~10 cm土层土壤温度较对照显著增高1.3 ℃和2.2 ℃,而秸秆和麻地膜处理略低于对照;麻地膜和秸秆处理对玉米生育前期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水保墒效果显著,较对照分别提高38.1%和34.4%,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次之。在麻地膜、秸秆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玉米生育前期,麻地膜、秸秆处理分别比对照提前7 d和8 d进入大喇叭口期。麻地膜、秸秆处理玉米前期株高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而白色地膜与黑色地膜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见,采用麻地膜和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降温和保水保墒效果,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的生长。
14. 荒漠草原不同生长年限中间锦鸡儿灌丛枝系构型特征
翟德苹, 陈林, 杨明秀, 宋乃平, 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40-34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6.162
摘要   PDF(pc) (1658KB)(461)   
基于分维数理论,对荒漠草原5个不同生长年限(未平茬16年、25年、37年生及平茬后1年、5年生)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的枝系构型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生态适应策略。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冠幅、株高、基径等指标基本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未平茬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老林龄(37年生)灌丛以自我更新的方式来抵制衰老的态势;平茬后1年与5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枝径比(ratio of branch diameter,RBD)较未平茬16、25、37年林龄灌丛大,平茬后灌丛枝条间的承载力增大;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总体分枝率(overall bifurcation ratio,OBR)以及低级枝的逐步分枝率(stepwise bifurcation ratio, SBR1∶2)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平茬后1年生灌丛的OBR及SBR1∶2较未平茬3种年限林龄的灌丛大,但平茬后5年生灌丛的OBR和SBR1∶2急剧降低;未平茬灌丛的树冠分维数(crown fractal dimensions,CFD)较低,均小于1,且随林龄增大,树冠分维数降低。平茬后的灌丛CFD值大于1,尤以平茬后5年生灌丛为最大。未平茬灌丛的分枝分维数(bifurcation fractal dimensions, BFD)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平茬后1年生灌丛BFD值大于未平茬灌丛,平茬后5年生灌丛BFD值最小。在构件水平上,16、25、37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出现衰退型发育的趋势。16年生中间锦鸡儿灌丛的枝系空间格局最为复杂,其占据空间的能力以及利用空间资源的潜能较高。但随着灌丛林龄的增加,中间锦鸡儿的枝系构型趋于简化,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潜能和生态适应能力下降。平茬有利于刺激灌丛空间格局的发展,使灌丛枝系构型复杂化,但平茬后生长5年的灌丛,其构型发展主要以各级分枝枝长为主,分枝数对其贡献不大。
15. 杭州湾南岸滨海围垦区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勋飞, 陈晓佳, 麻万诸, 王飞, 任周桥, 秦方锦, 吕晓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49-35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281
摘要   PDF(pc) (3489KB)(683)   
研究农田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耕层土壤碳库变化,并采取合理的种植管理方式来减少土壤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南岸滨海围垦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的研究,揭示在不同围垦年限、土壤类型演变及典型种植模式条件下,滨海围垦区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规律。2007—2009年,共调查采集了浙江省慈溪和余姚2市北部滨海围垦区域内耕层(0~20 cm)代表土样2 353个。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方法和GIS空间插值算法,分别计算各因子之间的重要性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围垦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值9.78 g/kg,变化范围在1.04~38.22 g/kg之间,属中等强度变异。在不同种植模式或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种植模式“稻稻”及土壤类型为在水稻土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其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18.13 g/kg和21.42 g/kg;而在“菜菜”“果园”种植模式与在滨海盐土、潮土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碳较为接近(介于8.30~9.48 g/kg之间)。在不同围垦年限下,有机碳平均含量在7.14~10.96 g/kg之间;除1724—1918年外,在其他围垦年限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相同围垦年限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有机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植模式的“稻稻”与“菜菜”,“稻稻”与“果园”之间有机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具有较高解释能力(22.87%),其次是土壤类型(8.68%)和围垦年限(4.12%),并且土壤类型与围垦年限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r=0.64,P<0.001)。研究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变异上呈现中北部较低,西北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并与种植模式的分布差异基本一致,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类型变化,而围垦年限的影响较小。
16. 含无患子皂甙的精料对后备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焦阳, 黄文明, 郭海明, 叶均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58-36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6.202
摘要   PDF(pc) (471KB)(574)   
为探讨无患子皂甙对25~28月龄中国荷斯坦后备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发酵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6头平均月龄为(25.75±0.94)、产前为(144.94±22.98) d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后备奶牛,采用配对设计分为2组,每组8头。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饲喂质量分数为0和0.15%无患子皂甙的精料。试验期95 d,其中预饲期7 d,正式期88 d,试验末期采集粪样、血样和瘤胃液样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后备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估测体质量有一定提高(P>0.05),平均日增质量提高了31%(P=0.05),饲料质量比显著下降(P<0.05);干物质(P<0.01)、有机物(P<0.01)、粗蛋白(P<0.01)、中性洗涤纤维(P<0.05)、酸性洗涤纤维(P<0.01)和粗灰分(P<0.01)消化率均升高;原虫密度、氨态氮质量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和丙酸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乙酸丙酸浓度之比和估测甲烷产量降低(P<0.05);各个血液生化指标也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饲喂含无患子皂甙的精料对25~28月龄后备牛生产性能有提高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瘤胃发酵模式。
17. 绍兴鸭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能关联性分析
李丽, 徐琪, 陈阳, 黄学涛, 李柳萌, 陶仲连, 陈国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03): 365-37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6.302
摘要   PDF(pc) (2142KB)(10248)   
以绍兴鸭为材料,选择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候选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方法扫描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并分析其与生长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GH基因的2 514 A>G和2 691 C>T处检测到2个SNP位点,且2个基因座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GH基因(2 691 C>T)TT基因型个体的6周龄体质量、8周龄体质量、12周龄龙骨长、53周龄胸宽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53周龄胸肌质量、腹脂质量、腹脂率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个体(P<0.05)。研究为在本品种选育中监测绍兴鸭公鸭的生长发育和充分利用淘汰种公鸭肉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材料,同时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绍兴鸭遗传信息。
18. 二苯醚降解菌鞘氨醇单胞菌DZ-3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
冯琢, 王晟, 白娜玲, 赵宇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1-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2.191
摘要   PDF(pc) (913KB)(553)   
通过选择性富集从浙江上虞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2株细菌DZ-3和CZ-3。DZ-3能够以二苯醚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CZ-3不能对二苯醚进行降解,但CZ-3和DZ-3的混合培养物能极大地提高对二苯醚的降解效率。对这2株菌进行16S rDNA鉴定,分别隶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以及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无机盐降解实验表明,DZ-3在6 d内对初始质量浓度为835 mg/L的二苯醚的降解率为71%,而混合细菌以2∶3比例接种在4 d内的降解率为90%。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分析无机盐中金属离子对二苯醚降解效率的影响表明,Mg2+对降解的影响最大。在土壤中的降解实验表明,混合细菌在6 d内对土壤中二苯醚的降解率能够达到98%。
19.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1-118.  
摘要   PDF(pc) (53492KB)(346)   
20. 王浆主蛋白(MRJPs)对张氏肝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其机制
于张颖, 谌迪, 王一然, 沈立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7-1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3.231
摘要   PDF(pc) (6530KB)(692)   
将王浆主蛋白(major royal jelly proteins,MRJPs)添加到细胞培养基中,用MTT法比较纯MRJPs与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不同MRJPs/FBS比例对张氏肝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RJPs各处理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添加MRJPs不能促进细胞增殖;完全培养基(10% FBS)中MRJPs的最佳添加量为0.5 mg/mL;MRJPs(5 mg/mL)/FBS的添加比例为60/40时混合培养基对细胞的促增殖效果与完全培养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RJPs与FBS配合使用可促使细胞S期及G0 /G1期比例增大;推测MRJPs的作用可能与促进DNA合成、前期RNA和核糖体合成有关。
21. 菌株CHBT-1721与中国其他温泉嗜热菌的系统进化分析(英文)
方舒, 代冲, 晏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15-2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7.231
摘要   PDF(pc) (4159KB)(519)   
通过对从巢湖半汤温泉水中筛选到的首个嗜热菌株CHBT-1721进行初步系统进化研究,为当地政府开发利用温泉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采取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到22种具有学名且首次发现于中国温泉的嗜热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16S rRNA二级结构来研究菌株CHBT-1721在另外22种嗜热菌中的系统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菌株CHBT-172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CHBT-1721与3株嗜热菌(Anoxybacillus vitaminiphilus 3nP4T, A. eryuanensis E-112T 和 A. tengchongensis T-11T)共同形成一个进化分支,且与A. vitaminiphilus 3nP4T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94%相似度)。此外,同一进化分支上菌株的16S rRNA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菌株CHBT-1721在16S rRNA二级结构的18号茎上有一个唯一的结构;菌株CHBT-1721与另外3株菌在12号与18号茎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一级结构上完全相同,但是菌株CHBT-1721与另外3株菌在12号与18号茎的16S rRNA二级结构上却不完全相同。首次揭示出菌株CHBT-1721在中国温泉嗜热菌中所处的系统分布地位;半汤温泉水与普格温泉水中的化学、生物参数有某些相似之处。
22. 基于序列特异扩增区域标记的栗疫菌巢式PCR检测技术
麻文建, 郑磊, 张静, 刘洋, 朱天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25-3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6.261
摘要   PDF(pc) (4903KB)(684)   
为建立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对不同来源地的栗疫菌和其他真菌分离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栗疫菌的RAPD特异片段SCQ494。将特异RAPD片段SCQ494进行分离、回收,与载体pMD19-T载体连接,转化至大肠埃希菌进行培养,对目标片段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用Primer 5.0软件设计了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引物CQ1/CQ2和巢式PCR引物CR1/CR2。利用引物CQ1/CQ2通过常规PCR对不同来源地供试栗疫菌可扩增出1条约1 420 bp的条带,对其他供试菌株DNA的PCR产物均无此条带,检测灵敏度为3 pg/μL的基因组DNA; 而以引物CQ1/CQ2为外圈引物和引物CR1/CR2为内圈引物进行的巢式PCR可从栗疫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条大小约875 bp 的条带,灵敏度达到30 fg/μL,是常规PCR的1000倍。验证实验表明巢式PCR 可以从发病程度不同的栗树枝干和在自然感染的栗树枝条中检测出栗疫菌。
23. 蜡蚧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
鹿连明, 程保平, 杜丹超, 胡秀荣, 蒲占湑, 陈国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34-4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6.304
摘要   PDF(pc) (9315KB)(743)   
为探究蜡蚧菌(Lecanicillium lecanii)的遗传多样性、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对19个不同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的蜡蚧菌菌株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分析,并对其ITS1-5.8S rDNA-ITS2和β-tubulin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测定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蜡蚧菌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橘木虱致病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未发现彼此之间及其与菌株的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之间具有相关性。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株ZJVL-A对柑橘木虱的侵染过程发现,吸附在寄主体表的分生孢子可在接种后16 h萌发入侵,42 h后菌丝侵入血腔并在其中增殖,54 h后可引起寄主死亡,60 h后菌丝侵染并破坏寄主的内部组织器官,最后覆盖在虫体表面的菌丝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蜡蚧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机制,为开发用于柑橘木虱田间防治的生物制剂提供了依据。
24. 辣椒胞质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的细胞学和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
吕晓菡, 方献平, 柴伟国, 马俊平, 周毅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44-5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4.242
摘要   PDF(pc) (5782KB)(506)   
为了解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的细胞学和蛋白质组学差异,以辣椒胞质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蕾发育的6个不同时期的花药为材料,以石蜡切片于Leica DM1000显微镜下观察其发育过程的差异。然后利用SDS-PAGE进行花药蛋白分离,经LC-MS/MS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对差异蛋白质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花粉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以后,与绒毡层细胞的过度液泡化及四分体周围的胼胝质不能解体有关。另外,与辣椒保持系相比,在不育系花药蛋白中有4条差异蛋白质条带(条带1~4)表达量下调,质谱分析后共鉴定出蛋白质68个,其中不重复蛋白质64个。对质谱数据利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搜索鉴定,鉴定出的蛋白质按分子功能归类,涉及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最多有24个;按细胞组分归类,涉及细胞内膜组织的最多有20个。按生物学过程归类,参与代谢过程的最多有24个。这说明在四分体形成以后,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绒毡层异常膨大,四分体不能获得物质和能量从而败育。另外,这也充分说明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可初步解释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表现。
25. 组氨酸激酶基因barA在水生拉恩菌中的生防调控功能
肖凤虎,张蕾,谢镇, 郭岩彬,陈敏文, 王勇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56-6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3.122
摘要   PDF(pc) (2752KB)(719)   
为探究水生拉恩菌(Rahnella aquatilis)HX2的生防性状表现机制,利用转座子mini-Tn5对HX2菌株进行随机突变,筛选获得1个对葡萄根癌菌K308(Agrobacterium vitis K308)拮抗活性减弱的突变体,并确定该插入位点的基因为双组分调控系统中的组氨酸激酶基因barA。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组氨酸激酶结构域HAMP(histidine kinases, adenylyl cyclases, methyl binding proteins, phosphatases)、组氨酸磷酸传递结构域HisKA(histidine kinase acceptor)、C-端催化ATP结合结构域HATPase_C(histidine associated ATPase C terminal)、磷酸接受结构域REC(receiver domain)和含组氨酸的磷酸转移结构域HPT(histidine phosphotransferase domain),是一种跨膜的杂合组氨酸激酶蛋白。通过双交换突变,获得了barA缺失突变体并构建了互补菌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barA基因缺失后,细菌HX2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提高,但细菌游动和涌动能力降低,以及对葡萄根癌病的生防效果从野生型的86.2%降低至26.7%,构建的互补菌株能够恢复突变菌株在该研究中的所有测定性状。由此推测,组氨酸激酶基因barA是细菌HX2表现生防性状的一个重要调控基因,为生防细菌HX2在植物病害防治上提供理论基础。
26. 对影响香蕉叶斑病菌喙突脐蠕孢生长和产孢碳、氮源的统计学分析
杜瑞卿, 林善海, 黄思良,张征田, 覃丽萍, 黎起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64-7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2.241
摘要   PDF(pc) (1590KB)(438)   
为了解不同碳源和氮源对香蕉叶斑病菌喙突脐蠕孢不同菌株的生长和产孢影响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差异,该文利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度解析。分析结果显示,碳源对菌株CLER09、D087与JL05的生长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其中乳糖是供试3菌株最适生长和产孢的碳源;在不同碳源中供试3菌株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氮源对菌株CLER09、D087与JL05的产孢量有显著影响,对菌落直径无显著影响,其中L-半胱氨酸与L-苯丙氨酸是供试3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宜氮源。同时,各菌株对碳源和氮源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因此,对于适宜香蕉叶斑病菌喙突脐蠕孢生长和产孢的碳源和氮源的选取,多菌株主要考虑其共性碳源和氮源,单菌株则应考虑菌株的各自特性碳源和氮源。
27. 青萝卜与红萝卜的生物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张皓月, 吴益梅, 夏雪, 刘丹, 陈清, 张芬, 侯艳霞, 马杰, 汤浩茹, 孙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75-8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7.111
摘要   PDF(pc) (1236KB)(1183)   
以青萝卜与红萝卜为材料,研究不同食用部位(叶柄、根皮和根肉)中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原花青素、叶绿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水平。结果表明:青萝卜与红萝卜不同食用部位间生物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根皮和叶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根肉;青萝卜中的原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高于红萝卜,红萝卜中的维生素C、花青素和总酚含量高于青萝卜。抗氧化能力分析采用常见的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能力[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分析法,相关性分析表明,FRAP与全部生物活性物质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ABTS仅与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提示FRAP法更适合用于萝卜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8. 大肠埃希菌O157:H7植物组织内生化研究概况
杨黎, 汪海珍, 姚志远, 吴建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82-8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7.212
摘要   PDF(pc) (557KB)(562)   
人畜共患病原菌大肠埃希菌O157:H7是一种产志贺毒素的典型菌株,人体感染后会引起出血性腹泻和肠炎,且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死亡。人畜粪肥携带的大肠埃希菌O157:H7等病原菌可通过污灌、径流、农田施用和昆虫传播等途径进入到土壤环境中,污染种植的水果和蔬菜,使其成为传播大肠埃希菌O157:H7的重要媒介,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大肠埃希菌O157:H7可从植物表面自身通道(如气孔、皮孔和侧根发生处等)或表面损伤(生物损伤或物理损伤等)等途径进入植物体内,随宿主植物的细胞分化在植物体内繁殖,与宿主植物构成特殊的共生关系,但不形成特殊结构,也不引发植物体外观形态改变。然而,大肠埃希菌O157:H7植物内生化与植物体损伤程度、植物免疫系统及其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附生植物微生物群落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该文对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污染来源、植物组织内生化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的阐述, 为深入了解人畜共患病原菌植物内生化机制和污染风险提供参考,以便降低人畜共患病原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危害。
29.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土壤修复基准推导方法与标准值分析
周启星, 滕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89-10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3.282
摘要   PDF(pc) (1376KB)(5044)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修复要求、暴露情景等的不同,污染土壤修复基准推导方法有较大不同,导致确立的标准值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开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土壤修复基准方法研究,并对其标准值进行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先导作用。本文首先结合筛选值的初始功能,简要阐述了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和标准的内涵及其功能;接着概述了国外污染土壤修复基准/标准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和国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国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对我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污染土壤修复基准推导方法上的借鉴;然后,结合基于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安全和地下水保护的污染土壤修复基准推导方法,举例分析了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推导方法的一些区别,并且以国外镉(Cd)和苯污染土壤修复标准为例,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值的定性关系。最后,简要归纳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方法和修复标准值的差异,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30. 围封条件下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李学斌,陈林,樊瑞霞,吴秀玲,谢应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101-11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3.121
摘要   PDF(pc) (3111KB)(549)   
采用野外原位实验和室内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围封条件下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沙芦草群落、甘草群落、赖草群落和沙蒿群落)枯落物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被群落围封内枯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围封外,枯落物的蓄积增加了土壤的持水量,但枯落物的分解短期内对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及持水性能影响较小;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由于积累了大量腐殖酸导致了pH值降低,且土壤的pH值也呈降低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与枯落物pH值呈现一定的拟合效果;枯落物输入短期内对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有正效应。荒漠草原枯落物蓄积与分解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的水分运移与空间分布,并为土壤注入更多的有机质和养分元素,从而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退耕还草”“封栏封育”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地实施对荒漠草原植被与土壤的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1. 选择吸附性活性炭颗粒的制备及性能
舒羚, 安毅, 王晓晗, 秦卫普, 杨琳, 刘向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1): 111-11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7.281
摘要   PDF(pc) (3412KB)(815)   
根据非溶剂致相分离的原理,使用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 CA)/丙酮/水3组分溶液于活性炭颗粒表面被覆多孔CA膜,并对改性后活性炭颗粒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多孔CA改性活性炭颗粒对气化状态和气溶胶状态的芘、肉桂腈、苯酚等有害物质的吸附量均高于活性炭原样,而对苯甲酸、麝香草酚等香味成分的吸附量均低于活性炭原样,表现出较好的选择吸附性。其中,对气化状态苯酚的吸附量相对于活性炭原样提高了17%,对苯甲酸的吸附量降低了60%;而对气溶胶状态苯酚的吸附量相对于活性炭原样提高了78%,对麝香草酚的吸附量降低了88%。
32. 全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19-244.  
摘要   PDF(pc) (20268KB)(804)   
33. 器官形态发生探索Ⅰ:生物电与形态发生
赵海平,刘振,陈广信,李春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19-12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7.171
摘要   PDF(pc) (1087KB)(1064)   
器官形态发生是生命体发育成其固有的三维立体结构并维持其形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形态发生信息的指导。形态发生信息包含3个方面:1)位置信息;2)预期模式信息;3)表观遗传信息。形态发生信息的实质及其作用机制是理解形态发生的首要条件。在低等动物中研究发现,生物电作为一个密码系统编码着形态发生,是形态发生信息的实质。该文综述了器官形态发生场与器官形态发生、生物电在编码器官形态发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基于日常生活中用电作为密码系统的实例,提出了生命体内存在生物电高级运行方式的假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物电密码的破解,人为控制器官形态发生将成为现实。
34. 器官形态发生探索Ⅱ:独特的哺乳动物模型鹿茸
赵海平,褚文辉,陈广信,李春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25-13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5.261
摘要   PDF(pc) (1126KB)(1011)   
生物电编码器官形态发生在低等动物中已被证实。由于缺乏哺乳动物的形态发生研究模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同样适用于哺乳动物至今依然未知。鹿茸是一个复杂的哺乳动物附属器官,其形态发生信息存储于形态发生原胚(鹿前额未来生茸区的骨膜)中。该文1)综述了鹿茸的形态发生原胚及鹿茸发生与再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鹿茸是哺乳动物器官形态发生研究的最佳模型的观点;2)分析了鹿茸形态发生信息的存储位点和复制方式、转移路径,并预测了通过生物电追踪形态发生信息来破解哺乳动物器官生物电密码的研究思路。总之,通过鹿茸这一模型的研究必将为人类器官形态发生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
35. 蜘蛛类天敌与茶尺蠖幼虫空间关系的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刘飞飞,柯胜兵,王建盼,毕守东,邹运鼎,周夏芝,党凤花,徐劲峰,禹坤,赵学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33-14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041
摘要   PDF(pc) (1275KB)(898)   
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数法和ρ指数法对安徽省潜山县茶园茶尺蠖及其8种蜘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茶尺蠖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是三突花蟹蛛(关联度值为0.856 8)和八点球腹蛛(0.788 8),跟随关系较不密切的天敌是鞍形花蟹蛛(0.631 2)和日本球腹蛛(0.569 8);聚块样方方差分析和聚集强度分析表明,在聚块内有1~32个基本样方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格局的扩散系数C值不断增大,均匀和随机格局的扩散系数C值不断减小;茶尺蠖及其蜘蛛在聚块基本样方数为2、4、8、16和32时与为1时之间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差异均不显著;茶尺蠖的种群聚集均数λ在多数情况下大于2,聚集是由其本身原因造成的,在种群聚集均数为正值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加,种群聚集均数不断增大;用茶尺蠖不同大小聚块的ρ指数判断其聚集时个体群的最小范围表明,茶尺蠖个体群聚集格局的最小面积是聚块中具有1个基本样方,即该文的1.7 m2,这为对该害虫抽样时确定样方大小提供了科学依据。
36. 食用菌壳聚糖卡波姆复合凝胶的稳定性及其抑菌效果
庄远红,刘静娜,黄家福,林娇芬,潘裕添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47-15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042
摘要   PDF(pc) (1195KB)(1121)   
以食用菌壳聚糖为原料,卡波姆为凝胶增稠剂,三乙醇胺为中和剂制备含1%壳聚糖的壳聚糖卡波姆复合凝胶,通过研究pH对该复合凝胶稳定性、色度、水分活度、质构特征及抑菌效果的影响,确定复合凝胶的最优pH值。结果表明:壳聚糖凝胶与卡波姆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复合凝胶的质地均匀细腻,无异味,性质温和,稳定性好;pH对复合凝胶的外观特性、水分活度、质构特性影响较小,但pH值越大,贮藏期内霉变越小;pH 7.0~7.5的复合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白色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的抑菌效果特别明显,抑菌率分别为92%、94%和96%。
37. 青花菜转录因子基因BoWRKY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蒋明,陈贝贝,管铭,李金枝,黄笑梅,顾云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53-15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5.201
摘要   PDF(pc) (4789KB)(966)   
以青花菜为材料,克隆到1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BoWRKY2,在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其在核盘菌和霜霉菌侵染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BoWRKY2的基因组全长为1 507 bp,具有2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987 bp;BoWRKY2编码328个氨基酸,具有1个WRKYGQK残基和C-X5-C-X23-H-X1-H锌指结构,WRKY结构域与甘蓝型油菜的最为相似,仅存在1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oWRKY2与同为十字花科的甘蓝型油菜、拟南芥、深山南芥、荠菜和盐芥聚为一组,支持率达97%。RT-PCR结果表明,BoWRKY2的表达受霜霉菌和核盘菌的诱导,二者的表达模式相似,在6 h和12 h时表达量增加,但在24 h后下降,暗示BoWRKY2与2种病菌的早期抗性反应相关.
38. 荒漠草原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潘军, 宋乃平, 吴旭东, 杨新国, 陈林, 曲文杰, 翟德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60-16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5.041
摘要   PDF(pc) (1377KB)(902)   
以荒漠草原不同林龄(9 a,17 a,27 a)人工柠条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深度以及柠条灌丛不同部位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柠条灌丛各部位SOC和TN含量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具有统计学上的极显著差异(P边缘>外部;随着柠条林龄的增长,灌丛各部位土壤T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林龄的增长,灌丛各部位土壤C/N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土壤C/P在灌丛内部和边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在灌丛外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N/P在灌丛内部和外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灌丛边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C/P和N/P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N/P与TP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TN和C/P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人工柠条林在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呈现明显的表聚性,柠条灌丛出现“肥岛效应”;由于柠条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需加强植被与土壤生态系统N/P化学计量特征,土壤N、P养分限制和植被养分适应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
39.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株型的影响
吕腾飞,周伟,孙永健,朱懿,严奉君,杨志远,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69-17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5.121
摘要   PDF(pc) (1199KB)(750)   
为探究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一些主要株型因子的影响,以四川主推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为材料,采用2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 d 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占总施氮量0%、20%、40%和60%的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不断降低,且65 d秧龄的平均LAI显著低于35 d和50 d秧龄,但由于65 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 d和65 d秧龄齐穗期水稻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穗肥比例40%时叶面积最大;随着秧龄的延长,上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质量则是65 d>35 d>50 d秧龄,且65 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3叶夹角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倒3叶长和上3叶宽也显著高于35 d秧龄;在65 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40%最大).上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著降低.秧龄对水稻株型的影响与穗肥运筹密切相关,延长秧龄和加大穗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F优498的耐肥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在长秧龄下重施穗肥还可使其具有较优群体质量和较强光合生产能力,但是上部叶片过大且披散,势必对下层叶片造成遮光,降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使长秧龄水稻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40. 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的生物学效应及其降解特性
胡宏亮,韩之刚,张国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79-18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191
摘要   PDF(pc) (5992KB)(1197)   
通过大田试验,从土壤保温性、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田间降解等方面对5种可降解地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可降解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不同深度的温度,其中M2和M5 2种地膜的整体保温效果最为突出,达到了接近普通地膜的水平;地膜覆盖可显著加快玉米生育进程和增加玉米产量,且部分可降解地膜的促进效果优于普通地膜。在地膜降解方面,5种可降解地膜破裂启动期较为一致,发生于覆膜后约20 d,可基本满足玉米苗期对温度、水分的需要;覆膜90~100 d后可降解地膜从土壤表面基本消失。以上结果显示,供试的5种可降解地膜不仅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和经济学效果,其降解特性也基本符合玉米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完全可以替代传统地膜。
41.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植物油中苯并[a]芘
冯寅洁, 乔勇升, 陈伟, 冯成玉, 应铁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89-19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091
摘要   PDF(pc) (1151KB)(1607)   
为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大体积流通池荧光法检测植物油中苯并[a]芘(benzo [a] pyrene, BaP)的方法,对4种商业化固相萃取柱净化油样和富集BaP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了4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柱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借助商业化BaP专用固相萃取柱处理样品,洗脱液旋蒸至干后用乙腈四氢呋喃(体积比为9∶1)溶解定容,经过BEH Shield RP18柱(50 mm×2.1 mm, 1.7 μm)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70∶30),流速0.4 mL/min,BaP在0.101~10.1 μ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93),检出限为0.2 μg/kg;商业化固相萃取柱能较好地除去样品中的油和吸附BaP,4种固相萃取柱的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91.0%~106.9%,相对标准偏差为1.4%~9.6% (n=6);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样品,速度比高效液相色谱快3倍。与国标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节省溶剂等优越性,可快速、准确地对植物油中的BaP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42. 丁酸钠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作用
朱涵,谭莎莎,杨虹,王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195-20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192
摘要   PDF(pc) (1082KB)(883)   
为建立由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易感(obesity-susceptible, OS)和肥胖抵抗(obesity-resistant, OR)大鼠模型,并探讨在高脂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二者的作用,给予SD(Sprague-Dawley)大鼠高脂饲料饲喂3周后依据其体质量增加量排序并再分组,上1/3作为OS组,下1/3作为OR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OS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体质指数、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体脂肪含量以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瘦素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此造模方法从饲喂高脂饲料第4周起,丁酸钠干预(obesity intervention with sodium butyrate, OI)组增加8 mmol/L丁酸钠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1 mL 灌胃,1次/日;肥胖对照(obesity control, OC)组则用1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日,共干预16周。结果表明:添加丁酸钠后,OI组大鼠体质量增加、体质指数、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体脂肪含量以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瘦素与OC组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SD大鼠对于高脂饲料具有不同的应答能力,可获得肥胖敏感及肥胖抵抗模型;对于高脂饮食敏感的SD大鼠,在其高脂饲料中添加丁酸盐能够改善其体质量增加与体质指数,减少体脂肪含量,降低血脂与血清瘦素水平。
43. 浙江省植物分布2个新记录属和4个新记录种
周庄,吴棣飞,陈贤兴,陶正明,熊先华,杨燕萍,丁炳扬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201-20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5.271
摘要   PDF(pc) (5363KB)(864)   
该文报道了分布在浙江省的2个新记录属和4个新记录种植物。2个新记录属分别是鸟巢兰属(Neottia Guett.)(兰科Orchidaceae)和枣属(Ziziphus Mill.)(鼠李科Rhamnaceae)。4个新记录种分别是乌头叶蛇葡萄(Ampelopsis aconitifolia Bge.),掌裂草葡萄[A. aconitifolia Bge. var. palmiloba (Carr.) Rehd.],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 (Bl.) Szlach.],滇刺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其中,乌头叶蛇葡萄、日本对叶兰为华东地区分布新记录。它们在浙江省的发现丰富了浙江省植物区系的内容,为其在我国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44. 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退化红壤区杉木树干液流模拟
涂洁,刘琪璟,危骏,胡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205-21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5.191
摘要   PDF(pc) (1222KB)(716)   
以江西退化红壤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工具箱中的log-sigmoid型函数(tansig)为神经元作用函数,以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净辐射、水汽压亏缺为输入变量,液流速率为输出变量,运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和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4 000组气象数据和液流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和检验,构建拓扑结构为4101的杉木树干液流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2种算法下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模型输出值与实测值之间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3以上;训练样本的拟合精度分别为83.57%和83.06%,检验样本的仿真精度分别为82.87%和82.15%。说明该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可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45. 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磷的化学形态与稳定化
谢国雄,吴崇书,孔樟良,姜铭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213-21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8.111
摘要   PDF(pc) (1084KB)(825)   
为了解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中磷的化学形态,寻求畜禽粪便中磷的稳定化途径,采集浙江省代表性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样92个,采用改进的Hedley磷分级方法鉴定磷的化学形态;通过添加明矾、碳酸钙、石膏、粉煤灰及土壤物质,研究不同添加物对畜禽粪便中磷的稳定效果.结果表明: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样品具有高磷、高无机磷比例及高生物有效性的特点,全磷质量分数在18.70~54.30 g/kg之间,平均为30.50 g/kg;可提取态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平均达70.08%;水溶性磷、NaHCO3-P和HCl-P占全磷的比例平均分别达20.03%、29.59%和22.93%,而NaOH-P和残余态磷占全磷的比例分别只有14.64%和12.81%.培养试验表明:各类稳定剂均对畜禽粪便中的磷有稳定效果,并随添加物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稳定效果为明矾>粉煤灰>碳酸钙>土壤物质>石膏.建议畜禽粪的施用量应基于其磷素水平确定,并适当添加稳定剂增加磷的稳定性.
46.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及阳离子添加对水稻土流失量的影响
陶淑鑫,施加春,曾令藻,吴劳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219-22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151
摘要   PDF(pc) (1317KB)(759)   
以水稻土(黄斑田)为供试对象,采用恒温振荡及室内沉降方法,通过不同量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与Na+、Ca2+的添加研究在外力扰动下,稻田土壤颗粒在水体中的沉降和流失状况,探索不同条件下土壤流失的减量效果。结果表明:1)在添加PAM条件下,土壤流失量随PAM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适PAM添加量在5 mg/L左右时,静置沉降2 min内土壤颗粒的减少量达90%;试验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随PAM增加而不断增加,说明PAM添加对于促进土壤颗粒间聚合及加速水体中土壤颗粒聚沉效果显著;2)在添加阳离子情况下,随着阳离子浓度增加,其促进土壤颗粒聚沉从而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逐渐增强,且在相同电荷密度条件下Ca2+的效果明显优于Na+,具体表现为Ca2+(0.005 mol/L)>Ca2+(0.001 mol/L)>Na+ (0.01 mol/L)>Na+ (0.002 mol/L)> 无外加阳离子(0 mol/L)的空白对照;3)阳离子与PAM同时添加的作用效果与分别添加时差异巨大,表现为阳离子加入降低了PAM的聚沉能力并使其最适添加水平提高,同种离子随浓度增加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二者共同添加时,其减少土壤流失、增加土壤颗粒聚沉的效果表现为单独施加PAM>[Na+(0.002 mol/L)+PAM]>[Ca2+(0.001 mol/L)+PAM]>[Na+ (0.01 mol/L)+PAM]>[Ca2+(0.005 mol/L)+PAM]>空白对照,各离子处理对PAM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但均小于单独添加PAM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增加量。总体上,PAM和阳离子都有利于促进水体中土壤颗粒聚沉,减少土壤的流失量,但当二者共同添加或者土壤与水体中盐分含量过高时PAM的作用会被削弱。
47. 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及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
杜敬霆,孙朋飞,赵宇华,张昕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228-23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8.112
摘要   PDF(pc) (1267KB)(1001)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H 3.0和20 ℃条件下,微球对甲基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60 mg/g。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该吸附过程拟合良好。利用Elovich方程与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微球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内部扩散为该过程的限速步骤。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分别为-24.35 kJ/mol(30 ℃)、-21.36 kJ/mol和8.45 J/(mol?K)。表明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较高温度可降低微球吸附的自发性并抑制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作用。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响吸附过程的4个因素(pH值,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32.76%,时间次之(为25.56%),其余依次为pH(23.36%)和初始浓度(18.32%)。包埋微生物的微球菌剂与无微生物的纯壳聚糖生物炭微球相比,脱色率提高了29%;与微生物单独脱色相比,脱色率提高了76%,表明生物吸附材料与微生物混合制备成菌剂的吸附增益效果明显.
48. 猪神经元蛋白3.1基因3′侧翼区多聚腺苷酸数目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系
杨云, 曾勇庆, 张哲, 徐正刚, 陈伟, 房国锋, 王守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2): 237-24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4.061
摘要   PDF(pc) (3312KB)(957)   
选取54头莱芜猪和40头鲁莱黑猪,宰后测定肉质性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技术检测其神经元蛋白3.1(neuronal protein 3.1, P311)基因3′侧翼区2个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的长度多态性,测序确定连续腺苷酸的数目,并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期发现有效多态位点.结果表明:1)在莱芜猪和鲁莱黑猪中共检测出2个连续腺苷酸数目的多态位点polyA-L1和polyA-L2,两者的polyA数目分别为18、15和15、12,2个位点的3种基因型分别记为polyA-L1位点的MM型、NN型和MN型,以及polyA-L2位点的BB型、DD型和BD型;这2个多态位点在莱芜猪和鲁莱黑猪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其多态性在2个猪种间的分布差异在统计学上均不显著.2)莱芜猪polyA-L1位点的3种基因型之间在肉质性状上均未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MN型个体各项肉质性状普遍优于2个纯合型,肉质较好,鲁莱黑猪中的结果与此相同.3)莱芜猪polyA-L2位点的3种基因型之间在肉质性状上均未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鲁莱黑猪在该位点处的失水率和烹饪损失指标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其中DD型个体的失水率显著高于BD型个体,BB型和DD型个体的烹饪损失显著高于BD型,其余各指标的基因型间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总之,在这2个位点处普遍表现为杂合型的肉质性状优于纯合型,生产中应重视2个纯合型个体间的杂交利用,以产生更多肉质优良的杂合型个体.
49. 蛋白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在植物开花时间调控中的作用
张孝廉,张吉顺,邹颉,赵杰宏,任学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371-38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091
摘要   PDF(pc) (3908KB)(1802)   
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过程,植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已经进化出了精确调节开花时间的复杂网络.其中,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作为广泛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在植物开花时间调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和类泛素化在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环境温度途径和赤霉素途径等各开花时间调控中的作用,为更好地理解开花途径中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作用提供参考.
50. 整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371-.  
摘要   PDF(pc) (21733KB)(500)   
5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段忠取,朱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385-39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3.243
摘要   PDF(pc) (1108KB)(348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近年来兴起的遗传分析方法,在人类和动植物复杂性状遗传研究中已取得初步成果.本文论述了GWAS研究的基本原理、主要分析方法及常用软件,在人类和动植物复杂性状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GWAS研究中“丢失遗传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上位性分析的新策略和基于GPU并行计算和混合线性模型的分析软件QTXNetwork;展望了GWAS研究的发展方向.
52. 基于Illumina平台的厚壳贻贝外套膜转录组从头测序
鲍林飞,王新星,何健瑜,范美华,高鹏,廖智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394-40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2.291
摘要   PDF(pc) (1683KB)(958)   
为了解贻贝贝壳基质蛋白的分子多样性,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外套膜组织开展转录组文库构建及从头测序研究,总计产出6 970 102 920 nt数据,共77 445 588条干净阅读子;经序列拼接与组装,获得厚壳贻贝外套膜转录组单一基因共计106 452个,总长55 222 289 nt,平均长度519 nt,N50达到754 nt;并对上述单一基因进行了生物学功能注释和聚类分析.为进一步挖掘贻贝贝壳基质蛋白相关基因,通过对单一基因的序列注释以及利用已知贝壳基质蛋白序列进行本地搜索,共鉴定出与12种已知贝壳基质蛋白同源的厚壳贻贝外套膜单一基因124条。通过对厚壳贻贝贝壳基质蛋白单一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发现厚壳贻贝与其他软体动物,如鲍属、牡蛎属和珠母贝属等在贝壳基质蛋白组成以及序列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暗示着贝壳基质蛋白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同时,首次从贻贝属中发现了3种贝壳棱柱层特异的贝壳基质蛋白单一基因.这为后续贻贝贝壳基质蛋白的大规模鉴定以及对贝壳形成机制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53. 一种高效稳定的磷酸钙转染HEK293T细胞的方法
况野,房有荣,刘丽,王蓉,严子琴,李海龙,孟凡国,盛清,欧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07-41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2.081
摘要   PDF(pc) (9203KB)(2505)   
为了克服磷酸钙转染法在真核细胞中转染效率低和不稳定性等缺点,适用于体外在哺乳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蛋白,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质粒通过常规的磷酸钙转染法导入到HEK293T细胞中,对影响质粒转染效率的条件逐步予以优化,具体包括:在制备磷酸钙-DNA沉淀复合物时,对DNA质粒的用量和涡旋混匀时间的优化;磷酸钙-DNA沉淀形成后对转染促进剂(甘油、丁酸钠和氯喹)的浓度、作用时间及其组合进行优化和筛选.结果表明:GFP转染6孔板培养的HEK293T细胞的DNA质粒最适用量为3 μg/孔,其转染效率较1和2 μg/孔的平均转染效率提高了50%,较4和5 μg/孔的平均转染效率提高了70%以上;涡旋混匀时间最佳为10 s,比涡旋混匀5 s时的转染效率提高了80%;在上述优化条件基础上加入不同的转染促进剂,其中单独使用15%甘油处理细胞6.5 min时,所得转染效率较2.5、4.5、8.5和10.5 min有明显提高,15%甘油+5 mmol/L丁酸钠联用或者单独用500 μmol/L氯喹处理细胞后,转染效率较常规方法分别提高了80%和75%,且荧光表达强度有所增强.总之,该文通过对磷酸钙转染时和转染后的条件进行优化,使其转染效率较常规方法有了显著提高,相对于脂质体转染法更加安全可靠,且价格低廉,因此可适用于大规模蛋白表达质粒转染或者病毒包装,尤其适用于各种糖基化蛋白如肿瘤诊断标志物在体外的高通量表达与制备.
54. Gnαq基因在小鼠白色和黑色皮肤中的差异表达
尹志红,夏玉,赵新,王准,卢杰丽,庞全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14-42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4.071
摘要   PDF(pc) (1645KB)(1040)   
为了探讨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α亚基q(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alpha q, Gnαq)基因与动物毛色形成的关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Gnαq mRNA和其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Gnαq蛋白质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进行定位分析.RT-PCR结果显示:Gnαq的部分序列被扩增出,扩增片段长度为140 bp,经测序所得为目的片段。将所得基因序列在NCBI上与其他物种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发现,小鼠的Gnαq序列与其他物种的Gnαq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尤其与大鼠、灰仓鼠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和92%.qRT-PCR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黑色小鼠皮肤组织中Gnαq mRNA表达量和Gnαq蛋白质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白色小鼠皮肤组织(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Gnαq蛋白质在白色和黑色小鼠毛囊中的细胞周围表达,且在毛囊的外根鞘和毛球部有表达.总之,Gnαq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有一定的差异,且分布在毛囊的外根鞘和毛球部,说明Gnαq可能参与了小鼠被毛颜色的形成过程.
55. 检疫性杂草假高粱与近缘植物种子的波谱鉴别方法
刘小慧,邹满钰,印丽萍,郭水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21-42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211
摘要   PDF(pc) (1694KB)(633)   
为便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正确、快速地鉴别出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 (L.) Pers]及其近缘种,以石油醚作为溶剂,获取了假高粱、高粱[Sorghum bicolor(L.) Moench]、黑高粱(Sorghum almum Parodi)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Piper) Stapf]种子12份样品的浸提液,应用Unicam UV54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将狭缝设置成1 nm,扫描速率0.5 s,获得了200~400 nm波长范围内每种植物种子在200个紫外波段上的吸光度.借助于SPSS 16.0软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过滤掉差异性小的波段,明确了假高粱与近缘植物种子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的63个波段.对这63个波段上的吸光度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了信息负荷量大的18个波段.以这18个波段上的吸光度数据为指标,以12个样品为对象,做出了它们的紫外光谱图、聚类图和二维排序图.上述方法能较好地将假高粱与其他3种近缘杂草种子鉴别开.为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后筛选的光谱数据对鉴别假高粱与其他3种近缘植物种子的效果,直接基于200个波长上的吸光度数据,应用相同的软件和参数,也做出了假高粱、高粱、黑高粱和苏丹草12个样品的紫外光谱图、聚类图和二维排序图,说明筛选出的这些敏感波段能够更简便、有效地识别假高粱和其近缘植物种子,为今后应用紫外光谱法鉴别假高粱与同属近缘的其他3种植物种子提供了技术参数.
56. 宁夏白芨滩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张娇,李岳诚,张大治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28-43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286
摘要   PDF(pc) (1265KB)(693)   
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择荒漠草原区、人工固沙林地和流动-半流动沙地3类生境7个样地,利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手拣法采集土壤动物,研究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2门3纲8目18科土壤动物,跗线螨科、步甲科和叶蝉科为3类生境下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荒漠草原区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人工固沙林地和流动-半流动沙地(P<0.05),人工固沙林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荒漠草原区和流动-半流动沙地(P<0.05);在不同生境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5 cm土层各指数均达到最高值,表聚性较为明显;在不同生境下相同深度土层中的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荒漠草原区>人工固沙林地>流动-半流动沙地,说明伴随着生境异质性的增加,土壤动物多样性趋于复杂;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动物多样性对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植物多样性反应较为敏感;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表层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影响深层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含水量.
57. 混施有效微生物群(EM)及土壤改良剂对烤烟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韦克苏,胡婷婷,李德仑,涂永高,于良骥,涂光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39-44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192
摘要   PDF(pc) (1087KB)(746)   
为研究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和土壤改良剂混施在烤烟生产上的效果,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调查了混施EM菌和土壤改良剂对烤烟大田期农艺性状及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施EM菌和土壤改良剂可促进烟株田间长势,在烤烟成熟期表现尤为明显;在常规地膜移栽和井窖式移栽模式下,混施EM菌和土壤改良剂可提高烟叶产量并优化其等级结构,其中,产量分别达到1 909.31 kg/hm2和2 134.91 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5.21%和7.13%,产值分别达到29 460.69元/hm2和35 162.05元/hm2,除去EM菌和土壤改良剂施用成本后,产值较对照分别提高3.84%和8.72%;在化学成分方面,混施EM菌和土壤改良剂可提高初烤烟叶烟碱、钾和氯含量,降低总糖含量、施木克值和糖碱比,提高两糖比(还原糖/总糖),降低两糖差值;混施EM菌和土壤改良剂可提高烟叶评吸质量,评吸总得分分别提高2.30和2.67.综上所述,混施EM菌和土壤改良剂在优化烟叶等级结构、提高烟叶产质量上具有实用价值.
58. 赤霉素对亚高温胁迫下番茄花柱外露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燕,潘长田,王洁,秦力,邹滔,卢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49-45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2.292
摘要   PDF(pc) (1810KB)(1150)   
研究在亚高温胁迫下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赤霉素(gibberellin A3,GA3)、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及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等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番茄开花前后喷施花蕾对花柱外露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亚高温胁迫下对花蕾喷施GA3加速了番茄花柱的外露,且外露率增加,外露程度增大,而用赤霉素生物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处理可以减轻花柱的外露程度,此外,在亚高温胁迫下喷施GA3提高了番茄的坐果率;喷施JA的番茄花蕾与对照(无激素处理)相比花柱外露率提高,外露程度变化不明显;而喷施IAA与EBR对番茄花柱外露率及坐果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了在亚高温胁迫下经激素处理后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信号特征基因及逆境信号传导基因SlPIFs在番茄雄蕊和雌蕊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亚高温胁迫下外源GA3或PAC处理使得番茄雄蕊和雌蕊中赤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与无激素处理相比发生了明显不同的变化.在雌蕊中,外源GA3处理使得SlGA20ox1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而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抑制蛋白基因SlDELLA相对表达量下调,从而增加了赤霉素的合成.此外,GA3处理导致SlPIF1-1、SlPIF4基因在雌蕊中下调表达,而在雄蕊中相对表达水平变化不显著.在雄蕊中,外源GA3处理使得SlGA3ox1相对表达量上调,同时,脱落酸8’羟化酶代谢基因SlCYP707A1与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加双氧酶基因SlNCDE1在雄蕊中也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赤霉素参与了番茄雄蕊和雌蕊的伸长生长,对番茄在亚高温胁迫下花柱外露有重要调控作用,且这一过程是通过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发生作用,而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s)可能参与了亚高温胁迫下赤霉素诱导的番茄花柱外露过程的调控.该结果为深入探索植物激素参与调控高温诱导的番茄花柱外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并为番茄抗高温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59. 南方丘陵茶园集水区稻田排水沟渠底泥磷的吸附特性
杨少慧,杨京平,汪华,赵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58-46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161
摘要   PDF(pc) (1077KB)(579)   
以南方丘陵茶园集水区水塘和稻田排水沟渠为研究对象,探讨沿着排水方向,沟渠底泥属性及磷吸附特性的变化.从靠近水塘一端开始取样,每隔100 m取混合样作为样品,分别标记为渠1、渠2、渠3、渠4.结果表明:从渠1到渠4,底泥总磷(total phosphorus,TP)、草酸提取态的活性铁(oxalate-extractable ferric iron,Feox)、活性铝(Alox)和活性磷(Pox)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底泥磷含量与相关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表明:底泥TP及Pox含量与Alox及总有机质(total organic matters,TO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Olsen-P)含量主要受TOM的影响。朗格缪尔(Langmuir)和弗罗因德利奇(Freudlich)拟合方程参数表明,底泥最大磷吸附量(Smax)在646.62~754.17 mg/kg之间,Freudlich方程吸附能参数(Kf)范围为271.81~338.74 L/kg。渠4底泥的Kf和Smax最大,分别为338.74 L/kg和754.17 mg/kg,对磷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强。底泥磷释放风险低,零平衡磷质量浓度(zero equilibrium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EPC0)在0.000~0.004 mg/L范围内,磷饱和度(degree of phosphorus saturation,DPSSox)范围为1.50%~2.69%;且沟渠底泥在等温吸附实验中对磷的吸附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彼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茶园集水区的稻田排水沟渠能够承担起削减排水中磷的功能,没有改造的必要性,但具有改造成生态沟渠的条件.
60.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谢晓梅,廖敏,华嘉媛,陈娜,张楠,徐培智,解开治,徐昌旭,刘光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65-47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5.131
摘要   PDF(pc) (1321KB)(569)   
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钢渣对亚铁离子(Fe2+)和还原态硫离子(S2-)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pH、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钢渣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试验了解钢渣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钢渣吸附Fe2+和S2-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9;Fe2+和S2-在钢渣上等温吸附特征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达,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4;钢渣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钢渣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高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钢渣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钢渣具有较大的pH适应性,一定范围内的pH(1.50~11.50)变化对钢渣吸附Fe2+和S2-影响不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钢渣对Fe2+的吸附量变化不明显,但对S2-的吸附量显著减少.总之,钢渣吸附态Fe2+和S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不同p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说明钢渣可作为Fe2+和S2-良好的吸附材料加以利用.
61. 六价铬离子在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体内的富集动力学
李磊,沈新强,李超,王云龙,蒋玫,吴庆元,牛俊翔,许高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76-48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212
摘要   PDF(pc) (1114KB)(694)   
通过15 d的富集以及之后15 d的清水释放实验,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拟合获得了六价铬离子[Cr(Ⅵ)]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内的富集与释放动力学参数,同时分析探讨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差异.拟合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对Cr(Ⅵ)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分别为3.37~20.65和4.36~12.44,平均值分别为11.00和7.70;释放速率常数k2范围分别为0.058~0.121和0.115~0.154,平均值分别为0.089和0.131;生物富集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范围分别为58.10~171.00和37.91~80.81,平均值分别为110.13和56.53;在平衡状态下2种海洋生物体内Cr(Ⅵ)含量(CAmax)范围分别为8.55~290.52和4.85~56.87 mg/kg,平均值分别为116.57和25.66 mg/kg;生物半衰期(B1/2)范围为5.74~11.95和4.50~6.03 d,平均分别为8.50和5.38 d.2种海洋生物对Cr(Ⅵ)质量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和BCF均随外部水体中Cr(Ⅵ)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少CAmaxB1/2随外部水体中Cr(Ⅵ)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脊尾白虾对Cr(Ⅵ)的富集能力高于三疣梭子蟹,富集速率前期高于后期;而其对Cr(Ⅵ)的释放能力弱于三疣梭子蟹,且释放主要集中在前期.
62. 甘蔗断尾机构工作稳定性的虚拟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
胡金冰,吴剑锋,王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4): 483-49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12.171
摘要   PDF(pc) (5710KB)(776)   
根据甘蔗尾部抗弯、抗压和抗冲击强度显著低于其他部位的特点,探讨了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设计方案;分析其设计要求和工作机制,提出了3种断尾机构设计方案.通过ANSYS/ADAMS联合仿真分析比较其工作稳定性,证明防窜动式断尾机构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通过性,上下跳动和左右窜动程度小,可以实现断尾功能。通过虚拟试验得到了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的最优结构参数范围:上下断尾轮的中心距h取320 mm到330 mm,上下断尾元件的交错角度α取5°到10°.在带有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的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试验台上,按照最优结构参数进行物理样机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断尾机构合理可行,断尾率达到92.5%,理想断尾率达到87.5%。这可为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设计提供参考.
63. 整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497-622.  
摘要   PDF(pc) (42204KB)(383)   
64. 桉树焦枯病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谯天敏, 张静, 麻文建, 朱天辉, 郑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497-50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7.271
摘要   PDF(pc) (3723KB)(831)   
桉树焦枯病是威胁桉树生长的首要病害,建立准确、有效的桉树焦枯病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快速检测技术是桉树焦枯病前期诊断的必要手段。本研究针对柱枝双孢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菌株的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基因上保守序列极强的靶基因区域序列进行特异性引物BT-S-1/BT-A-1的设计和通用引物BT-T1-S/BT-CYLTUBIR-A的合成,分别利用常规PCR和巢式PCR技术对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和比较,同时本研究也对所建立的巢式PCR用于桉树焦枯病原菌快速检测的田间时效性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beta-tubulin基因序列通用引物BT-T1-S/BT-CYLTUBIR-A对全部供试菌株进行扩增,所有参试菌株均可扩增出1条约500 bp的条带;而单独使用特异性引物BT-S-1/BT-A-1进行常规PCR扩增时仅病原菌能够扩增出1条148 bp的明亮条带;当利用通用引物作为第1轮引物,以稀释10倍后的第1轮PCR产物作为第2轮PCR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时,也可扩增出上述148 bp大小的明亮条带,且巢式PCR的扩增效果较常规PCR具有明显的视觉优越性;灵敏度检测试验表明,巢式PCR的灵敏度可检测到5 fg/μL,较常规PCR可以扩增出的极限(DNA质量浓度为5 pg/μL)至少提高了103倍;田间时效检测试验也说明巢式PCR较常规PCR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灵敏性,可达到田间检测的要求。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技术可有效应用于桉树焦枯病的早期诊断。
65. 模拟水淹对水杉苗木生长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白林利, 韩文娇, 李昌晓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05-51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292
摘要   PDF(pc) (1346KB)(729)   
通过对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SP)、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光合特性、生物量的测定,探讨水杉对三峡库区水位变化的响应特性和耐水淹适应能力。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格局,以二年生水杉苗木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组(control,CK)、半淹组(half-submersion,HS)和全淹组(full-submersion,FS)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水淹胁迫下,SOD、POD、ASP、CAT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升高。在水淹胁迫下,水杉叶片MDA含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HS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显著高于CK;FS的根冠比显著高于CK,但与HS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全淹植株呈叶芽形式,水淹植株存活率均达100%。在淹水期间,由于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光系统Ⅱ的积极响应,水杉表现出极强的水分适应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将水杉列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构建的候选树种之一。
66. 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蒋明金, 马均, 孙永健, 严奉君, 徐徽, 杨志远, 孙加威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16-52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7.101
摘要   PDF(pc) (1156KB)(656)   
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 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 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
67. 氮肥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强, 马晓君, 程秋博, 豆攀, 余东海, 罗延宏, 袁继超, 孔凡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27-53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151
摘要   PDF(pc) (668KB)(552)   
选用前期筛选出的玉米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在6个氮水平下研究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正红311各阶段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各时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均高于先玉508,而先玉508雌穗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更高。与先玉508相比,正红311提高了各主要生育时期叶片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降低了雌穗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正红311营养器官较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比例有利于其保持较高的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延缓叶片的衰老和延长高光合速率使其产量显著高于先玉508。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产量及产量构成,而对干物质和氮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过量施氮不仅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还会使玉米收获指数显著降低,从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正红311施氮量在180 kg/hm2时产量最佳,而先玉508需要氮肥360 kg/hm2才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因此对于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可适当降低施氮量或在土壤贫瘠的丘陵山区种植以充分发挥其低氮条件下的产量优势,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则应适当增加施氮量或种植在肥沃土壤的地区以保证其高产稳产。
68. 育秧环境与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赵敏, 钟晓媛, 田青兰, 刘波, 孙红, 胡慧, 杨云洁, 任万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37-54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181
摘要   PDF(pc) (2343KB)(747)   
为探明育秧环境和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通过田间苗床和温室大棚苗床温湿度和光照的比较,研究不同育秧环境20、30和40 d的3个秧龄以营养土和恒奥达基质作为载体的杂交籼稻秧苗生长特性和机插质量。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昼夜变化趋势与田间苗床一致,且其昼夜变化滞后于田间苗床,是一个平均温度高于田间苗床且极寡照的育秧环境;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生长呈2段性,前段生长快,后段生长缓慢,机插漏秧率和浮秧率分别比田间秧苗低4.29和2.73个百分点,每穴苗数比田间秧苗高22.22%,总体机插质量较好;30 d秧龄秧苗漏秧率最低、每穴苗数最高,适合机插,而40 d秧龄秧苗漏秧率、伤秧率和浮秧率均最高,且穴苗数最低,机插质量差,但温室大棚能适当控制秧苗生长,更适合培育长秧龄秧苗,增加机插秧秧龄弹性;营养土培育秧苗机插质量较恒奥达基质好,恒奥达基质培育秧苗漏秧率和浮秧率均较高,但由于基质疏松,机插抓秧时不易造成伤秧,可以与温室大棚配套培育秧苗,降低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的伤秧率;秧苗形态和机插质量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影响,其中叶面积、叶龄和干物质量受温度影响大,且积温与叶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机插浮秧率和每穴苗数受秧苗期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气象条件影响较大,而漏秧率和伤秧率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相关性不显著。
69. 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
夏冰,赵杨,魏颖娟,黄敏,敖和军,邹应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47-55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182
摘要   PDF(pc) (605KB)(555)   
为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特点及其基因型差异。以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等8个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材料,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常规稻胜泰1号为对照,于2007—2009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南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地点间、年度间、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超级杂交稻品种产量3年3地点平均为9.32~10.25 t/hm2,比汕优63增产5.1%~15.6%,比胜泰1号增产8.9%~19.7%;氮、磷、钾养分需要量分别为18.48~19.85 kg,3.75~4.63 kg 和15.90~17.40 kg;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77.69~189.09 kg/hm2,36.94~39.80 kg/hm2和153.38~165.39 kg/hm2,其中稻谷中氮素、磷素分别为61.2%~65.3%和67.6%~74.4%,稻草中钾素为86.9%~89.6%;氮素吸收率在分蘖中期约为20%,穗分化期25%~30%,抽穗期30%~40%,成熟期约为20%;磷素分别约15%,20%~30%,40%~45%,10%~20%;钾素分别为15%~20%,25%~35%,30%~40%,15%~20%。可见,超级杂交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养分需要量低于对照品种,说明超级杂交稻有利于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相协调。
70. 保水剂施用量对土壤水分利用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侯贤清, 李荣, 何文寿, 代晓华, 马琨, 梁熠, 马刚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58-56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284
摘要   PDF(pc) (1138KB)(678)   
针对宁夏中部半干旱偏旱区,干旱少雨、土壤水分蒸发强烈、马铃薯低产等突出问题,采用2种土壤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和微生物保水剂),以不施用保水剂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旱作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随保水剂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用沃特保水剂60 kg/hm2和90 kg/hm2使土壤贮水量分别较对照(不施保水剂)显著提高55.1%和62.1%;施用微生物保水剂可保蓄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含量,而施用沃特保水剂可提高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水分含量;施用微生物保水剂不同量可明显促进马铃薯初花期植株的生长,进入块茎膨大期施用沃特保水剂不同量对马铃薯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施用沃特保水剂90 kg/hm2的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提高41.4%和86.5%;而施用沃特保水剂60 kg/hm2的商品薯率最高(87.5%)。穴施保水剂可有效改善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施用沃特保水剂60~90 kg/hm2的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佳。
71. 花生中巨大芽孢杆菌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抑制
孔青, 迟晨, 单世华, 李琦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67-57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3.061
摘要   PDF(pc) (1445KB)(603)   
分别在UF 715133-1和Jinhua 1012花生仁上接种黄曲霉和巨大芽孢杆菌,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借助生物芯片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测定巨大芽孢杆菌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分类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分析。在实验组Jinhua 1012 和UF 715133-1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降低了85%以上,一些编码蛋白酶的基因显著下调,如短链脱氢酶、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等。结果表明,从海洋中分离出的巨大芽孢杆菌可显著抑制黄曲霉毒素在花生上的合成,黄曲霉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但这些基因在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并未阐明,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72. 茉莉花茶的品质评定与价格判别
张俊, 龚淑英, 唐德松, 张颖彬, 陈美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77-58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4.09.232
摘要   PDF(pc) (653KB)(694)   
以茉莉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审评冲泡法和全量浸提法,通过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基于化学成分的品质评定和价格区间判别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审评冲泡法和全量浸提法分别得到累积解释变异量达91.825%和93.858%的5个因子,并均由此得到5个因子得分函数和1个综合评定函数;通过判别分析,审评冲泡法和全量浸提法均得到3条贝叶斯(Bayes)判别函数,回代总正判率分别为85.7%和83.9%,交叉验证总正判率分别为84.8%和81.3%。这说明2种方法的正确判别力较高,且审评冲泡法的判别效果更好。
73. 石油污染土壤中产苦参碱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毛东霞, 郭丹丹, 吴玲玲, 田晓雪, 张胜翔, 刘陶, 马小魁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86-59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3.031
摘要   PDF(pc) (5273KB)(734)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获取天然产物,是一项比植物提取法更为经济的环境友好技术。为建立一种微生物生产苦参碱的方法,本文从陕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和鉴定了一种能合成苦参碱的枝顶孢属真菌。首先采用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分别确定了在所获真菌菌株发酵产物中含有苦参碱物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菌株菌落呈白色绒毛状,呈圆形,菌丝分散,背面奶油色至赭黄色;菌丝无色,光滑且具隔膜,孢子囊梗直接从菌丝上长出,呈锥形,多单生;分生孢子无色,光滑,形成簇状或链状,长纺锤形,两头尖,未见厚垣孢子。内转录区间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equence,ITS)扩增、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菌株ITS序列与枝顶孢属的同源性高达99%。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真菌与枝顶孢属菌的遗传距离最近。综合形态学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对此菌株进行了种属分类,确认这株能合成苦参碱物质的真菌应归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
74. 甘草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致建鲤肝损伤的影响
杜金梁, 曹丽萍, 贾睿, 刘英娟, 申玉金, 殷国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593-60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3.062
摘要   PDF(pc) (4592KB)(694)   
为了评价甘草提取物是否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引起建鲤肝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用含甘草提取物的饲料(0.1、0.5和1.0 g/kg)饲喂建鲤60 d,再腹腔注射0.6 μg/kg TCDD,72 h后收集血液和肝组织,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生化指标,同时制备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甘草提取物对TCDD诱导建鲤肝组织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1.0 g/kg甘草提取物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LDH和AKP活性,显著提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质量浓度、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P<0.05或P<0.01)。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甘草提取物处理组可以明显减轻TCDD引起肝组织损伤。提示,甘草提取物对TCDD引起的建鲤肝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且甘草提取物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性能有关。
75. 定量蛋白组学揭示三角鲂和团头鲂响应嗜水气单胞菌侵染机制变化
方献平, 朱丽敏, 刘凯, 阮松林, 许宝青, 谢楠, 蔡丽娟, 刘新轶, 戴瑜来, 冯晓宇, 李忠全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602-61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3.041
摘要   PDF(pc) (9234KB)(647)   
细菌性败血症对鱼类危害严重,为探究鲂属鱼类不同抗性品种响应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机制,以三角鲂(高抗)和团头鲂(易感)肝组织为材料,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胁迫后3、10和24 h与对照组0 h(未感染)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相对定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三角鲂和团头鲂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下,分别有46个和29个蛋白在侵染后各时期的表达丰度相比对照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发现,相对于团头鲂,三角鲂中氧化还原蛋白比例从7%增加到13%,且发现一类新的β免疫球蛋白(β-globin)在各时期分别上调表达了1.64、3.44和1.93倍。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角鲂在响应嗜水气单胞菌侵染过程中可能特异性地启动了包括戊糖磷酸途径、脂肪酸代谢、亮氨酸代谢途径和β-globin高表达的协同抗性机制,从而抵御病原菌入侵。该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入揭示鱼病互作分子机制及鲂属鱼类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前期理论研究基础。
76. 番茄钵苗自动移栽钵体物理机械特性试验
梁喜凤, 蔡阳阳, 王永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5): 616-62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3.261
摘要   PDF(pc) (2178KB)(885)   
蔬菜钵苗钵体的物理机械特性,是设计全自动蔬菜移栽机取苗机构、栽植器等关键部件的重要依据。以苗龄为23 d的番茄钵苗为试验对象,利用Instron 5543万能试验机对其进行平板压缩、穿刺和蠕变试验,并随机选取30株钵苗进行500 mm高度的散落试验。研究表明:钵体受压时其抗压力与变形关系为非线性变化,钵体屈服点的抗压力为3.15 N,取苗机构设计时取苗夹取力要超过钵体屈服点的抗压力;钵体穿刺初期穿刺力与位移呈近似线性关系,随着变形的增加穿刺力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钵体穿刺后期穿刺力显著增加;钵体蠕变特性符合Burgers模型的蠕变规律,在加载力为5 N、保持时间为120 s条件下钵体的平均蠕变量为0.398 9 mm;钵体散落试验显示钵体平均散落率为22.73%,掉落后钵体保持完整,满足机械栽植要求。
77. 整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23-740.  
摘要   PDF(pc) (20254KB)(474)   
78. BmNPV orf98对家蚕核型多角体杆状病毒复制、转录及包装的影响
史利利,蒋彩英,于威,陈琛,蒋磊,巩成见,童富淡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23-63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19
摘要   PDF(pc) (7135KB)(732)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基因orf98 的功能,通过λRed重组系统定点敲除BmNPVorf98 基因,构建缺失型重组病毒Bm98-ko-Bacmid;以Bac-to-Bac系统补回BmNPVorf98 基因,构建补回型重组病毒Bm98-re-Bacmid;将野生型病毒(wtBacmid)、缺失型病毒(Bm98-ko-Bacmid)和补回型病毒(Bm98-re-Bacmid)分别转染家蚕细胞BmN.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Bm98-ko-Bacmid可形成侵染性的病毒粒子,但数量显著降低(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Bm98-ko-Bacmid只产生游离的杆状病毒粒子,数量明显减少,而wtBacmid和Bm98-re-Bacmid产生大量具有囊膜结构的成熟病毒粒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果表明,BmNPVorf98 基因缺失对BmNPV病毒复制没有影响,而早期基因lef3、晚期基因vp39 和极晚期基因p10 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BmNPVorf98 基因对病毒复制是非必需的,但显著影响病毒的繁殖速度和包装(P<0.05);对病毒各个时期的基因转录也具有重要影响.
79. 二氧化碳气调对锯谷盗的毒力及其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曹宇,闫玉芳,杨文佳,熊正利,王丽娟,李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31-64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4.072
摘要   PDF(pc) (1183KB)(605)   
为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调对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e)的控制作用,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对锯谷盗的毒力效果,以及CO2气调胁迫与致死作用对锯谷盗能源物质含量和利用的影响,以期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CO2气调的作用机制。试验在温度(25±1) ℃、相对湿度(70±5)%的条件下进行,CO2气调设为10%、30%、50%、70%和90% 5个梯度,每隔3 h观察其对锯谷盗的致死情况;另外,利用各浓度CO2胁迫2、4、6和8 h及致死后,测定锯谷盗体内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计算其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CO2气调浓度处理对锯谷盗具有不同的毒力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毒力逐渐增强,在10% CO2处理下,50%锯谷盗致死时间和99%锯谷盗致死时间分别为52.23和131.45 h,在90% CO2处理下分别为12.52和32.44 h;在气调胁迫下,同浓度CO2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胁迫相同时间随着CO2浓度的升高,锯谷盗体内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降低,利用率逐渐提高,其对3种能源物质的利用率为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多糖。在气调致死下,不同能源物质剩余量均随着气调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多,但均低于其气调胁迫不同时间后的含量;同时,锯谷盗对3种能源物质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均高于气调胁迫不同时间后的利用率,其对三者的利用率为多糖>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因此,不同CO2气调浓度对锯谷盗不同的毒力可能与昆虫对能源物质的不同响应有关,昆虫对能源物质利用的显著差异可能与其抗气性的形成有关。
80. 雨生红球藻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干预和调节作用
黄河儒, 王姗姗,倪晓锋,陈日萍,张佳莉,陈翼翔,沈生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41-64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121
摘要   PDF(pc) (1061KB)(553)   
通过造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雨生红球藻提取物,研究其对糖尿病造模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影响、血脂的调节情况及改善糖尿病病情的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四氧嘧啶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雨生红球藻提取物,给药期为28 d,每7 d记录1次小鼠空腹血糖及体质量;给药期末进行耐糖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结果表明:造模后小鼠毛色杂乱暗淡,出现明显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试验组给予不同剂量雨生红球藻提取物28 d后,高、中、低剂量组的体质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P<0.05,P<0.05),高、中剂量组的血糖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P<0.05),且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在糖耐量实验中,各组小鼠的血糖值均在糖负荷30 min时达到峰值,30 min后血糖值随着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血糖值在120 min时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在胰岛素耐量实验中,腹腔注射0.8 U/kg胰岛素15 min后,高剂量组血糖值较基础值降低20.9%,而低剂量组仅降低0.6%;3个剂量组在90 min时均降低至最低值,血糖分别降低53.6%、23.9%和17.9%,模型组血糖降低5.3%;120 min时血糖已上升,但雨生红球藻提取物高剂量组血糖值仍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雨生红球藻提取物高剂量组血清TC、TG及LDL-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总之,雨生红球藻提取物可显著降低造模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缓解多饮、多食、多尿及体质量减轻症状,显著改善病鼠机体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提升其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有效调节病鼠的血脂紊乱,改善血液环境,且对正常小鼠的血糖、血脂无显著影响。在实验所用的3个剂量中,以高剂量(8 g/kg)效果最佳。
81. 防治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
王道泽,洪文英,吴燕君,胡选祥,汪彦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50-65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191
摘要   PDF(pc) (1038KB)(553)   
分析了白背飞虱在杭州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杀虫剂在拌种和喷雾使用方式下的发生动态及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SRBSD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主栽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虫量与SRBSDD的病情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SRBSDD病情指数(Y1)与8月初(X2)、9月初(X4)的白背飞虱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预测模型为Y1=-7.962+0.110X2+2.505X4(r=0.808,P<0.000 6),表明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白背飞虱迁入造成的初侵染、主害代(8月份)白背飞虱传毒造成的再侵染对后期SRBSDD发生程度均有显著影响;药剂拌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对白背飞虱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通过控制传毒媒介昆虫对SRBSDD预防效果明显,其中吡虫啉种衣剂拌种、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喷雾处理预防效果最佳,分别为61.7%和73.2%;白背飞虱田间防效、虫口密度与后期SRBSDD防效、病情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白背飞虱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带毒率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药剂拌种或在秧田期和大田初期喷雾,重点防治白背飞虱,降低带毒飞虱基数及种群增长率,降低主害代侵入风险,达到防控SRBSDD的为害和流行的目的。
82. 杂交中籼稻长秧龄移栽的分蘖成穗特性
吕腾飞,周伟,李应洪,张绍文,李玥,孙永健,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59-67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7.061
摘要   PDF(pc) (1123KB)(512)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 d秧龄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分蘖能力强弱表现为干湿交替模式>旱种模式>淹灌模式;同时,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的各级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高于双苗。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整体上,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1~9叶位,2次分蘖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2和7~9叶位,2次分蘖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6~9叶位,2次分蘖1~2和7叶位;总体上,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8.95%。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83. 缓控释氮肥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李玥,李应洪,赵建红,孙永健,徐徽,严奉君,谢华英,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73-68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6.111
摘要   PDF(pc) (1160KB)(556)   
为探究缓控释氮肥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以早籼中熟常规稻中嘉早17和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150 kg/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副区设尿素一次性基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控释氮肥、硝化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2种树脂包膜缓控释肥共6种氮肥处理,探究缓控释氮肥和品种对机插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与氮肥管理对机插稻物质质量、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互作效应显著。相对于常规尿素运筹,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促进机插稻结实期干物质的积累、氮素的吸收及转运,穗部氮积累量提高51.83%,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8.71%,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57.97%,氮肥偏生产力及产量提高5.54%,树脂包膜氮肥对中籼迟熟杂交稻稻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作用显著,为本试验最优的机插稻配套缓控释氮肥;而硫包膜及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增产、增效均不同程度低于常规施肥,但对机插稻各器官氮素的转运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生育期长的中籼迟熟杂交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量、氮转运量及最终产量均显著高于生育期短的早籼中熟常规稻。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转运的表现,选用中籼迟熟杂交稻,施用加阳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有效提升机插杂交稻氮素的吸收利用,促进高产形成。
84. 氮肥运筹对2个不同穗重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杨世民,杨志远,孙永健,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85-69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7.241
摘要   PDF(pc) (1134KB)(512)   
以2个单穗质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川农优498(单穗质量大于5 g)和川优6203(单穗质量4 g左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氮肥运筹措施研究两者在日照少、温差小和湿度大的生态条件下产量形成规律,并结合15N示踪技术研究两者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每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中穗型杂交稻在有效穗数及总颖花量上具有显著优势,大穗型杂交稻则通过更高的千粒质量来实现更高的产量;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前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其向穗部转运能力更强,弥补了花后光合生产能力较弱的劣势;就氮肥运筹处理而言,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产量最高处理的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0%和25%,依据穗肥比例与产量关系曲线,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最佳的穗肥比例分别为33%和27%。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素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最佳穗肥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两者对基肥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对穗肥吸收量更大,而后者对蘖肥积累更多;在最适穗肥比例的基础上继续前氮后移虽然能够提高氮肥回收率,但会引起氮肥生理利用率的迅速降低,使氮肥增产效果变差。
85. 西南稻区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
张晓梅,丁艳锋,张巫军,吴晓然,李刚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695-70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292
摘要   PDF(pc) (1221KB)(564)   
以西南稻区三省一市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8—2013年该区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2013年西南稻区水稻总产增加了40.0%,其中,1980s—1990s水稻总产增幅较大,1990年后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呈“波浪式”下降,降幅达11.0%,其中,种植面积以四川为主,达45%以上,云南种植面积及占西南稻区的比值稳中有升;1980s—1990s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单产平均水平仍低于7 000 kg/hm2;气候变化不利于水稻单产提高,以四川、云南表现最为明显。稳定云南水稻种植面积,遏制四川、贵州和重庆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促进西南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抗逆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结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提高云南和四川水稻单产水平,是西南稻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86.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对土壤质地演进过程的影响
宋乃平,吴旭东,潘军,曲文杰,周娟,安超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703-71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5.291
摘要   PDF(pc) (1043KB)(512)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建植后土壤质地演进过程,构建了10 a、17 a、27 a的林龄序列和柠条灌丛内部、边缘、外部的空间序列,分析了2个序列土壤颗粒组成、黏粉粒富集程度、分形维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质地随着人工柠条林建植年限的增加从灌丛内部、边缘到外部均逐渐得到改善,表现为土层在垂直方向上的“自上而下”和水平方向上以灌丛为中心的“由内到外”的渐进改善过程。柠条灌丛内部的土壤分形维数比外部平均增加0.189±0.401。2)柠条灌丛发育显著增强了退化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异质性,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外部分别增加(0.087±0.100)%和(0.008±0.010)%,显示出柠条的“肥岛效应”。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人工柠条林建植对荒漠草原区土壤质地和碳氮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协同演进作用。说明柠条林建植对于改善荒漠草原地区的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显著作用,但当进入老龄林阶段后土壤质地改善缓慢。
87. 基于质构量化分析的净水菌胶囊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青松,柳永,王新,孙宏,姚晓红,吴逸飞,汤江武,葛向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712-72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1.291
摘要   PDF(pc) (6017KB)(490)   
为提高净水菌剂的应用性能,通过固定化包埋处理,以实心载菌胶囊为研究模型,以质构量化分析数据为主要筛选依据,通过不同辅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对胶囊的硬度、黏聚性和弹性恢复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较佳的辅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并对较佳配方的载菌胶囊进行断面形貌观察、孔隙率测定、菌剂释放率测定和氨氮模拟污水净化实验。结果表明:较佳成囊壁材配方为V(4%海藻酸钠)∶V(10%聚乙烯醇)=1∶9,固化液配方为4% H3BO4和4% CaCl2混合溶液,辅料硅藻土、沸石粉和竹炭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20%~30%、20%~80%和20%~60%;胶囊为多孔结构,单独添加硅藻土、沸石粉、竹炭或三者混合添加下,胶囊微观结构存在差异,其中硅藻土、沸石粉和竹炭经包埋后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减小,孔径变化不大;24 h内胶囊中菌剂的水体释放率较低,为1%~14%;载菌胶囊在模拟污水净化实验中,20 h后各实验组氨氮质量浓度从1 h时的39.3~44.7 mg/L降低到0.1 mg/L以下,其中未经包埋的菌株直接投放组降低最快,其次为混合1组[V(4%海藻酸钠)∶V(10%聚乙烯醇)=1∶9,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总体积10 mL+硅藻土1.5 g+沸石粉0.5 g+竹炭0.5 g+菌悬液2 mL]和竹炭组,同时,总氮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总之,该研究采用的质构量化分析方法为净水菌固定化载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研究获得的优化胶囊体系在质构和净水能力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在环境污染水体微生物净化治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88.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
赵伟,杨明秀,陈林,王磊,宋乃平,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723-73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6.041
摘要   PDF(pc) (1110KB)(485)   
为系统认识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把握灌草结构及人工林系统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搭建一个由不同林龄样地构成的研究序列,并开展灌丛内外植被季节性动态的跟踪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草地和柠条林地草本层物种共计25种,分属于8个科23个属。16 a柠条林物种数最多(16种),随着林龄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减少,中亚白草和隐子草等多年生禾草开始出现,但是优势种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则随林龄增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草本层植被盖度、生物量与物种数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气温变化的影响,但是灌丛的存在显著延滞了草本层植被经历春季干旱后的生长恢复速度,并以25 a柠条林的生长节律变化最为突出。3)林龄显著改变了灌丛内外草本层植被盖度以及灌丛内草本层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林龄与季节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是林龄、季节以及空间异质性等因子交互作用下的产物,伴随人工柠条林的衰败,群落存在逐步向地带性植被演替的趋势,但是在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要优势物种情况下,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演替方向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89. 内参基因对TYR、MITF和ASIP基因在白绒乌骨鸡各组织表达水平的影响
郑嫩珠, 李丽, 辛清武, 缪中纬, 朱志明, 刘凤辉, 吴俭飞, 卢立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 (6): 732-74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5.04.131
摘要   PDF(pc) (5247KB)(593)   
以健康白绒乌骨鸡肌肉、肾、肝、肌胃和皮肤为试验素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探讨β-肌动蛋白(beta-actin,ACT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和18S核糖体RNA(18S ribosomal RNA, 18S rRNA)3个内参基因的组织表达稳定性及其对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和刺鼠信号蛋白(agouti signaling protein,ASIP)等目的基因在白绒乌骨鸡各组织表达水平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各组织黑色素沉积规律,从中筛选出理想的内参基因。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内参基因GAPDH在白绒乌骨鸡各组织表达稳定性最高,ACTB表达稳定性最低。相对定量和黑色素沉积结果表明,GAPDH作为内参基因时,各组织MITF、TY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黑色素沉积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皮肤>肾>肌胃>肝>肌肉;ASI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黑色素沉积规律正好相反,表现为肌肉>肝>肌胃>肾>皮肤,这与各目的基因对黑色素沉积的调控功能相符,即MITF和TYR基因高表达有利于黑色素沉积,ASIP基因高表达则抑制黑色素沉积。而18S rRNA和ACTB作为内参基因时,各目的基因表达量未表现出上述规律,与其各自对黑色素沉积的调控功能不相吻合,没有达到理想的校正效果。表明GAPDH基因稳定性最好,且能真正体现目的基因对黑色素沉积的表达调控,是校正目的基因在白绒乌骨鸡不同组织中mRNA表达量的最优内参基因。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邮编:310028
联系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